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秦笑观楚汉争
繁体版

第九十章 曹参张良会(下)

    将政权交与公卿而不过度干预朝政,小秦帝还不算完全昏,可控制不住山东叛乱或者根本不想控制,也距离昏君相去不远了。

    “依尊驾所言,”张良还想进一步实锤这个消息,“皇帝真的甘心丢掉山东之地?那毕竟是始皇帝举秦全国之力、耗费十载所得。”

    曹参心道,皇帝说这位张良是大才,应让其辅佐刘季成事,现在看是不是大才还不知道,这个小心劲儿倒是足够大。兵者凶器也,小心无大错。看来他也够谨慎了,已不是当年博浪沙刺秦的莽少年。

    张良不相信二世皇帝会把始皇帝用了十年夺取到的山东不在意地放弃,曹参笑笑:“李左车于代地叛而立国,就在皇帝卧榻之侧,皇帝也仅命辅王婴守霍邑阻代军伐关中。代军攻伐不得而退,皇帝并未乘势平灭,只留军扼霍邑后即将大部秦师撤归。身侧之叛尚不全力扑灭,山东它地又何足道哉。”

    张良信了,这回真信了。

    “尊驾乃沛公挚友,”张良开始新一轮的试探,“刚尊驾言在关中助修律、助兴商贾、试农耕,以待山东平靖后施展所能复民生机。可尊驾身在关中,若皇帝闭关退守秦地,山东六国复立,尊驾所愿也只能于秦川为之。既如此,尊驾又何不出关中助刘季,以己所能用于楚国之民呢?当下尊驾为治粟内史丞,难道尊驾贪恋此距九卿一步之遥高位,却不愿为楚国百姓一谋?”

    曹参很认真的看了张良一阵:“先生此番游历,遍查天下世情,想必也有自己的一番功业考虑吧。秦地百姓未受山东之乱所及,朝堂公卿又请皇帝诏暂罢徭役,于山东镇乱之卒出于刑徒,虽征奴生子数万,据某已知消息,因代国攻霍邑不成、周文被全歼于函谷,关中危局已解,所以公卿奏议欲将奴生子放归。所以单以秦川百姓而言,并无战事所扰。”

    他向前探了探身:“遍观当下山东情势,齐王田儋虽没于魏,田氏仍可立新王,齐地远离关中,当可稳。燕地同理。魏王咎随魏国同亡,但若秦锐离魏地,难保魏不复叛。赵国内讧而亡,然李良力弱,同样不保有人复立新王而逐之。”

    “韩国嘛……”他停了下来,端起酒碗饮了一口。

    张良从遇到曹参后所谈话题和对方见解上,已经感到这个曹先生非庸碌之辈,言谈间的一语一笑,似乎能感觉出对方可能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不管是不是自己做贼心虚的缘故。但当听到曹参简评天下时提到韩国,他还是不由自主的向前倾了倾上身。

    “韩国位于秦国眼前,国力最弱,”曹参继续说道:“当年始皇帝第一所灭之国就是韩国。六国之中复韩最难,而且即使复国,也需有强援支撑。楚地最为广阔,且秦楚恩怨百余年,昔年始皇帝发卒六十万方得灭楚,此番山东乱也自楚地始。”

    他若有深意的瞟了一眼张良,“若先生无意在秦谋仕途,又欲趁乱世而建功业,某倒觉得先生应自楚地始。”

    张良略带尴尬的笑了笑:“依阁下所言,皇帝若不能一举荡平山东乱象则会缩回关中,非始皇帝那样的有为之君。可皇帝现下年幼,焉知再过数载年长之后不重起雄心,再来一次一统六国之战?”

    曹参似笑非笑的看着张良:“所以才要趁皇帝尚无雄心之际,尽快让山东自稳自强。当秦锐退归关中,秦闭关自守之时,若山东诸国不能立即罢兵戈、修民生,相互联结,共抗秦师,以现下秦锐之锐,再加上北疆军之悍勇,恐连当年秦灭六国时的抵抗能力都不如吧。而某正在所为农耕之事若成,会使秦之国力倍于当年。山东诸国若不能自强之,其生死只在皇帝数载后的一念之间。”

    “尊驾与仆说这些,似乎与尊驾的秦臣之位不符。”张良听曹参说韩国要稳就需要有强援的话与自己的分析相符,稍稍放松了一些,开始打趣曹参。

    曹参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先生显然无意在秦发展,想必先生也不会将某之言讲与他人。某毕竟是楚人,还是希望山东局势能尽快明朗,即使只给百姓寥寥数载的安稳也好。”

    他停顿了一下,又摇了摇头:“可惜,不过是某一己之愿而已。”

    “此话怎讲?”

