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失落的天空
繁体版

第014章 父亲的欣慰(下)

    那些看起来微小的心愿,却大到能撑起我们所有的坚韧。撕开生活的本来面目,你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早已千疮百孔、不堪一击。少年大声哭喊的都是梦想,中年人无声泣诉的则是人生。

    。。。。。

    还未走进家门,纪东就已经听到了父亲爽朗的说笑声。

    虽然早已不是村支部书记、民兵营长,但冯援朝曾经的开朗豪爽性格并未发生多大变化。这些年来,当过老师,干过村支部书记,又研究过“周易”,丰富的经历和渊博的学识,使他练就一张“铁嘴”,有着高于常人的语言艺术和人格魅力,再加上他原本相貌堂堂,又善于开玩笑、讲故事,总能吸引一些周围的邻居来诊所。

    纪东走进堂屋,家里果然可用朋邻满坐来形容。除了几个临近傍晚仍在排队等候治疗的病人外,一多半倒是左邻右舍的乡亲,大家兴趣盎然、双眼放光,听着父亲讲着笑话,有的甚至哈哈大笑。

    纪东向父亲的方向看去。

    冯援朝正俯身在一张按摩床边,边习惯性的大声谈笑着,边用力地在病人腰椎处推拿揉搓着。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谈笑声中偶尔夹杂着剧烈喘气声,双肩也随着上下起伏,纪东知道,父亲已是疲劳过度了。

    按摩推拿完全是体力活。一天连续近十个小时,每周连续七天,哪怕耐力再好的汉子,到了傍晚时分,也基本吃不消了。

    在门口贮立了几秒钟,待大家的笑声稍稍停歇,纪东朝父亲打了声招呼,“爸,我放学了!”并顺手拿起热水壶,给他的茶水杯里添了些温开水。

    “东东,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中午吃得还好吗?”父亲朝他的方向偏过头问道。一付墨镜架在他的鼻梁上,宽阔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两鬓已是微微泛白。

    “爸,今天学校发了新书,班主任也是省特级教师。先停一下,喝一口茶吧!”纪东给父亲端上了茶杯。

    “是吗?太好了!”父亲停下手上的动作,站起身来,左手向纪东的方向虚探过来。纪东连忙伸手,将茶杯放于父亲手中,看着他大口大口的喝着湿热的茶水,眼中有些湿润。

    父亲本应有着俊郎的外形,本应有着光明的前途,现在却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心中的苦楚,唯有他自己最清楚。但他在外人和家人面前,却时刻表现出一种乐观心态。

    他人生命运多舛,历经坎坷,但他仍始终是热心真诚待人,始终是用他的豪爽和坚韧,影响和带动着他身边的人。

    不然你看,都快到饭点了,还有这么多邻居不肯回家,宁愿呆在这里陪着父亲聊天。

    “爸,明天开始学校组织军训,我中午不回来吃饭了,准备在学校复习。”

    “嗯!那你要多带点钱去,中午要吃好一点!军训还是很消耗体能的。”

    说完,冯授朝就从口袋里掏钱。

    “爸,不用了,我这里还有!”见父亲呼吸逐渐平稳下来,纪东就准备去厨房了,“爸,你先忙着,我去厨房帮下忙,应该很快就开饭了!”

    说完,纪东礼貌性地跟堂屋里的邻居和病人打了声招呼,“各位叔叔伯伯们,一会晚饭做好了,都在我们家添一口啊!”

    “啊!不用了,不用了,自己屋里都做好了!”

    “这伢儿真懂事呀,父母教育得好。”

    “这娃儿长得好帅啊,皮肤又白,今后肯定能娶个好媳妇!”

    在纪东转身走向厨房时,耳边传来邻居们的赞美恭维话语。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基本上还保持着善良纯朴的性格,保持着尊重与信仰。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暂时还没有到二十一世纪的高度,闲暇时听听单田芳的评书,约三五好友整俩小菜,就是真幸福。“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的思想大行其道,甚至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

    对于这些赞美之语,纪东谦虚的欣然接受。

    纪东回过头向父亲看去,他突然发现一丝欣慰的笑容,悄悄出现在父亲的嘴边。

    。。。。。

    这几天,冯援朝本能地察觉到长子的明显变化。

    以前这小子一回到家,就会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一样,立马低头躲回自己的房间,然后无声无息。从没有像这几天这样,回来先给自己奉上热茶,还会礼貌地与邻居打招呼,客气的邀请他们留下来吃饭。

    “应该是这次自费进一中的事情,让他知晓了一些阳阴,明白了一些事理。不过,也不能让他有太大的压力,看来要找个时间与他谈谈。”冯援朝想到。

    他曾听妻子提到,这几天晚上,纪东都在挑灯夜战,伏案复习。

    印象中的长子,好象从没有像这样专注于学习。

    这些年来,家庭的苦难遭遇,未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信心,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为此他们夫妻也曾自责和懊恼过。

    然而近几天,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每当夜幕来临,长子都会自觉进到房间里,刻苦学习至深夜,这多少让援朝夫妻生出欣慰之情。

    长子的这种变化,正是他们所期待的。

    纪东来到厨房。母亲李晚荷正系着有碎花围裙,在蜂窝煤炉旁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煎鱼、生姜和葱花和香味。

    “妈,我回来了。”

    看到纪东放学,母亲马上喜笑颜开,忙从旁边的小高压锅里盛出一小碗粥,“饿了吧?中午没吃什么好东西吧?来,先喝点肉糜粥,等会有好菜!”

    她脸上已丝毫看不出半个月前的悲伤,有的尽是对这个家庭深沉的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接过热气腾腾的肉糜粥,看着母亲那双显得有些粗糙,失去了原有的细腻光泽的手,纪东极力想忍住在眼眶中的泪水,最终还是滑落在香气四溢的粥汤之中。

    前世,纪东总觉得和母亲是有代沟的,有时甚至无法交流。自从父亲出事以后,这十几年的生活磨砺,使得她可能不太注重与孩子的心灵沟通。这种母爱与其说是粗糙,倒不如说是种韧劲。母亲把爱倾注到箪食壶浆中,倾注到家人的温寒饱暖中,竭力地维持着家庭的稳固与延续。

    但前世处于青春期时的纪东,正在自怨自艾、自悲逆反中煎熬,哪里能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人世间的这些问题呢?

    在他的认知中,自己的父母只顾忙于生计,周围的同学都有父母关爱,而他只有一个人,挨饿、受冻、生病、落榜,心里的委屈不知道要向谁倾诉,面临的问题也不知道要去问谁。

    纪东和母亲虽然很爱对方,但爱不表达出来,怨也不说出口,仅仅就是人生大事才进行实质性交流,这种互相深受的关系往往变成双向的“报喜不报忧”,有些东西总是堵塞在那里。

    但当纪东也经历人事,也为人父母之后,他对“父母”这两个字的涵义,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

    “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古巴民族英雄和诗人何塞·马蒂曾如是说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诗人孟郊也深有感触。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在天下所有父母的眼中,孩子是自我的一部分,是他们人生理想重来的一次机会。孩子最小的一次微笑,他们的每一次赞赏,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父母努力拼搏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是,很多时候,父母亲们并不善于用言语表达这种情绪,他们只会用努力工作和忙碌,来换取更多的物资和金钱,留与后代,希望能弥补这种缺憾,增加子女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

    纪东轻轻地品味着碗中的粥汤,虽然粥温依然烫嘴,但幸福感已经在他内心深处溢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