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西晋文帝司马昭的皇图霸业(2)
由于蜀国并未提前防备,使得钟会、邓艾一路顺利抵达两国的边界重地——汉中(陕西南部与四川北部)。
得知此事的刘禅顿时慌了神,终于同意按照之前姜维的建议派出各将领火速赶往前线,并且下令只许死守,不准出战。
之前,蜀国皇帝刘备还在世时,严令各关口必须部署足够数量的重兵把守。然而等到姜维掌军,认为此战略太过软弱,于是便自作主张地下令各关口不再主动防御,放任敌人进入,然后等待对方粮草耗尽时再瓮中捉鳖——正是这个自作聪明地举动害了整个蜀国。
其实姜维的判断本没有问题,毕竟当年他跟随自己师傅诸葛亮北伐魏国时,多次亲眼见证因为山路崎岖和运粮困难而导致的折戟退兵,所以自然认为魏军也会缺粮,只要坚守不出,等到敌人又饿又累时再全军反击,定能大获全胜。
然而他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点——万一有叛徒主动投降怎么办?
钟会进入汉中地区后,也正如姜维所料那样,因各城坚守不战而被困住。但正当他头疼之际,手下将领胡烈却带来了好消息:
他居然在易守难攻的蜀地撕开了一个突破口!
原来,由于守城的蜀国将领之间发生内讧,其中一人怀恨在心,投降接应了魏军,使得胡烈趁虚而入,攻占了那座位于重要隘口的城池,打开了挡在钟会面前的路。
钟会喜出望外,胡烈的积极表现使他得以成功进入蜀地,并缴获了大量粮草,暂时解决了粮运问题。之后,钟会一路连战连捷,攻破了众多城池。
刘禅得知前线兵败如山倒,急得寝食难安,火急火燎地写信向吴国告急。吴国也赶忙分兵两路,一路支援蜀国,一路进攻魏国以作牵制。
姜维听说钟会攻破汉中,急忙率军回师想要援救,可和他对阵的邓艾也不是吃素的,死死把守住各路隘口。双方交战之下,姜维败走,只好北寻小路想要继续撤退,结果又被魏军击退。伤亡惨重之下,他只好先行绕路阴平(甘肃南部)又募集了一批将士,然后千里奔袭到蜀国最后的屏障——剑阁(四川),并传令廖化等将领放弃前线,全军回撤剑阁来共同抵御钟会。
后世诗人李白曾写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天下最难行军的道路莫过于蜀国的道路,而蜀国最难行军的道路则莫过于剑阁。
剑阁有多险?不仅路口狭窄,一人挡路,全军都难以通过,而且四周都是断崖绝壁,通过时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所以姜维选在此地摆开阵势,就是要和钟会拼命的。之后钟会数次进攻都没有展获,再加上剑阁的粮运道路又险又远,魏军逐渐缺粮,不得不考虑撤退了。
只差一点了!
姜维看到了希望,他立誓要挡下钟会大军,守护蜀国。
然而,这一切都邓艾改变了。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又何尝没有创造时势?正是邓艾接下来的惊世智谋,改变了蜀国的命运,改变了整个历史,也改变了他、钟会和姜维各自的结局。
本来钟会已经要退兵了,然而邓艾却突然暗中上书司马昭:“蜀军已多次大败,损失惨重,如若此时退兵,就会错过灭亡他们千载难逢的良机。经我探查,阴平当地有一条荒无人烟的绝险小路,可以直通剑阁后方,距离蜀国都城成都(四川)也不过三百里。如果我们能从那里穿出,出其不意地逼迫剑阁守军回防,到那时,钟会就算坐着马车也能轻松通过。如若剑阁守军不退,我们就能直取成都。”
之后,邓艾便带队踏入了那片无人之地。
寒风,刮在脸上,四周,只有飞鸟和峭壁
刚开始,他们就遇上了大麻烦——没有路。荒无人烟是有道理的,阴平这条小道不仅四周高耸,深险路窄,更致命的是行进时就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将士们只能用石块和木头勉强搭出个似路非路的通道,然而一旦身形摇晃或是踩空,就会立刻掉下悬崖。之后到达有些险要之处甚至还需要从高山上沿着峭壁滑落而下。每逢此时,邓艾便会做好必死的准备。为了留下全尸,他用毛毯裹住自己的身体以防摔碎,然后才身先士卒地就往下滑。其他将士也经常需要一边攀援石头或树枝,一边望着自己悬空的双脚与脚下的深渊瑟瑟发抖。