    “先生以为,秦若退守,山东各国复立,山东就可太平?”曹参露出了讥讽的笑容:“秦未灭六国前,六国之间可曾有片刻的安宁吗?秦守关不出,山东诸国复立,也必需有强国合纵,方可抵御秦再灭六国之可能。”

    他再次倾身向张良:“以现在山东局势,各国之军皆新征召,秦锐虽然大部分也是刑徒,但一战即平魏,还是以少胜多。因此无论齐燕赵魏,单从兵事而言,面对秦锐皆无胜算。只有楚地新兴起的项氏,世代兵家,与秦当有相抗之力。代王左车也出身兵家,将所部刑徒整训完毕后也有抗秦之力。”

    “只是代国距离秦人太近了,北边还有匈奴威胁,所以代人只伐秦一次,就因自身所限无功而返,加上周文兵败,再无谋秦之举。如果先生想在山东建立功业,某觉得先生应于楚地诸雄之间择主事之。其他各国复国积极,但要说能够厉兵秣马而霸山东与强秦抗衡,恐既无意愿,也无实力。”

    “楚地诸雄……”张良沉吟起来,“山东乱自楚地始,张楚王乃秦必欲屠而后快之人,存在不了多久。项氏起于会稽,或向西,或向北,且已听闻有范增为谋。泗水东海有楚王族景氏起事,称假楚王,聚众不足二万……阁下之意,莫非想让仆归于景氏假王?”

    “当然,”张良小小的脸红了一下,这个曹参是刘季的朋友,虽然刘季太过弱小,出身也低,但即使是给个面子也应该提一下:“还有尊驾故友沛公。”

    “先生真是给某面子。”曹参大笑起来,“刘季现状先生刚才也说过了,不过数千小众,又为雍齿所叛,恐怕自己都还需要投靠他人谋生。”

    他话锋一转,“但某还真的建议先生去投刘季,而且与某和刘季的乡友关系无干。”

    “尊驾可否列举缘由?”张良挺想撇嘴的,强自忍住。

    “某知道,先生认为刘季现在实力不彰,前途未卜。”曹参严肃起来,“某与刘季亦乡亦友,此人有诸多优点,为人忠厚有义,只是门第不高,命运不济,龙困浅滩。要说刘季最大的优点,就是识人之长,用人而不疑,能充分发挥身边各种人的最大能力,要不是用人不疑,也不会因信雍齿而为其所叛。刘季有魄力善行动又具义气,在始皇帝时就敢义释刑徒,哪怕弄得自己藏入山林数载。他若在太平时最多也就是一豪客,然于乱世,若得辅保,未必不可成为一方霸主。”

    曹参随即叹了口气:“在当下,某觉得其辅保者尚有重大的欠缺。以刘季的丰沛挚友而论,萧何可治国安民,可筹粮召壮为刘季处置后顾之事。其他诸友若樊哙、周勃之流则多具武力,可为刘季前驱之臂膀。唯一缺乏的,谋者也。”

    曹参那副似笑非笑的表情又挂在了脸上,“今日得遇先生,共席详谈间,某觉得先生思虑久远且面面俱到,有大势观,若可为刘季谋,你二人皆有发展。”

    被人称赞总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张良也不例外。张良知道曹参原本沛县的一个狱吏,作为韩国望族后人,他本是看不上的。可现在曹参已经是距离九卿只差一步的高官,而且今日一席相谈,让他认识到就算底层也有能人,曹参这样由小吏数月间直奔九卿之位者,那就是大能人了。所以曹参的夸赞,很有杀伤力。

    只是……这个曹参不会已经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人了吧……张良有点儿肝儿颤。转念一想,如果他真的知道我是谁,似乎也没什么可担忧的,要想抓我向秦帝邀功,还跟我在这儿费唾沫干啥?既然现在他有让我为刘季谋的建议,恐怕内心中还是有为朋友谋划的私心在。

    “先生对楚地诸雄的分析很精准,”曹参用藏在眼中的一缕锐光查看着张良的神色,继续说道:“陈胜王出于闾左,格局不足,又为山东乱之始发者,秦必杀,不足与谋。项氏高门,亦已有谋人范增可倚重,先生往投是否有用武之地尚未可知。景氏王族,现有势力仍弱而不足撑王位,亦未有智者为其谋,确实是先生可投一方。但景氏实际情况如何,是否能善待于先生,也是未知。惟沛公刘季是某熟知的人,先生若往投而辅之,某可保先生必为其所重,足以施展先生之抱负。”

