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花蕾
繁体版

第47章 斜斜的土山墙(9)

    李善存老汉背着沉重的粮食,走在乡间小道上,颤着粗气,一步一步蹒跚,心里念叨“笔墨纸砚”的意义。

    想起买这些物品,难度望而生畏。从来未能接触过这些物品,心里未有影像。

    一边走,一边想:大年初一,祠堂点钱粮,先生伯手持毛笔,在家谱上记录,一年来出生人的姓名、生辰的情景。

    先生伯李奉成坐在供桌下面,二、三步的距离,摆放一副八仙桌。先人案高高悬挂墙壁。

    李字辈的人,姓名从上到下排列得整整齐齐。一辈一行配偶的姓氏姓名排列。祠堂的房子与众不同,不是半边盖的,而是两边淌水,开间较大的大房。

    两头一样粗的木头大梁下铉六、七十公分。祠堂的大房跨度二丈宽,长三间共有三丈。二根大梁的下铉横悬天棚上空。下铉上缠绕一根颇粗的麻绳;傍边沿墙悬挂二副手杖。

    手杖好似划船的桨,比桨稍窄;大红色泽油光发亮。这个手杖是大年初一长辈处置小辈犯错的刑具。一般说来,小辈给长辈不尊或者长辈看不惯哪位小辈,大年初一在祖先面前,把犯错的人捆绑起来,吊起大梁,用手杖行刑、惩罚。不过,未见启用家法。

    大年初一这一天,先生伯李奉成坐在供桌下面的八仙桌旁,桌上摆放笔、墨、纸、砚和李家的家谱。扳着脸,稳稳坐在那里,上家谱的人,端着盘子,拿着香表,走到先人案前上香,点起黄表,阖手曲膝跪入先人面前默默发誓:给先人争气!不做坏事!尊老扶幼!记在心里!

    大年初一这一天,祠堂是最热闹的地方。上香的上香;打锣鼓的打锣鼓。供桌上贡品各种各样,用白面做的,桃子,柑子,鱼,杏子,大枣。香炉里香烟不断。香烟萦绕祠堂里,传承朴实的家风,警示一代代后人。

    李善存老汉回忆,大年初一,李奉成桌子上摆放笔、墨、纸、砚,步伐越走越快。急着回去,找五弟李善友,询问这些物件是否保存,借用,以后买回来还给他。

    想到这里,李善存老汉兴奋。暂时,有了办法,不用心急。

    回到家里,周云雀看见他背着沉重的粮食回来,心想,没粜出去。赶紧迎上去,接住口袋。

    看到他的脸色阴沉,安慰说:“爹!你歇一会!给你舀饭!”

    李善存心想,粮食没粜,周云雀回来对他这么殷勤,赧然说:“粮食没粜,集市没人,萧条得很。我一路想出了办法,去你善友叔家,找找他家原来用过的笔、墨、纸、砚,若能找见,先让富来用,我接着再粜粮食,再去县里买!”

    周云雀听他一番话,感到他对李富来认字的事,做到仁至义尽,自己感到羞愧,就说:“爹!不急!慢慢找!找不见不要急,慢慢想办法。咱先吃饭,吃过饭歇一歇。您走这么多路,还背这么重的粮食,不能累着,先洗洗脸,吃饭!”

    周云雀三脚并作两步端来清水,让他洗手洗脸。转身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塞入手里。

    老汉心里舒舒服服端上碗,看着碗里的面,蹲在墙根,头偏着吃。李富田,王文燕,翠翠也来到面前,问长问短,他沉浸喜悦中。

    刘巧儿走到他跟前,一边剥起蒜瓣,一边安慰说:“他爹!不急!过两天去买!”

    老汉给刘巧儿说:“一早出去,事没办成,你们还给饭吃,还安慰,我都不好意思,集市上没人,看下一集怎么样?我想好了,一会去找善友,以前,先生伯用过的笔墨?若在先借用一下!”

    刘巧儿说着,把剥开的蒜瓣,放入李善存碗里,一边说:“也行!一会吃完饭,去找找!看来您费了心事,粮食没粜,一路上,想别的办法,看来饭没白吃!”

    刘巧儿思索片刻,又说:“上午我和云雀还说,咱们包麯的枸纸能不能写字?铁锅上黏的黑墨能不能写字?”

    李善存想了想,说:“你说的也是办法,等富来回来,问一下,能不能用。只要能用,只借一下砚台、毛笔就行。”

    李善存听刘巧儿这么一说,一家人都在想办法。他高兴的笑了。心想,三个臭皮匠能比一个诸葛亮。人多智慧广。

    他手里端着这碗面,还就了蒜瓣,吃着真有味道。

    吃一碗干捞面,又吃一碗汤面。不知不觉拿出烟锅,抽一锅旱烟。

    歇一会儿,站起来在院子走一圈。抬头看看半崖上的鸽子窝,鸽子在里面咕咕!叫,鸽子的叫声,带一声凄凉回荡天空。

    李善存走出大门,通过大槐树,来到李善友家。抬头看见,前面三间倒厦,山墙朝院子,四十五度斜着淌水;一周围土墙;大门外面有棵槐树,直径碗一样粗,树冠分几个大杈,戳向天空,树叶茂密,遮掩太阳,微风吹起,树叶飒飒作响。

    大门古典,有座门楼,门楼上用木板镶着牌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牌匾的底色是醒目的大红色,字迹金色,字体工工整整宋体篆刻“天道酬勤”。

    走进院子,后面一座楼房,全部木牌面。楼房虽显得陈旧,显得气势恢宏、沉稳。

    花格的大门步步升高的格子。门的镶边,雕刻许多花卉:牡丹,菊花,兰花,竹子。楼房木牌面和窗户,门都是古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有气势。

    楼房的散水青色石材砌的,上面凹凸不平。陪衬楼房整体,显得装扮完美无暇。青色圆圆的柱顶石凸,显示沿墙外沿,显得房子稳固,结构严谨、经久耐用。

    楼房的房顶,就像祠堂的房顶,两边淌水的屋架。这个村里几十户人家,唯一的一座房子,唯一的家,此古至今,未有第二家。

    以前,先生伯的家底,嘉庆年间的进士传承。也算几代人的文人世家。

    李善友则是當部账房先生,生意红火,他不在家。掌柜看得起,文才高,掌柜离不开李善友,掌柜给一院旧房李善友住,也是村里唯一的城里人。

    李善存老汉蹑手蹑脚,走进这个大户人家。五弟媳妇看见他进来,笑脸相迎,问:“他伯!今儿啥风把您吹到这边来了?有啥事?给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