不过老天终是偏爱智勇之人,邓艾一行最终成功穿越了这条充满死亡的道路,抵达了蜀国腹地江油——成都,已近在咫尺。
当地守将看到邓艾后着实吓得不轻,他不是不知道附近有险路可以穿过,但他根本不相信真有那种疯子敢不要命地去走。
邓艾就是这种疯子,他从小就被人看不起,一直为自卑情绪所困,最大的梦想就是立下不世之功,名留青史,好让那些曾经看低自己的人咋舌——比起这些,生死之事又算得了什么。
而当年蜀国北伐魏国时,某位将领也曾向诸葛亮进献过类似的奇谋,让他从子午谷(陕西)奇袭魏国重城长安(陕西)。然而一向谨慎的诸葛亮认为此举太过冒险,最终放弃,也导致后来终其一生没有攻入魏国境内。
邓艾比诸葛亮要幸运。第一,魏国国力远胜蜀国,所以邓艾敢赌,因为即使败了也不会太过伤筋动骨。但对于举国之力集于一身的诸葛亮来说,他是不能犯错的,不然对全局将是毁灭性打击。第二,诸葛亮进攻时,魏国有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坐镇足以让他忌惮,而如今的蜀国却早已没有这样的能臣,所以邓艾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赌这一局。
蜀人没想到魏军会来得如此之快,各城根本都还没来得及做好守备调度,百姓们惊慌失措,纷纷逃往山谷避难。邓艾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江油、绵竹(四川)等易守难攻之城,成功跨越了蜀国最后的险要。
在进攻绵竹时,魏军遭遇了守将诸葛瞻——诸葛亮儿子的顽强抵抗,将士们都认为蜀军太强,应该撤退。但邓艾给他们分析了情况:“我们孤军深入,后方无人接应,如若不能高歌猛进,就只能坐着等死。”
于是,知晓没有退路的将士们三军用命,抱着破釜沉舟之心与蜀军拼命,最终攻克了绵竹,诸葛瞻英勇战死。
之前,曾有将领屡次建议诸葛瞻应该抓紧时间占据险要,但他始终犹豫不决,不然魏军也不会那么容易长驱直入。可见,要是有一个合格的能臣,哪怕只是接近他父亲的存在,蜀国都不会灭亡。
没过多久,魏军便到达了成都城外,蜀主刘禅无奈只能召集群臣商讨办法,有人建议逃往吴国,有人建议向南撤退继续坚守。
其实此时魏军主力尚未全部到达,邓艾手中的兵马也有限,如果刘禅能够举城坚守,则尚有一战之力。然而正如之前司马昭所料,软弱的刘禅早已承受不住这么长时间的压力,竟打算不战而降。
刘禅虽然无能,儿子刘谌(chén)却有着帝王家的风骨,说什么也不愿意投降。
“蜀国是先人浴血奋战多年而来,怎能轻易拱手让人?我们尚有数万兵马,粮草也足以支撑。就算最终战败,大不了君臣父子一同死在冲锋的路上,死后也好面对先帝(刘备),又怎能轻易投降?”
他不断劝说父亲刘禅,希望他能拿出一个君王该有的勇气。可惜,史书上“扶不起的刘禅”也不是浪得虚名。
最终,在一个平静的早晨,刘谌前往刘备的陵墓跪拜痛哭,然后拔剑杀死自己的妻儿,随后自杀。
紧接着,刘禅便将自己绑缚起来,率领王公大臣开城投降。
——蜀国自此灭亡。
讽刺的是,无论前线的姜维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吴国都还没有放弃,全在快马加鞭地赶来援救,然而刘禅投降的速度却比他们快太多。
“我等尚在死战,主上为何投降?”得到消息后的姜维失声痛哭,不甘心的蜀国将士都拔了出刀剑,愤怒地砍向石头以发泄心中的愤恨。
无奈之下,姜维只好接受现实向钟会投降。但没过多久,他就看到了复国的机会:
因为,钟会想反。
话说邓艾攻灭蜀国,得偿所愿地立下大功之后,压抑多年的情感终于不受控地发泄出来。他变得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任谁都不放在眼里。
“你们这些人能够同享荣光,多亏遇上我邓艾,不然就连死在哪里都不知道!”