    他短暂思索了一下接着说:“以先生所述情况看,秦锐灭周市之魏国后,某认为刘季将会远避魏地秦锐锋芒,应往东靠向景氏,景氏既然称假王,刘季投景氏也完全是可能的。某有一建议,先生不妨往投景氏,若可得遇刘季,请自观之,以证实某所言非虚。”

    张良心动了。曹参说得没错,如果去投项梁,就算能得一定程度的重用,但项梁既然有了谋士范增,自己的份量还是达不到能劝说项梁扶植韩国复兴的作用。投假王景驹则要更有利一些,景驹的势力现在并不算很大,如果能在自己的谋划下扩张并真正称王,作为主要的谋臣,自己的话一定能够有效地影响景驹的决断,让他支持自己扶立韩国的希望更大。至于投奔刘季……既然曹参把刘季夸得天花乱坠的,也不妨在投景驹时顺路去拜访一下,自己做个判断再说。

    “另外,”曹参看张良似乎已经意动,笑了笑:“看先生的行路方向,可是要由武关道出关中?”

    “正是。仆游历关中,既从函谷入,自是欲走武关出,一观关中两大险隘。从武关出后,仆原本要去会稽和东海一游。”张良既然猜测曹参并没有抓自己邀功的打算,所以非常坦然。

    “看看项氏的兵威?”曹参微微的摇头,“如果先生欲投景氏或沛公,还是从潼关行函谷道出秦川吧,少绕一些路,也比武关道的山道更易行。现在武关和峣关对山东的防卫已经大大加强,峣关本来关城很小,但不久前已经增扩,武关前的四道岭也筑有堡隘和烽燧。武关至峣关间道路中曾有山中小径可达峣关后,现也加增了烽燧。所以即使武关破,峣关也难偷袭。皇帝对公卿加强关中防御的奏表相当重视,既然朝堂有意退守关中,这些防范也是必然。”

    张良见曹参毫不在意的就把秦军的防御模式告诉自己,这一方面算是示好,另一方面恐怕也不无威吓之意吧。函谷关那地方,周文用二十多万被“坑杀”的“冤魂”证实了此路不通,而曹参用秦人强化武关道的防御模式告诉自己,意欲从山东方向从这南北两大关隘向西破秦全都是梦想。

    第二日。

    曹参头晚与张良告别后自去住官驿,所以张良离开蓝田也无须再去与曹参道别。他从善如流改道向潼关方向而行,一路顺利。途中他还发现出咸阳后一直隐约可见的那些“尾巴”消失了,难道是曹参帮他阻住了追踪者?不应该啊,曹参虽然已接近公卿的层级,但一个治粟内史丞按说管不到军方或府衙隶役那些可能的跟踪者。

    曹参完成了皇帝交办的任务,随着车夫的吆喝声和车轮的粼粼声缓缓向咸阳行进。

    他坐在车中偏前,跟随的僮仆跪坐身侧后,两人都没说话,其实也都不知道要说什么,因为这个僮仆不是他的,是皇帝派给他的甲卫,名叫,张骠。

    张骠其实直到现在只要一安静下来脑袋也还在发懵,一路伺候曹参是他当惯家仆的本分,做的娴熟无比。但当晚上睡觉时,以及现在乘车行路时,他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奇遇”仍感觉像在梦中。

    秦军占陈留,领军将军公叔起客客气气的拜访主人张负,客客气气的让张负不要为陈留被张楚军占据时“被迫资敌”的行为担心。公孙将军说了,张负作为上卿陈平的“前任”外舅,上卿特别传讯请求不要为难他们。然后,公孙将军又客客气气的说,上卿对曾用过的僮仆张骠很喜爱,毕竟跟了他很多年用顺手了,也很有情分,所以愿用五镒金的代价向张负购买。要知道像张骠这样的僮仆,就算是府内的剑奴,市价也绝对超不过一匹较好的战马价钱,而一匹战马也不过三镒金。

    张负不是傻子,自然能在公叔起的客客气气中听出威胁之意。所以他立即逊谢了陈平的五镒金,当即让公叔起带走了张骠和他的家奴契约。

    皆大欢喜。

    这事儿当然不会让张骠发懵。虽然无论是跟着张负还是跟着陈平,都是当僮仆,陈平相对和善一些也差距不大,不过陈留被张楚军占领、张负被勒索这等事,总还是让人有些不安。而按来访的秦军将军说,陈平已经坐到上卿高位,又处于未受战乱波及的关中,生活安定性绝对大大好过留在陈留。

