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风云
繁体版

第3章 西晋武帝司马炎的一统天下

    话说晋文帝司马昭下葬后,由于当时不拘礼节,群臣便建议晋武帝司马炎守孝三天后即可脱掉丧服——可见当时儒家学说的没落。不过最终,司马炎为了表达对父亲去世的哀痛,还是坚持粗茶淡饭守孝了三年。

    司马炎一直有着消灭吴国的志向,他重用蜀国降臣,下诏褒奖诸葛亮及其子孙,以此向吴国展示归降的好处。他还派遣大将羊祜(hù)镇守前线襄阳(湖北)与吴国对垒,不断寻找进攻的机会。羊祜在当地实行“怀柔政策”,对吴国人开诚布公,真心相待,收获了不少人心。

    羊祜虽然为官清廉,却也是个很懂享受生活的人,喜爱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每到阳光明媚之际,他定会出外踏青。有一次,他在襄阳城南的岘(xiàn)山游乐时,突然对着左右好友痛哭起来,叹息道:“自从有了天地便有此山,从古至今那么多如同你我一样的贤达名士,都曾登临此山眺望游乐,但现在却都淹没无闻,就连尸骨都找不到,真是令人悲伤。不知我死后魂魄是否还能登上此山。”

    羊祜的话很好地展现出了我们中华文人独有的浪漫。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奇闻,便将岘山改名为“羊祜山”,并在山上立了一座“堕泪碑”。后来唐代诗人孟浩然还特意写了一首《与诸子登岘山》的诗文,其中那两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也表达了对羊祜极大的尊敬。

    眼见晋国袭来,吴国也是戒备森严,特意派出名将之后陆抗前来对阵。陆抗的父亲——陆逊可是位牛人,初出茅庐之际便率兵击败了年过六十,已经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而陆抗也是一位足智多谋,才能卓越的将领,和父亲陆逊一样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在史书中被称为“吴国最后的名将”,和羊祜势均力敌。

    不久后,有位吴国将领叛变投降了晋国,并将所驻守的西陵城(湖北宜昌市)献出,晋国特命羊祜出兵接应。陆抗听说后,立刻下令在西陵附近筑起坚固外围,将叛军牢牢围困。

    手下将领全都反对道:“如今应当趁晋军未到之际,集合三军精锐尽速击败叛军,围城只是浪费时间。”

    陆抗说:“西陵城易守难攻,粮草又充裕,是无法马上攻克的。一旦我们攻不下来,等到晋国援军到来,就会腹背受敌。”为了使将领们心服,陆抗还任由他们进攻了一次,结果也正如他所料那样不利。

    等到围城工事落成,羊祜的军队已经赶到了吴国的江陵城(湖北荆州市)开始猛攻,众将都建议陆抗前去援救,但陆抗还是坚持己见:“羊祜此举就是想牵制我们前往江陵。江陵城池稳固,无须担心,就算被敌人攻占也难以防御。但若西陵城失守,南边的外族蛮夷就会群起骚动,带来的灾祸将会不可估量!”

    之后某天夜晚,陆抗军中有位士兵叛逃前往了晋国军营。

    陆抗得知后,分析道:“此人是军中老兵,深知我方虚实。我们的外族部队一向不够精良,是薄弱环节,所以他必会引导晋国前去攻伐。”于是当夜便将外族部队全部调离,偷偷换成了战斗力强大的卫队。

    第二天,那位叛徒果然带着晋军前往了外族部队的守卫之地。

    只听陆抗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大败了前来偷袭的晋军。

    陆抗想要趁势穷追猛打,又担心引来晋军的困兽之斗。于是他下令全军敲响战鼓,只追不攻,等到敌人全都吓破了胆,开始丢盔弃甲逃命时,再派出轻装部队追杀。

    最终吴军一路势如破竹,成功攻破了西陵城并杀死数名晋国大将,羊祜也因此战被降罪贬了职。

    之后双方没有继续剑拔弩张。羊祜返回江陵后,继续施行“怀柔政策”,从来不搞偷袭,如果发现晋国将士抢夺了吴国的粮食财产就会勒令退还回去。有时,陆抗会给羊祜送来美酒,羊祜都会毫无芥蒂地一饮而尽。有时,陆抗患病向羊祜求药,羊祜就会命令手下调制好给送去,陆抗也会毫不怀疑地加以服用。