他开始在蜀地独揽大权,常常未经请示而擅作主张,引起了司马昭的不满,甚至派遣监军卫瓘(guàn)严厉警告,但他却依旧我行我素。其实邓艾并没有僭越之意,只想充分展现才华来收获以往不曾有过的尊重罢了。
钟会一向忌惮邓艾的才能,将他视作自己创立大业的绊脚石,于是便抓住机会向司马昭诬陷邓艾谋反,并用计模仿了他的字迹写下一封谋反信。而邓艾又一向恃才傲物,脾气火爆,动辄取笑辱骂同僚,致使大部分人都厌恶他,自然也就无人肯出来为他辩解。
264年1月,司马昭下令卫瓘将邓艾抓捕起来。为防他拥兵反抗,还命令钟会率兵进驻成都以防有变。
将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姜维,借机私下拜见钟会,假意推心置腹地为他出谋划策。钟会大喜,与姜维逐渐亲近起来,二人同吃同睡,开始一同谋划造反。
不久后,钟会命令姜维率军五万,兵出斜谷作为先锋,自己则亲率大军跟随在后,打算奇袭长安,然后再从水路顺流而下偷袭司马昭所在的都城洛阳。可没想到的是,才刚部署完毕就收到了司马昭的书信:“我担心邓艾不会接受征召,已派遣贾充率领一万步骑兵进驻斜谷(陕西秦岭),我则亲率十万大军驻守长安,相信我们相见的那天指日可待了。”
钟会大惊:“司马昭明知我的兵力是邓艾的五、六倍,攻取他足够,居然亲率大军坐镇,可见对我的疑心,恐怕他已知晓我的谋划,必须先下手为强!”
于是,钟会把蜀国旧臣召集起来,以光复曹氏为名起兵,传檄天下共同讨伐司马昭。
姜维也秘信刘禅:“希望陛下能够再忍几日亡国之辱,臣定当竭尽全力使蜀国社稷转危为安,幽而复明。”
之后他建议钟会将魏国将领全部杀光,改用蜀人,并伺机想连钟会一同除掉,然而钟会对姜维也是心存警惕,所以始终犹豫不决。
钟会的亲信胡烈——就是最初为他攻破蜀国防线的那位将领,本是个小人物,不该记录于史书之中,然而往往就是这样的小人物却改变了历史。
钟会为了反叛,将众多魏国将领囚禁,其中就包括胡烈。手下的士兵可怜他,便向钟会求情希望能安排一位亲兵为他送饭。考虑到胡烈一路忠心耿耿跟随自己,钟会还是心软了——正是这次心软,要了他的命。
之后,胡烈便趁亲兵送饭之际,传消息给自己儿子:“钟会谋反,打算将所有魏国将士全部坑杀。”他儿子立马将这个消息散播出去,一夜之间,全军都知道了。
于是,兵变发生。第二天中午,胡烈的儿子身先士卒,率部敲锣打鼓地冲出军营,号召全军将士共同进攻钟会。刚开始混乱只有一小片,但将士们为了保命,全都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了一起,导致人越来越多,混乱也越来越大,很快便攻入了钟会所在的内城。
此时的钟会还在和姜维闲聊,突然听到外面像失火了一般吵闹,惊道:“这么多士兵喧闹,定是要犯上作乱,如何是好?”
姜维说:“不过是一战罢了,生死由天!”
此时钟会手下只有数百将士。而姜维所率领的蜀军又因一直遭钟会所忌,手中连武器都没有,如何应付这么多乱军。
于是,姜维在用手杀死五、六人之后,便被一拥而上的乱军击杀。
死前,他仰天长啸:“臣不能兴复蜀国,有负陛下,有负诸葛丞相!”
其实姜维已经做得很好了,他本就没有改变命运的才能,却一直没有丧失改变命运的勇气,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抗争,值得被尊重。
姜维死后,愤怒的乱军又扑向钟会。慌乱的钟会只能带着仅剩的亲兵绕着大殿四处奔逃,想要找寻机会逃跑好东山再起,可惜最终也被杀害,年仅四十六岁。
当初钟会因为胡烈得以攻入蜀地,成就大功,如今又因为胡烈导致功败垂成,身首异处——这不就是命吗?
