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寻亲
梅墟镇,晴园。
今日天气晴好,贾蔷躺在太师椅上在花园里晒太阳。初夏的风吹在身上很舒适,令人昏昏欲睡。
眼下是他来到红楼世界最幸福的时刻。
冰厂和食肆的生意进了正轨,每月稳定有数百两银子入账。如今又已娶了晴雯这个红楼第一俏丫头,改变了她在原书中的悲惨命运。可以说得上事业爱情双丰收。
不过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起来。
“蔷哥,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吗?”晴雯靠在贾蔷身边,手里轻轻摇起了纸扇。
“我隐约记得母亲有个妹妹从慈溪嫁到了梅山岛,但一向无甚来往,除此外家里再无什么亲人。”贾蔷的此世记忆告诉他。
“近日我等无事,不如去梅山寻访姨母?”晴雯柔声道。
“宝贝,你真善良。”贾蔷握着晴雯柔嫩的手道。“你从苏州到了京城,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晴雯摇摇头:“除了吴贵,我再不记得家里有什么亲人。日后你的姨母便是我们共同的亲人,咱们一起孝敬。”
贾蔷点了点头。
.......
贾蔷、晴雯、白绣连同吴贵一行四人从晴园出发。
先乘车马一路行至鄞州育王岭东麓的璎珞河头。向明州东部的船在此转乘启航。
这个时代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普通人远行通常或骑马、或乘马车、坐轿抑或搭船。相比之下,水上乘船较舒适些。
贾蔷和晴雯坐在船头,静看船家摇橹。碧波荡漾,欸乃声声,贾蔷的心也变得沉静下来。
“晴雯,白绣,等下带你们吃好东西去。”贾蔷道。
“公子,吃什么呀。”白绣小丫头先兴奋了起来。
“等咱们上岸了再告诉你。”贾蔷故作神秘道。
航船从璎珞河头出发,途径霞浦、大碶、邬隘,便至柴桥庐江河头。
柴桥镇是明州东部的中心。
柴桥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御史沃汝明所修的进士桥。发源于此地的芦江内河航运水系发达,常年有航船往返于芦江柴桥头至鄞州璎珞河头。
大批山货从此地运往明州城区。
柴桥、郭巨、白峰、上阳、梅山、昆亭、三山等地的棉花、金柑、番薯干、淀粉、茶叶、水果、鲜笋、鱼鲞、蜜饯,竹木制品及各种家禽、家畜、野味等;
从明州城区运往柴桥的有日用百货、食糖、南货、药材、笔墨等。
四人一行来到了镇上有名的老街生煎店。
远远飘来一股浓郁的香气。略显破旧的小店里,一张黑色大铁锅摆在门口。上面整整齐齐排满了数十只生煎包。
只听“滋”的一声,店家老师傅将金黄的花生油浇在滚烫的大平锅上,油花四溅,白烟阵阵。白绣从没见过这种架势,发出一声惊呼。
排了约莫一刻钟,贾蔷一行等到了位子。他们点了二十只生煎和四碗小馄饨。
这柴桥生煎是老面做的,内里是肥瘦相间的肉馅。松软白嫩的面皮上撒些葱花和几粒白芝麻。
“就是这种刚出锅的生煎馒头才最好吃。”贾蔷感叹道。前世他最爱宁波这种老面生煎。
晴雯用双箸夹上一颗生煎包,轻轻咬了一口,慢慢吮吸里面的精华。略焦的底子就着肉馅在嘴巴里升华回旋。
一只生煎吃罢,吹一吹青瓷碗里的馄饨汤,滴上几滴酱油。碧绿的葱花下面是一颗颗小元宝般的馄饨,佐以蛋丝紫菜和虾皮。放入口中,皮软肉嫩,唇齿留香。
“蔷哥儿,这生煎果然美味。你推荐的店家果真不错。”晴雯和白绣赞不绝口道。
食罢生煎,一行人在柴桥街道上溜达。街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店铺,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明州东部的北仑穿山半岛,与舟山群岛隔海相望。柴桥镇在宋朝时逐渐繁荣起来,成为明州穿山半岛的商贸中心,商贸经济十分发达。
