权御大宋
繁体版

第三章 《狄公案》

    当柳铭章大摇大摆地来到讲室内。

    说书先生知趣地让出了位置,走到茶楼的其中一张空桌上落座下来。

    店小二见状麻利地给他重新递上一盏新冲的茶水。

    先生将手中折扇放在一旁后,好整以暇地端起茶盏抹着茶叶沫子。

    看到先生的动作,柳铭章悄悄掀开了先生放在讲桌上的那杯茶,发现满满当当,显然没有喝过。

    心中一乐,便抱起竹竿对茶楼诸位茶客敬了一手,朗声道:

    “古有诗曰:世人但喜作高官,执法无难断案难。宽猛相平思吕杜,严苛尚是恶申韩。一心清正千家富,两字公平百姓安。惟有昌平旧令尹,留传案牍后人看。”

    “好!”

    “好!”

    “说得好!”

    “看来此子殊不简单!”

    听到场中叫好声此起彼伏,一旁正在品茶的说书先生眉头顿时有些凝重。

    等到叫好声逐渐收歇,柳铭章继续讲道:

    “话说这一部书,出自唐朝中宗年间,其时武后临朝,四方多事。当朝有一位大臣,姓狄名仁杰,字怀英,山西太远县人。”

    “其人耿直非常,忠心保国,身居侍郎平章之职,一时在朝诸臣,如姚崇、张柬之等人,皆是他所荐。”

    “只因武三思倡乱朝纲,太后欲废中宗立他为嗣,狄仁杰犯颜立争,奏上一本,说陛下立太子,千秋万岁配食太庙。若立武三思,自古及今,未闻有内侄为夫子、姑母可祀大庙的道理,因此才恍然大悟,除了这个念头,退政与中宗皇帝,就称仁杰为国老,迁为幽州都督。”

    “及至中宗即位,又加封梁国公的爵位。此皆一生的事节,由唐朝以来,无不任人敬服,说他是个忠臣。殊不知这时多事,皆载在历代史书上,所以后人易于知晓。”

    这时柳铭章拿过茶盏喝了一小口,放下后接着说道:“还有未载在国史,而流传在野史上的那些事,说出来更加令人敬服……”

    一口气说下来,在场中人无不听得津津有味,直到最后说那狄公任上生出了杀人命案,却又听得这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急急断章,弄得在场茶客无不如百爪挠心、唏嘘不已。

    只是不知这桩离奇公案又待何日才来分解。

    这时,茶楼小厮们早已跑得不亦乐乎,纷纷从茶客手中接过散碎银两投入书桌一旁的铜簋中,还有些茶客早就等不及,直接从二楼三楼将铜板、碎银、甚至银饰等器物掷下,顿时财帛钱货散落了一地。

    想来这位说书先生在这座茶楼一讲已经十年有余,却从来没见过这般银钱如雨的景象,心中早对眼前这个带着几分乞丐模样的少年生出了敬佩之意,想到之前自己还曾和他立下拜师之约,行动上不免有些踌躇。

    柳铭章瞥了一眼说书先生的模样,心中暗笑:

    “老哥你要背也背一篇长点还带故事性的嘛!好歹也算是咱们历史系的老前辈了,讲了这么多年还挣那仨瓜俩枣的像什么样?”

    事后经过点算,铜簋中居然有近百两的财货,其中主要是因为出现了两锭一两和一锭二两的金锭子,柳铭章不禁暗中感叹:“宋朝东京城的老百姓还真是有钱。”

    就在此时,从茶楼上走下一个头戴纶帽,身材矮小却有些许仙风道骨的花甲老人。

    此人虽然其貌不扬,但看上去却十分精明,脸上对柳铭章充满了欣赏之意。

    走近了再看时,却看到那位说书先生一声惊呼之下,连忙对他作揖行礼道:

    “在下有眼不识,竟没认出王阁老。”

    听到说书先生的话,柳铭章立马吃了一惊。

    在唐宋,阁老一词基本用于称呼在位时间非常长、且资历非常老的三省宰辅,没有十数载风雨不倒,或者历任几朝,断然不能得阁老之称。

    即便像姚崇宋璟这样的千古明相,不过短短几年就被玄宗皇帝撸了,旁人便是敢叫一声“阁老”,只怕那二位也不敢生受。

    不过,当王阁老的称呼一出,柳铭章愣是寻遍了脑子里收藏的史书典籍,也没发现哪部大史列传里的人物能跟眼前这位对上号。

    就在柳铭章犹豫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时,那王阁老倒没怪罪,只是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后问道:

    “这位小友面生得很,该不是京城人士吧?不知如何称呼?”

    柳铭章知道眼下需要编个借口,连忙学着说书先生的样子躬身作揖道:

    “草民柳铭章,柳州人士,祖籍河东,如今虚岁二十。本想进京赶考,不料行船在镇江口遭了江浪,所幸得渔民救起。又因草民身份凭引和学馆先生的推荐信函一并沉入江中,无奈只得一路拾荒,辗转数月方才来到这京城。”

    这一套说辞柳铭章是经过反复斟酌得出来的,他知道不管在哪个朝代,一旦被当成流民,那下场可是非常惨的,简直跟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在大洋彼岸的黑人无异。

    “噢?柳州人士,祖籍河东?倒和那柳柳州是同乡,难怪如此年轻便能有这般见识气韵,实属难得。”王阁老笑着说道。

    “阁老过奖,晚辈确系柳公同乡,祖上还沾着远亲,只盼能和柳公一样,为国家效力。”柳铭章把场面话说得滴水不漏。

    王阁老点头捋了捋胡须轻笑了几声,可正当王阁老微微仰脖时,柳铭章透过王阁老那稀疏的胡须看到了王阁老下颚上长着一枚硕大的暗疮,这暗疮透体通红。

    柳铭章看到眼前这一幕,顿时感觉有一道晴天霹雳硬生生打在了他的天灵盖上……

    眼前这人他不是不认得,而是太他么熟悉了!

    那分明是北宋第一奸臣、仅次于秦桧的卖国贼、汉奸宰相——王钦若。

    要不是他把主战派的寇准压得喘不过气,宋真宗也不会放弃太祖太宗一直坚持要收复的燕云十六州,而去签订什么鬼“檀渊之盟”。

    强忍着一拳打到对方鼻梁骨上的冲动,柳铭章换了个称呼对王钦若说道:

    “学生少时有幸拜读阁老大作《册府元龟》,后来每每回想,无不感叹上古诸朝传衍至今犹沧海桑田。今日得见恩师尊容,足慰平生。”

    “哈哈哈……”柳铭章这一通马屁拍得恰到好处,王钦若大笑着抚须,从袖中掏出一枚足赤的金锭子递了过来道:“好!好!孺子可教,是我大宋之福。”

    双手接过王钦若递来的金锭子,看着这狗汉奸缓缓离去的背影,柳铭章恨得牙痒痒,手上下意识的发力甚至把这枚金锭子捏出了一个清晰的手指印。

    就在柳铭章气得肝颤的时候,一名小童已经悄然来到他的身后,并且小声说道:“柳公子,我家相公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