    二人相亲相爱,使得两国边境和睦,这可气坏了吴国朝廷,多次下旨责问陆抗,然而他却不为所动。因为陆抗是聪明人,深知吴国远不是晋国对手,主动挑起战事只会自取灭亡。止戈罢兵,使晋国不至主动出击才是最好的方式。羊祜也是个聪明人,知道晋国已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对吴国有着压倒性优势,但由于刚刚历经灭蜀之战需要修整,再加上吴国拥有江河地利与名将陆抗,导致暂时无法突破。但即使拖延下去,最终胜利也还是晋国的,所以他又何必着急。

    之后,羊祜秘密上奏司马炎,指出讨伐吴国必须借助上游蜀国的水路优势,并推荐了自己的参军王浚前往蜀地整治水军。

    王浚才识过人,胸怀大志,但奢侈贪婪,羊祜的侄子一向反对重用他,但羊祜却坚持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理应“重才华,轻道德”,所以向朝廷推荐了他。

    王浚抵达益州(四川)后,立刻将屯田的军队调去修造舟舰,还私下募集了一万多人帮忙。为防朝廷反对,他多次不经请示,专权行事,然而司马炎得知后仍给予了足够的包容和支持。不久,一座长百二十余步,能承载两千多人的巨大战舰就建成了,据说在上面甚至能策马奔驰。

    修建大舰时散落的木屑很快遍布江面,然后顺流而下,被吴国太守看到,立刻上奏吴国国君道:“晋国肯定在蜀地大造船只,想要水陆齐发地进攻我们,应当赶紧加派军队防守要塞。”可惜此时吴国的国君孙皓是个比刘禅还昏庸的人,没有加以理会。

    孙皓刚即位时勤政爱民,聪慧贤明,被认为拥有当年吴国奠基人孙策的风范。结果没过多久,他就开始骄奢淫逸,让所有人大失所望。孙皓喜欢饮酒,每次与群臣宴饮都要喝得尽兴,从不管别人能喝多少,一律要求喝醉为限,还经常戏耍公卿,以折损他人为乐。如果有人不合他意,还会被拘禁起来,甚至遭到屠戮。此外,他还不喜欢别人盯着自己看,所以每次臣子进见都要低着头。

    当年,刘禅使司马昭看到了覆灭蜀国的希望。如今,孙皓又使司马炎看到吞并吴国的希望。与此同时,前线又传来了好消息——陆抗死了。

    陆抗自西陵之战后身体便一直不好,临终前,他上书孙皓:“臣的父亲陆逊曾说:‘西陵是我们的门户,虽然容易防守,但更容易失守。一旦失守,国家危矣!’臣也如此认为。西陵是我们挡住晋国最重要的关口,它地处上游却又两面受敌,一旦被攻克,敌人就能轻而易举地顺流而下,直攻我们后方腹地,到那时就算四方援军回防也难以挽救。所以臣之前一直部署重兵把守,然而经历了上次与晋军的大战后,这些兵力损耗得很厉害,加之我国民众一向喜欢逃避兵役导致朝廷经常募兵不足。所以恳请陛下务必重视西边的防御,如果能使我留在那里的军队保持八万人的足额,让他们能尽心竭力地防御,那就无需多虑。如果做不到,臣担心国家就会非常危险了。”可惜并未引起孙皓的重视。

    陆抗死后,羊祜难过地登上岘山,向吴国的方向远远眺望,哭着祭奠了这位亦敌亦友的对手,然后上书司马炎请求伐吴。

    “孙皓昏庸残暴远胜刘禅,吴国的贫困也远甚蜀国。我们如今兵强马壮,正是灭亡他们的大好时机。可由川蜀调集水军合力进攻他们南边,荆州出江陵(湖北)进攻他们西边,再从山东和江苏派遣步兵进攻他们北边,这样吴国便会四面受敌,防不胜防。一旦被我们攻破了门户,他们就会失去长江天险之利,而不得不舍长取短地与我们陆上交战,败军必矣。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时机,等到吴国换了一位有为之君,到那时就算有百万大军也难以跨越长江了。”

    司马炎看后大为赞同,但是朝臣们却都持反对意见,就连贾充也认为暂时不可伐吴,只有尚书杜预赞同,而他也成了之后灭吴的重要功臣

    这个杜预是司马昭的幕僚,常年镇守边关为将,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他有个后人却是家喻户晓——唐代大诗人杜甫。

    后来羊祜病重,举荐杜预取代了自己。他死那天,天下大寒,使得须发上的泪水都凝结成了冰。司马炎哭得特别伤心,吴国人也全都停下劳作来祭奠他,就连守边的将士也全都掩面哭泣。