钟会死后,动乱仍持续了好几天才平息。
话说邓艾压根就没想谋反,所以之前当卫瓘奉旨前来抓捕时也未做反抗。兵变结束,忠于邓艾的将士相互商议想他解救出来。卫瓘认为自己已经得罪邓艾,如若让他重掌大权,自己必然不利,于是暗中派人将邓艾杀害。可怜这位拥有惊世之才而无半点反叛之心的人,却也落得和钟会一样的下场。
当初,有人询问魏国某位大贤:“钟会和邓艾这次是否能平定蜀国?”
“必能平定,但恐怕他们二人都回不来了。”
等到对方询问原因时,这位贤士就笑着不说话了。
姜维、钟会、邓艾死后,蜀地彻底平定,司马昭下令刘禅举家东迁到洛阳。
刘禅之前所偏爱的奸人黄皓以及一众宠臣全都不愿随他背井离乡前往魏国,只有秘书令和殿中督二人舍弃妻女随他而去,并且一路服侍周到。刘禅这才分清谁是忠臣,但也只剩下慨然叹息。
后来,司马昭宴请刘禅时,特意命人为他表演蜀地的音乐舞蹈,蜀国旧臣看后全都倍感屈辱,掩面痛哭,唯有刘禅言笑如常。
司马昭特意试探他说:“是不是很思念蜀国?”
“此间乐,不思蜀也!”刘禅憨笑着。
司马昭听后不禁摇头叹气道:“如此庸才,就算诸葛亮再世也无法助他成功,更何况姜维呢?”
于是,刘禅就这么在史书中留下了这句“乐不思蜀”作为最后的结束语,同时也成功解除了司马昭对他的戒心,傻人有傻福地活到了善终。
有时,命运就是这么奇怪。灭蜀之战,聪明绝顶的钟会和邓艾是胜利者,最终却都死于非命,愚不可及的刘禅是亡国奴,结果反而活到最后。
至此,司马昭终于心满意足的覆灭了蜀国,距离一统天下的日子越来越近,然而他的生命却也走到了尽头。每况愈下的他,知道该交代后事了,但继承人的问题却一直让他头疼。
原来,司马懿死后本来一直由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掌权,司马师又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司马昭便将自己的次子司马攸(yōu)过继给他抚养。等到司马师去世时,由于司马攸年仅十岁,所以权位才暂时被交予司马昭掌管。所以按理来说,此时的司马昭理应将大权交还,以成就一段兄友弟恭的佳话。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司马昭是虚伪的,他不想交权,因为一旦司马攸将来登基为帝,配享太庙的就将是司马师而不是自己。他这么劳心劳力,东征西讨,不就是为了名留青史吗?
但是,如如何堵住天下人的嘴?
这时,就有两人至关重要了。一个是“竹林七贤”的山涛,一个是贾充。
山涛想到了一个好说法:“自古讲究长幼有序,司马攸毕竟是弟弟,您的长子司马炎才是嫡系正统。如果废长立幼,就会违背礼教,对国家造成不祥。”
“对!对!对!”司马昭大喜。
“就是这么回事,我本想将国事交还司马攸,但如此做会犯天下之大不韪,只得放弃。”
而贾充也一直跟所有人称赞司马炎,为他造势:“晋王(司马昭的封号)长子颇具君子品行,又聪慧卓越,整个朝野谁不心服?另外他还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细长得可以拖到地上,双手垂放下来甚至超过膝盖,如此天生异相,必是上天安排好的继承人。”
他多次在司马昭面前进言,终于使他下定决心策立司马炎为世子。
可惜他俩不会知道,正是司马昭的私心使得司马家创立的西晋成为了最短命的王朝之一,而灭亡西晋的始作俑者正是贾充的后人!
265年9月6日,司马昭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同年12月,魏国末代皇帝曹奂禅让于司马炎,曹魏宣告灭亡。司马炎正式登基为帝,因之前自己被封为“晋王”,便改国号为“晋”,承帝号为“晋武帝”。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遗志,誓要一统天下。
曹魏虽被司马家所灭,但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却并不以此为荣。他抓着曹奂的手哭道:“臣至死都是魏臣,不是晋臣!”
六年后,当享年九十三岁的他临终时,特意留下遗命:“我死后,要在碑文上刻下‘魏国忠贞人士司马孚,虽比圣贤不如,但立身处世始终如一。’凡是司马家赏赐于我的财物,一律不许随同入葬!”
这样的人,值得在此为他书上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