    从陈留到咸阳,张骠乘的是兵车,一个屯长带着五十个小卒给他当扈兵,让他颇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这一路已经没有大股叛军,公叔起派兵护卫主要是怕遇到被打散的溃卒。

    在咸阳上卿府见到陈平,自然有一番久违后的亲近。稍微有点奇怪的是,陈平并没有把他当作僮仆对待,而是给予了适当的礼遇,有点像当客人看。他在路上从士卒们口中得知陈平已经又有了夫人,还是皇帝的乳母,所以自然觉得应该以隶奴身份拜见主母,却被陈平微笑着拒绝了,并且告诉他,要带他进宫去接受考核,如果考核通过,他就不再是奴籍,而会成为皇帝近卫。

    张骠觉得这是旧主人给自己提供的晋身机会,心中一万分的感激,一听之下就要给陈平行跪拜礼,又被陈平拉住,说你有本事脱了奴籍再谢吧。

    第二天进宫,陈平先将他交给曹穿,和甲卫们比试了一番剑技和近身搏击。剑技没啥问题,近身搏击比剑技差,但也得到了曹穿的首肯,说现在虽有不足,但年龄小还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参加甲卫每日的训练后很快就能补足。于是,陈平又把他带进殿内去见皇帝。

    让他到现在还时不时的发懵的人就是皇帝,是他把脑袋敲破十遍八遍也绝对想不到的人。

    _

    此刻,曹参也在想着自己的心事。

    此番奉诏来游说张良前,皇帝和曹参有一席谈话。皇帝说得很明白,武,或以平乱,或以开疆拓土,文则治国而惠及百姓。你曹参是个文武全才的人,但一直让你参与文事而非兵事,并不是怕你做了山东叛军的内鬼,从人品角度上你不会干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怕日后在遇到与刘邦军对决的时候放水,而是免去你与过去朋友战阵相对时的尴尬和内心愧疚。因为你也能看到,至少以现在秦锐或北疆军的状态,眼下的刘邦绝对不是对手。

    皇帝自信满满的问曹参,你觉得本皇帝和刘季,谁才是真正让你实现济世救民的愿望的人?现在让你去投刘季、辅佐他开疆拓土并期望打败大秦,你还愿去吗?

    当时曹参也在心中自己问自己:愿意去吗?

    在这样的皇帝和关内军事、民事、匠作各方面的充分准备面前,他要真去了恐怕也是去劝刘季投降或解散队伍藏起来……自己不知不觉中早已对这个小秦帝彻底忠心了。

    曹参也问皇帝,你说山东会前仆后继的有六国遗族不断反叛,但刘季也不是遗族,为啥不但把萧何留给刘季,现在还要游说张良去辅佐刘季,鼓励他造反?

    皇帝莫测高深的笑了笑(在一个十几岁的小少年脸上露出这样的表情让曹参感觉很不协调),你忘了我是见过刘季的吗?《左传》中有言:“肉食者鄙”,那些遗族中,也就只有李左车和楚国项氏这样的兵家世族能够真正对大秦造成严重威胁。刘季虽然不是遗族也不是兵家世族,但刘季善于调动周围人的能力,又不屈不挠像个打不死的小强(当然对曹参不能说小强),要是单看出身,你和萧何都是读过书的士子官吏,为何要与一痞赖子为友并甘为其所用?

    而且,刘季既然已经反了,哪怕你或许说动他投降或隐藏,但随同刘季反叛的那堆手下都盼着刘季能成功,自己好升官发财当开国功臣,所以这时候的刘季已经被裹挟了。换个角度看,如果刘季投降或躲起来,身边的朋友一朝散尽,他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既然我想要在山东让各路叛军相争,那就不如把刘季这样有潜力的人扶起来成为争斗的一方强者……

    回想到这里,曹参叹了口气,眼睛虽然望着通往咸阳的道路,但并没有真正去看什么路边风景。

    皇帝这种挑动群众斗群众的方式,从皇帝的角度看没错,政治不能一家独大,现在自己和陈平这些关中的外来户,不就是皇帝用来制衡秦廷原有大臣的棋子吗?山东叛乱也不能最终出现一家独大的状况,那样对大秦不利。只有山东出现两到三家开始内斗,皇帝才能稳坐关中等待他们互相削弱。

    _

    在曹参游说张良的同时,数千里之外的南方,任嚣和陆贾带着返回关中六万多人的老秦队伍,已经离开了阳山关往零陵方向前进。

    卸下了百越的重任,没有了这份精神支撑的任嚣,健康不佳的问题也就充分显现了出来。陆贾为他安排了一辆辎车,并让太医贴身跟随,随时为他调理。由于把任嚣的家人带来了,所以也不乏人来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