    羊祜死后,杜预继承了他的遗志不断上表力求伐吴,身处蜀地的王浚也屡屡随声附和。

    终于,在279年11月,司马炎统一了所有人的思想——伐吴!以杜预、王浚、王浑、贾充为将,起兵二十万,兵分多路向吴国攻去。

    临行前,贾充还在坚决反对,并以年老体衰为由不愿出征,但司马炎下诏说:“如果你不能去,朕就御驾亲征!”不得已的贾充只好起行。

    280年2月,杜预抵达江陵,将领王浑从横江(安徽)出兵,一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吴主孙皓将全国集结起来的三万精锐全部交给丞相,命他渡过长江与王浑决战。有将领反对道:“晋国水军已训练多时,又身处我们上游,应该以逸待劳,坐等他们来攻。如果放弃容易镇守的长江前去交战,国家就危险了。”丞相把他叫到身边小声说道:“吴国将灭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趁着现在人心未散,尚可集结起来拼死一战。等敌人攻至眼前,国内人心惶惶,将士们吓得连武器都拿不起来,到那时就只能坐等受辱了。”于是率军出战,横渡长江进攻王浑,最终兵败身死,吴国上下无不震惊。

    而在西边,吴国各要塞将铁链连栓在一起封锁了江面,还将长达两米的铁锥沉入江底来阻拦王浚的舟舰。

    王浚也是见招拆招,先做出几十米高的大火炬置于船前,在上面淋上麻油,这样遇到铁链后就会将其烧断。然后又制造了几十只竹筏,让善于水性的士卒驾驶,江底的铁锥遇上这些竹筏后就会被吸附在上面一同飘走。

    于是水路通行无阻,王浚也顺利攻克西陵。之后正如陆逊和陆抗担心得那样,他有同一支穿心箭,一路射入了吴国的心脏——都城建业。

    起初,司马炎命令王浚必须接受杜预与王浑的节度。等他到了建业,杜预写信说:“足下已在吴国威名远扬,无需再受我的命令,还请早日攻克建业,为百姓解脱苦难,立下千古奇功。”王浚看后十分高兴。

    而另一边,也有将领向王浑建议早攻建业:“吴国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军队毫无士气,说不定能不战而胜。”可王浑此人一向怯懦,不愿担待责任,果然拒绝:“诏书只命我驻守长江北岸,不能草率出击违抗命令,还是等各路大军齐聚后再一同渡江吧!”正是这个决定,将吞灭吴国的千古大功拱手送给了王浚。

    之后王浚从武昌(湖北)顺流直攻建业,孙皓立刻派遣一万水军前去抵抗,结果这些将士刚看到晋军的旗帜就全都丢盔弃甲了。王浚趁势继续深入,兵甲战旗布满江面,阵势非常浩大,吴国人看到后极为恐慌。孙皓又下令百姓帮助朝廷修造战船,结果民众也都四散而逃。

    眼见大势已去,孙皓下诏反省自己的过错,深自责问道:“北军日日逼近,军队却无心作战。都是朕躬行不端,有负百姓。如今晋国将平定天下,希望吴国的豪杰俊秀不要心存芥蒂,继续施展才华以造福苍生,切不可因改朝换代而垂头丧气。”然后命人反绑自己双手,开城投降了王浚,将拥有四州四十三郡、五十二万户百姓、二十三万士兵的国家双手奉上。

    吴国宣告灭亡。

    当年,年仅二十岁的孙策,领着区区数百亲兵,浴血拼杀出了吴国的大业,但如今也只能在天上坐视孙家宗庙陵寝,从此变为废墟。

    捷报传回朝廷后,满朝文武全都大喜庆贺,唯独司马炎突然哭了起来,说道:“若没有羊祜一直以来的坚持,就没有朕的一统天下!”然后派人前去羊祜坟前祭拜,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于他,并封赏了他的后人五千户食邑。

    之后,孙皓被押送至洛阳,司马炎亲临正殿,举行了受降仪式。

    等到孙皓登殿叩头,司马炎得意地对他说道:“朕在很久之前就专门设下一个位子,等着把你抓来了。”

    孙皓也反唇相讥:“臣在南方也一直为陛下留了一个相同的位子!”

