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难公子平天下
繁体版

第九十五章:研究所与实验室

    第二天一早,我就和这些牛人来到了学院。

    王家学院是在扶余大学堂的果园和军事训练场再往里,开辟了一个新的小院,盖了一个三层的圈楼,用了新式玻璃做窗,我们就在学院的会议室继续讨论昨天所说的研究所和实验室。

    “怎么样,诸位大牛,昨晚回去是不是想了很久啊?今天我们就讨论讨论吧,有什么不懂的,你们就问。”

    “王爷,我先问一个问题。”

    “亮子,你说。”

    提问的是海亮,是军事科的学员,他是海州的族弟,最早是北山营的老兵,由于从小上过私塾,识字,后来在新组建的北山旅当中担任中队尉,听说学士科招收学员,他直接就报了名。

    科研大赛时候,他就是火药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之一,但是他不懂冶炼,所以当时他作为组织者只能作为核心成员,核心贡献归当时负责研发的工匠科老师,李怀。但是他一直在跟李老师学习,现在对武器构造颇有研究。

    “昨天听王爷提到武器研究所,不但有冷兵器实验室、火炮实验室、炸药实验室,还有个火枪实验室,我昨晚回去想来想去,也没想明白,王爷说的火枪,是一种喷火的枪?还是一种小型的火炮?”

    “亮子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大家有知道我说的火枪是什么的吗?”

    众人皆摇头。

    “那好,我就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火枪是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我得结合着机械原理来讲......”

    说着,我一面在大黑板上用粉笔给他们又写又画。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给他们讲解了从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击发枪,前膛枪,后膛枪,滑膛枪,线膛枪,手枪,步枪,单发枪,连发枪甚至到机关枪的整个枪械的发展历程以及大概的制作原理和需要的制作条件。

    包括制造每种类型的枪械,需要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机械制作和加工水平。

    以大炮为例,我们目前还是以模具铸炮为主,扶余国刚出现人力和水力带动的镗床,但是这个时候的镗床的强度还只停留在镗木头,或者少量应用到用硬度高的钢来镗硬度低的铁,但是镗炮筒,目前也不是不能实现,只是很费时费力。

    但是这不妨碍我将镗床的原理给他们讲清楚,比如在炼钢过程中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可以提供钢的硬度和强度,加入什么元素,可以提高钢的韧性等,但是对于制作枪管来说,用后世那种使用钻床,钻出来的枪管,目前扶余国的水平还做不到,等来年的学士科毕业生毕业后,再陆续成立冶金方面的研究所,还有机械研究所等等。

    眼前王家学院人手有限,就这一百来号人,先把蒸汽、武器、农业三个研究所搞起来,其他的放到来年再说,毕竟现在人才梯队已经有了,就是需要时间。

    经过一天的讨论,最适合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可以搞起来的就是前装燧发滑膛枪,枪管还得是手工打出来的,但是弹药可以用标准的油纸包的定装弹药。

    “亮子,剩下的时间就交给你们了,什么时候能够定型,能够量产,都由你们来把握了,我只有一个要求,要安全,你们在研发过程中要注意火药安全,枪械设计的要确保使用时候的安全。”

    “王爷,这种枪,真的能在300步之内打穿钢甲吗?那有了这种火枪,以后不就不用刀弓弩什么的了?”

    “你说对了,就是这样的,不过这种枪装填需要时间,命中率也不高,需要配合着队形和战法来用,到时候你们也得研究研究这种枪的战术配合。”

    “明白了,有了这个方向,我们就知道怎么做了,王爷请放心,我等一定加快进度,争取早点研发出来。”

    “切记,注意安全,还要注意保密,你们武器研究所,不妨可以搬到太平寨火炮试验场去,那里警戒做得好,也比较隐蔽,火药什么的管够,铸造和加工都有配套。”

    “我们几个也是这么想的。”

    “好了,今天跟你们讨论了一整天,你们说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我们明后天再交流,明天再聊,嗓子说一天都说哑了。”

    接下来的十来天,我每天都在和王家学院的这些大牛们在一起讨论,涵盖了蒸汽动力的方方面面,蒸汽的原理他们学士科都学过,具体的应用场景,我给他们指点了一些。

    各种机床的应用,以及现在的机械加工水平和理想中的差距,需要努力研究的方向,克服的困难等等。

    最难点在于关于载荷装置实验室的探讨,他们在学士科只学了一点压力的常识,我又给他们科普了气压,液压,油压什的么的我知道的一切,还有关于机械强度啊,零件强度,润滑,密封、焊接等各个方面,有了学士科的基础,这些人听起来也不太费劲。

    跟他们一边讨论,一边做一些小型的实验,真的希望蒸汽动力的研究所,能够早日研究出第一台蒸汽机,这样以后就可以不完全依赖水力和畜力,随时随地可以为生产提供动力。

    针对育种方面,我给他们讲杂交水稻的思路,让他们大胆的去尝试去研究,动物育种他们多少明白一些,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有骡子出现了,动物方面更多是研究战马和耐力马,还有更加适用养殖和育肥的品种,新物种方面,我给他们讲移植概念,当然也顺便给他们科普了一下物种入侵和生态链,食物链之类的话题。

    着重讲了几种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比如南方的甘蔗制糖,但是也告诉他们北方难以成活,还告诉他们在世界遥远的另一端,有两种农作物叫马铃薯和玉米,还有一种经济作物叫橡胶树,然而现在我们还无法到达那么远的地方,但是听得他们心驰神往。

    还给他们举例,我们现在吃的大蒜,黄瓜,芝麻,香菜,葡萄,不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额新物种嘛,我鼓励他们要多发现,多跟胡商打交道,甚至以后时机成熟了,有基础,有必要的前提下,我们组织一支探险队,冬季从白令海峡就可以越过太平洋,走到美洲,去搜罗新物种。

    来到这个世界五年多了,从最早的灌钢法,筒车到现在,实际上在科技上,我没有什么质的突破,像水泥和火药什么的,只不过是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利用我后世人的先知优势,在这个世界稍加指点,研究出来的。

    但是你让我自己去搞什么蒸汽机,搞什么火枪,搞什么育种,我是真不会,所以,我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来普及基础科学知识,现在第一批学生毕业了,但是这才是刚刚起步,所有东西在我的启发之下,也就仅仅是个萌芽,未来要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再转化为应用,那就不知道还需要多少时间了。

    不过我愿意等,人的一生很长,如果注定我回不去以前的世界,那就在这等呗,就现在这些,我已经比这个世界的任何国家,任何势力,任何人都超前,都生活的更现代化了。

    我比较知足。

    从此,正式的科学研究工作才算是拉开帷幕,以后,在扶余大学堂,还会陆续新增专业,一届又一届的科学研究竞赛,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还会有很多人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以后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研究所和实验室出现。

    而眼前的这一百多人,就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火种,也许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将会形成燎原之势,让这个东方大国的科技,闪耀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