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竟陵纷扰
身为襄阳极富盛名的横议处士,刘巴最近一段时日却很是一反常态,不仅推掉了所有宴请,而且很是罕见的一直闭门谢客,开年以来更是尚未曾举办任何宴席。
而背后的原因,自然也是与最近堪称荆州头等大事的江夏战事脱不开关系。
刘巴才名出众,刘表也亲自征辟乃至举孝廉过数回,但却都被刘巴坚辞不受。也因此,襄阳人都以为刘巴是爱惜羽毛,不想涉足充斥着尔虞我诈阿谀奉承的名利官场之中,方才会不履仕途。
但唯有刘巴自己心中清楚,他并非是此生绝不出仕,而是未逢明主,难以施展胸中抱负而已。
那位被他所视为明主之人,则正是如今北方雄主曹操。
而能有如此论断,则无疑是基于对刘表的失望,认为荆州迟早沦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
今年春时,荆州宿敌江东在江夏势如破竹般的攻势,则无疑是再度印证了刘巴的判断。
或许是出于心中窃喜,又或许是对于故土前途黑暗的担忧,刘巴在得知消息后心情格外复杂,方才有了这反常举动。
每天在院中小亭温酒沉思,往往一呆便是半日光景。
今日,亦是如此。
刘巴望着院中正灿烂的桃花出神,突然一阵寒风吹过,让他下意识地想要举杯想要饮酒暖身,却是发现不知何时杯中已是空无一物。
不得已,刘巴只能起身,准备吩咐下人前来装酒。
可刚走出小亭,刘巴就突然听到院门处竟是一阵喧哗嬉笑之声。
“莫非是有人登门拜访?”没来由的,刘巴有些不悦,当即板着脸走去。
来到院门处,却是发现并没有来客,而是几个门人正翻看着一本书册在嬉笑。
“此是何物?你等又为何在此嬉笑?”刘巴伸手夺过书册,简单翻看,发现其中所写乃是最为常见的《论语·学而篇》,不过其中所用纸张洁白,似乎是襄阳士人中所流行的所谓新纸。
几名门人见状,立刻严肃起来,恭敬向刘巴汇报到:“前面有人将此物送来,说是奉送大人的礼物。由于是生面孔,我等方才拆开确认了一番,但其中好像是大人以前提到过的启蒙教材,用来当作讨好大人的礼物,岂不是太滑稽了些?”
刘巴闻言,也是了然,自己名气过人,自然也常有士子想要结好出名,奉送礼物乃是常有之事,这些门人虽不通文墨,但接触的多了,自然也能对礼品的价值分辨一二。
对于书本而言,越是古久,越是冷门,无疑便更为珍贵,而这本书册质地崭新,明显是新作,内容又如此粗浅,自然便引得门人嘲笑。
刘巴对于此物自然提不起多大兴趣,相比纸张美观,他更看重的是像纸张性能这种更为实用的方面,虽是拿在手中,想的却也只是随手扔到书房某处角落之中。
而在临走前,刘巴下意识问起:“对了,来人可曾通报姓名?”
几名门人见状,急忙回忆到:“来人似乎只是一个信差,走得颇为匆忙,好像说是奉督邮大人之令,便离开了此处。”
“督邮?”刘巴转身向着屋中走去,在脑海中检索相识的督邮,可无论是襄阳所处的南郡还是临近的南阳郡,一时都想不到对应的人选,这让刘巴颇为困惑。
进入屋中,刘巴先是随手将书本放在一旁,随后自己动手添酒,正准备动身返回院中小亭时,几只小虫却被风吹起,吸引了刘巴的注意。
随即,刘巴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顾不得其他,当即捡起书本,细致翻看起来……
奔涌襄水之上,一艘满载数百人的楼舩正在沿江而下。
而船上所载,正是荆州大公子刘琦,以及当世名将关羽等人。
此行乃是前往荆州如今焦点的江夏,意义重大,船上防卫亦是非常严密,众多卫士披坚执锐,让船上气氛显得颇为凝重。
由于此行乃是绝密,许多人都是登船之后方才得知要前往刚刚经历战火的江夏,再加上江水奔涌,颠簸不停,随行官吏中即便是长于荆襄本地的官吏都明显有些吃不消,脸色颇为难看。
刘琦虽不晕船,却也是人生初次要去独当一面,还是要抗击江东第一线的江夏,亦是难免忧心忡忡。
反倒是来自北方的关羽却是不同,无论船舶如何颠簸,都仿佛巍然山岳一般,泰然自若。
而在目睹关羽神态之后,包括刘琦在内的许多人都是像找到了主心骨一般,神情明显缓和了不少。
而与关羽等人一同随行的,还有腰间佩剑,护卫父亲身旁的的关羽长子关平。
与生育艰难,直到去年才有了第一个儿子的结义兄长刘备不同,关羽早早便育有两子,长子名平,已经及冠,二子名兴,尚在总角。
关平也是成功继承了父亲的武勇,自幼胆魄过人,又身为长子,自然也是早早跟随在关羽左右,年纪虽轻,却是熟通兵伐武略。
而在适应了船上颠簸的航行之后,刘琦也是请上关羽设宴,商讨前往江夏之后的事宜。
当然,说是商讨,实际上却也只是刘琦单方面询问,关羽单方面作答而已。
不过,在听得关羽分析局势之后,刘琦也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逐渐期待起前往江夏后的日子。
而在江面上渡过整整两日之后,日中时分,楼舩行到了江夏郡内竟陵一带。周围的防卫也相较此前严密了许多,不只两岸河口,甚至就连江面上也有了穿梭迅急的走舸小船在巡查,似乎是为了防备江东细作。
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即便是他们这艘挂着军旗的楼舩大舰,也不得例外,被一艘走舸盯上,不得不减慢航速。
原以为只需要简单过问即可,但却没想到过了许久仍是没有恢复航速,这让刘琦有些不悦,关羽的眉头也是微蹙起来。
一旁的关平见状,当即起身请命:
“父亲,孩儿愿去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