    满朝官员听后无不为他捏一把汗,然而这个亡国之君还是展现出了应有的风范,面无惧色。司马炎欣赏他的气度,没有怪罪。

    而另一方面,王浚与王浑二人为了抢夺功劳争得头破血流。王浑认为是自己抵挡住了吴国精锐,才使得王浚有机会直击建业,结果对方不等自己前来就率先接受敌军投降抢占了功劳,内心愤愤不平,不断上书指责王浚不服从命令,还状告他私吞财物。王浚则认为王浑胆小怯战,不敢进军,差点给了敌人喘息之机,多亏自己不畏艰险,为了国家勇往直前才取得胜利,结果事成之后王浑又跑出来争功。

    王浑在朝中党羽众多,经常联合他们一起诋毁王浚,还编造了一些重罪要求严惩,司马炎每次都护着王浚。但因为也要照顾王浑的情绪,于是最终也没有给予王浚与功劳匹配的封赏,当时之人都替他感到不满。

    杜预就平和多了。战后,他回到襄阳,认为尽管天下已然太平,但仍需防患未然。于是加强守备,兴修水利农田,整顿湖北和湖南的漕运,努力让百姓恢复生计。杜预的一生是精彩的,不会骑马又射不准箭的他,却成为了平定天下的名将。

    于是蜀国、魏国、吴国相继灭亡,天下重归一统。然而,正当所有百姓翘首以盼和平到来之际,刚刚统一天下的晋国却已是危机四浮。

    首先,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懈怠。平定吴国之后,他开始变得穷奢极欲,整日游宴,荒废政事,一点也没有之前励精图治的样子。还逐渐疏远功勋旧臣,任由皇后的父亲杨骏把持朝政,权倾内外,即使山涛数次劝谏也不改正。同时,他还多情好色,曾下诏暂停天下婚嫁,好让自己优先挑选美女入宫,宋朝有首诗就是专门讽刺他的:

    “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

    原来,司马炎的妃嫔太多,不知道宠幸谁好。于是,他每日坐车任由一只羊拉着,停在哪个宫就睡在哪个宫,好不风流。而那些妃嫔为了得到皇帝的召见,也全都费尽心机,争相在门户插上嫩草或在地面撒上盐水,好吸引羊只停在自己门前。

    另外一个大隐患就是州县守备薄弱,外族胡人还与汉人杂居。之前由于久经战乱,各地都拥有自己的部队。司马炎吸取了之前曹魏被篡权的教训,大肆分封司马家的亲族前往各地并手握重兵,好让他们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之后又下令各州县必须废除部队,仅能留下百人护卫,将兵马全都交于各亲王。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些司马家的亲王在将来引发了混乱,而等到天下大乱时,各地州县早已无兵抵抗。

    至于外族胡人,早在邓艾驻守凉州(甘肃)时便开始接纳鲜卑族降兵,并将他们安置于百姓中。但胡人可是个十分危险的物种。首先,他们骁勇善战不怕死,战斗力有多强?当年阻止钟会造反的功臣胡烈就是死在鲜卑族手上,名将杜预甚至被他们打得不敢出战。另外,由于以游牧为生,常年处于恶劣环境,所以食物、资源和财产对于胡人来说比命都重要。他们的眼中只有掠夺,因为他们的生态就是不抢饭就得饿死。他们的观念中没有恩仇,让他们心满意足的就是恩人,不答应他们无理请求的就是仇敌,根本不管之前有多少情谊,所以在历史上屡屡上演恩将仇报的悲剧。

    就是如此作为的胡人,如今正和汉人杂居于各个州县,一旦发生混乱聚集起来,三日便可抵达洛阳。这是巨大的风险,可惜司马炎并未重视。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继承人。当年,司马炎以长子身份为借口才击败了司马攸荣登皇位,所以即位后也必须沿用这个传统,指定长子司马衷为太子。然而司马衷却是一个先天性痴呆,这样的人如何能成为一国之主?但如果改换继承人,司马炎当年登基的合理性就会饱受质疑,这使他万分纠结。

    整个朝野也都知道司马衷昏愚,卫瓘数次都想劝说司马炎改立,但始终不敢开口。

    有一次宫中大宴,卫瓘假装喝醉,跑到皇位面前下跪大哭道:“这么好的座位,着实可惜了。”

    司马炎深知他的意思,于是暗地里找到皇后杨氏商量:“太子实在不够聪慧,恐怕不堪为嗣,应该撤换。”

    杨皇后总是为司马衷说话:“我们司马家向来重视的是长幼,不是贤愚,怎能轻易改换?”

