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劫
繁体版

第五十七章 同利者多,同心者少

    关羽一旁听着,神色里虽表露出赞同,口里却道:“然则曹孟德囤粮之处,必在淮河以北的大后方,不是汝南就是陈国,且必以重兵把守。”

    他说:“而淮南之人若欲烧其粮,须得第一不能带太多人,否则容易被发现、察觉而遭致阻杀;第二须以莫大勇气持谨小慎微之心横跨战场,穿过重重阻碍摸到曹操的大后方。此间困难,即使我,亦未必成功。”

    诸葛亮颔首:“正如将军所言,曹操必囤粮于大后方,盖因淮水流域水系丰茂,水运发达,转运粮食便利,不必将囤粮之处放在淮河以南。”

    “然则对淮南豪霸而言,生死攸关,却不得不行险着。”

    “此其一也。”

    “其二,这世间之事,从无绝对,总有个万一。谁又能断定,兵行险着一定不能成功呢?”

    关羽颔首道:“孔明此言,倒也在理。毕竟生死攸关,即使万一之可能,冒着粉身碎骨的风险也要做。”

    刘备抚掌大笑:“孔明神机妙算,果然不虚。云长亦言之在理。”

    便道:“雷续之正是兵行险着之人,而且他成功了。”

    说:“续之确非灊山而来,而是从汝南横穿山区到南阳,再转道南下。他在汝南焚毁了曹操囤在朗陵的粮草物资并全身而退。”

    关羽不禁赞道:“果如孔明之言,少年英雄。”

    孔明则道:“主公,不知雷续之带了多少人?曹操囤粮之处谁人把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刘备便笑道:“曹操囤粮于朗陵渡口,设重兵三千,由许褚把守。”

    “许褚?”关羽眉头一挑:“许褚武力强盛,非同一般,且其人持重沉稳,等闲怎会被烧掉粮草?”

    刘备笑道:“如孔明所言,万事无绝对。雷续之行险一搏,本有玉石俱焚之心,他只带了二十余人,亦不觉真能成功,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

    “却天幸遇到一人,得此人相助,于关键时候引开许褚,这才使续之抓住机会。”

    孔明、关羽闻言,皆是神色一动。

    孔明不禁道:“主公匆忙回江陵,道是非因雷氏荆州之行,而另有要事;莫非便是与此人有关?”

    刘备抚掌大笑:“孔明知我啊!”

    便道:“正是。”

    说:“那人名叫杨信,祖籍河北,居于朗陵;因曹操倒行逆施,致其家破人亡,失妹丧母,因此愤而暴起,杀朗陵令田豫、将军李通,并牵制许褚,助力续之顺利焚毁曹操囤粮。”

    “而后辗转千里,救出亲妹,更于舞阴上界山中以寡敌众,持陷阱之利,击灭许褚一千精兵。”

    “许褚或已为其所斩。”

    刘备言语之中,颇是激昂,他赞道:“此等人物,有古之豪杰之风,真是令人心向往之。”

    说:“续之言其早至江夏,我连忙让公祐查察,总算找到此人记录,知其去向。”

    他目光落在关羽身上,笑呵呵说:“我急匆匆赶回来,就是要见此人一面。”

    关羽和诸葛亮听着刘备之言,早是露出惊讶之色。

    两人对视一眼,关羽不禁拊掌,说:“先前坦之自汉寿而来,言及一大才,有不逊我、益德、子龙之武力,弟正打算亲自走一遭,兄长便回来了。”

    他连连抚须,道:“那人亦唤作杨信!”

    刘备露出惊讶之色,随即哈哈大笑:“公祐正是查到他被作流民,安置在汉寿,我才匆匆赶回江陵。不曾想坦之已是发现了他——有才能的人如同布袋里的尖锥,到底遮掩不住啊。”

    孔明笑道:“这真是天意。恭喜主公将获一大才!”

    刘备笑得开心:“我已经迫不及待。云长,你把手里的事情放一放,陪我走一趟吧。”

    关羽道:“听兄长的。”

    刘备是个急切性子,当即就要动身;这里和诸葛亮叮嘱了几句,出门,正见治中从事潘濬迎面走来。

    潘濬是荆州名士,大儒宋忠的学生,历来以刚正闻名;赤壁时投靠刘备,赤壁之后刘备自领荆州牧,任命潘濬为治中从事。

    使其为诸葛亮之副。

    不过潘濬此人性高矜,作为世家名士,眼高于顶,不恤黔首百姓,关羽便十分看不惯他。

    见潘濬迎面而来,关羽轻哼一声,撇过脸去。

    刘备却是笑盈盈道:“承明何事匆忙?”

    潘濬礼了一礼,说:“不曾想主公竟是回了江陵,卑下有事这里来寻孔明商议。”

    刘备颔首:“荆州之事多劳承明、孔明。”

    潘濬说:“职责所在,理所应当。”

    然后道:“主公回来正好,臣上午沿江巡查之时,得三尾金鲤,愿请主公分享。”

    刘备哈哈一笑,握住潘濬的手,说:“多谢承明分享金鲤,只是此间还有事情,我不能在江陵逗留。”

    说到这里,刘备略带些得意,说:“有一大才,姓杨名信,亟待我去请他。”

    便说:“待我回来,再与承明痛饮。”

    潘濬笑容稍减,拜道:“唯。”

    刘备便与关羽径出府衙,出城,汇合了关平,到江边登船,直奔公安而走。

    这里潘濬与诸葛亮商议了一些政事,回到自家府中,那三尾金鲤早是作成佳肴,潘濬却吃得不大爽利。

    喝了点小酒,潘濬忍不住谓之左右:“州牧不知哪里听说一个叫杨信的,说是什么大才;我辛辛苦苦购入三尾金鲤,分享于他,却被拒绝。”

    言下之意——莫非我潘濬便不是大才?不值得重视?

    难怪牢骚。

    潘濬发牢骚,刘备和关羽自然不知;他们此时早已登船,跨江而渡。

    刘备与关羽并肩站在船头,看着滚滚江水,刘备发出叹息:“我蹉跎半生,如今年近五十方才看到一丝希望。若非云长、益德生死相随,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坚持到现在。”

    关羽笑道:“有志者事竟成,兄长有大志,上天也会垂怜。”

    刘备微微点头,又轻轻摇头:“如今大业有了起色,但我仍战战兢兢;曹操势大,雄踞北方,拥兵百万;孙氏据长江之险,虎踞江东。这荆州四战之地,容不得我半点疏忽。”

    说:“只觉无人可用,捉襟见肘。”

    关羽笑道:“兄长之仁义昭于天下,此间大业有望,何愁人才不争相来投?”

    刘备叹道:“惜乎同利者多,同心者少。”

    便道:“只盼杨信此人,能与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