每逢农历一、六,镇上都有大市,三、八还有小市,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和百姓前来交易。据说最盛的时候,有店铺近二百家,各种商品应有尽有,非常繁华。
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乃至过江隔海的“下山客人”,也前来赶集。
“下山客人”除了带来黄鱼鲞、墨鱼鲞等干货外,还有一种叫“佛渡红烤虾”的海鲜制品。
烤虾原料透骨新鲜,色泽红润,虾香诱人,闻之满口生津,且价廉物美,因此广受欢迎。
柴桥老街上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白绣走进一家二层木结构的炒货店。老板娘边炒边便吆喝:“年糕干,新鲜刚炒好的年糕干.......姑娘来一包吧。”
白绣买了一包尝鲜,一片一片嘎嘣脆的年糕干,香脆可口,吃着令人停不下来。
柴桥生煎、年糕片、灰汁团、米馒头,索面等明州东部传统民间小吃,在镇上的街面上都能找到。
贾蔷一行当晚便在柴桥的平安客栈宿了。
次日清晨四人从柴桥出发,沿着一条鹅卵石铺就的蜿蜒古道一路前行。
商贸古道上人来人往,除普通赶集者外,还有鸡毛换糖、零拷酱油、卖排刷粘头树的小贩和卖张网货、红烤虾的小贩,贾蔷便买了两包红烤虾,一路给晴雯和白绣作零嘴。
中间翻越了一座数百米高的云雩山,方才到达上阳村。由上阳道头渡口登船,经上梅渡口终于抵达了梅山岛。
清晨出发,午后方至。
只见此处青山相依、古树作伴、百年古寺、千亩花田、一袭绿水悠悠环绕。
梅山岛掩映于层林叠嶂间,并非贾蔷所料想的荒凉海岛。
在千年之前,穿山半岛的南部沿海滩涂中,星罗棋布地环列着九丛荒山岛屿。
这些岛屿与北部大陆的太白山余脉相连,涂滩相通。荒岛中没有定居的先民,古木参天,禽兽出没。宋代《宝庆志》上记载称本地区:“盐卤之地滨海孤绝处”。
明代洪武十六年,朝廷派遣信国公兼沿海制置使汤和设置郭巨所、大嵩巡检司后,明官兵在这里设置炮台、烽火台,抗御倭寇。
彼时山涧中梅树丛生。隆冬时节,梅花盛开,芳香飘谷;初夏时节,梅子压枝,令人馋涎欲滴。涧下有水坑,平时溪水汩汩、清凉甘甜。沿海军民常在梅树坑中汲取溪水。
梅子山因此得名。
后郭巨所李氏家族从石鼓弄迁居梅子山定居,并建梅子山庙,神祀汉室孤忠梅福。后经百年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居民便以梅山为岛命名。
如今梅山岛处于穿山半岛和舟山六横桃花之间,得海利之便,出产各类鱼鲞、虾子、海藻、海带,百姓生活也算富庶。
吴贵走在前面探路,见到溪流边一群妇人在浣洗衣衫,便向前拱手行礼道:“请问各位嫂嫂,这梅山可有位外嫁而来的李姓夫人?”
众妇人忽然见到生人先是一惊,后见吴贵颇有礼貌,便有一位好心人答道:“向东南方向走二里地的梅中村,有位李氏,便是外嫁而来。不知是否你所说的外嫁妇人。”
贾蔷听后心中大喜,忙从怀中取了一百文钱,交予那妇人:“嫂嫂所说的李夫人,可是从慈溪远嫁而来?“
那妇人摆摆手道:“小哥,你这钱我不能收。我也不知详情,你们向村中询问下便知。”
贾蔷忙谢别妇人,顺着岛上的青石道,向梅中村走去。
这梅中村风景秀丽,溪流觞觞,令人心旷神怡。贾蔷走到村口,见到一位英武少年在打拳,便拱手行礼道:“小哥,请问这村里可有一位慈溪远嫁而来的李姓夫人?”
那少年还礼道:“家母便是从慈溪嫁来,不知公子所为何事。”
贾蔷大喜,忙抓紧少年双手道:“你就是李家姨母的儿子。我是贾蔷,是你表哥。”
这时房中走出一位三十多岁的妇人,脸上有风霜之色,但仍难掩眉眼中的神采。
“是蔷哥来了吗?”那夫人问道。
“姨母,多年不见,终于找到你了。”贾蔷躬身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