    司马炎还是犹豫,特意找来一些疑难政事交给司马衷处理,想看看他表现如何,多亏司马衷的妃子贾南风多次帮他化险为夷——这个贾南风是贾充的女儿,也是个狠人。

    司马炎能够坐稳皇位,贾充起到很大作用,所以一直深受宠幸。但是贾充其人奸猾谄媚,在朝中结党营私,很快便引起了司马炎的不满,将他外调出了朝廷。眼见失宠,贾充赶忙让妻子跑去贿赂杨皇后,让司马衷迎娶自己的女儿贾南风为太子妃。

    司马炎最初十分反对,他本想让司马衷迎娶卫瓘的女儿。在他眼中,卫瓘的女儿又白又高又美,贾南风则又矮又黑又丑,卫瓘的女儿温柔贤惠,贾南风却残暴善妒。但在杨皇后的坚决请求下,加上考虑到司马衷将来必定难以镇住局面,需要一个手腕强硬的皇后,司马炎最终还是同意了,贾充也父凭女贵的成功官复原职。

    等到司马炎想要试探司马衷时,贾充在朝中的党羽就会提前泄露风声,贾南风得知后便会立刻找人来替司马衷作答。贾南风心思细腻,工于心计,不忘叮嘱对方:“陛下素来知晓太子不好学,所以回答时一定直来直往,切勿引经据典。”等到作答完毕,再让太子抄录下来。

    司马炎看后非常高兴,还特意拿给卫瓘看,搞得卫瓘大为不安,不敢再多说什么。之后贾充秘密让人对贾南风说:“卫瓘老奴,差点坏了我们家的好事。”

    不久之后,贾充重病弥留,想想这辈子干过的亏心事,不禁忧心后人对自己的唾骂。临死前,他对侄子说:“时间久了,是非自有公论,谁都掩盖不了,我知道自己在世人心中始终是一个弑君的奸臣”说罢便咽了气。

    太子之位已定,司马炎暂时放了心。但他深知司马攸德高望重,在朝中有着众多支持者,是太子最大的威胁,于是下诏将他调离了朝廷。许多大臣上奏为司马攸鸣不平,认为他大公无私,才能卓越,理应留在朝廷辅佐太子,但都被司马炎降了罪。

    司马攸因而忧愤成疾,乞求前去驻守皇陵,遭到了司马炎的拒绝。而为司马攸看病的那些御医为了迎合圣意,也全都声称他并未生病,于是司马炎更加急于催促他离开京城。最终,司马攸强撑病体进宫辞行,他知道这是自己与哥哥司马炎的最后一面,不愿一副病殃殃的模样,所以特意强撑着打扮了一番,结果却让司马炎更加怀疑。

    不久后,司马攸吐血而亡,他的儿子司马囧又哭又闹,声称自己父亲是御医害死的。

    司马炎也是心中愧疚,恨不得杀了所有御医,他与司马攸本是相亲相爱的兄弟,为了大局才不得已下此狠手。不过考虑到司马攸声名远播,天下归心,他死了,太子就安全了,晋国就安定了。这么想想,司马炎又有点开心,毕竟在利益面前,手足又算得了什么。

    可惜他错了,如果司马攸没死,晋国也未必会灭亡。

    声色犬马之下,司马炎逐渐油尽灯枯,病得越来越重。他知道太子还是难堪大任,于是派遣司马家各亲王驻守要地,并将禁军交予心腹重臣统领。眼见功勋老臣多已辞世,司马炎还是不放心,想要托孤于叔父汝南王司马亮,但杨皇后的父亲杨骏已密谋夺权多时,他趁司马炎弥留之际,亲自驻守在他的寝宫不让外人觐见,还将侍卫宫人全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之前,司马炎打算起用杨骏时,很多臣子都上奏说杨骏心胸狭窄,不堪大用,他都没有听从。等他病情稍有好转,看到身边启用的新面孔,立刻疾言厉色地大骂杨骏:“怎可如此行事!”然后赶忙派人前去通知司马亮尽快入宫,也被杨骏拦了下来。

    之后,司马炎逐渐神志不清,杨皇后趁机进言让杨骏总领大权,迷迷糊糊地司马炎只能点头答应。杨骏擅自写好任命自己的诏书读给司马炎听,司马炎没有说话,只是不断询问司马亮来了没有,直至驾崩——司马炎为帝,意气风发,器宇轩昂,从未有容貌不端或大惊失色之时。

    290年4月20日,太子司马衷登上皇位,是为晋惠帝。

    新皇不堪大任,辅政重臣又所托非人——等待晋国的将是风雨飘摇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