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平天下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再下一城

    诸葛亮从相府离开已是深夜,只看其轻松的神态,显然已经达成目的。

    次日,诸葛亮递交了国书拜帖,正式踏进了齐王殿。

    “外臣诸葛亮拜见齐王。”

    “先生此次,所谓何事?”

    齐王高居王座,威严倒是更重了一些。

    “本次来齐,乃是奉我主之命,前来献宝?”

    诸葛亮一句话,成功挑起了齐王的兴趣。

    “所献何宝?”

    诸葛亮笑道:“红薯。”

    齐王闻言很是惊讶道:“日前,我齐国和诸国使者曾去唐国,商谈红薯粮种之事,唐国不是回绝了吗?如今为何又来献宝?”

    诸葛亮摇头叹道:“齐王对我主有恩,齐国又是唐国宗主国,红薯亩产惊人,必会造福一方百姓,使齐国实力大增,唐国又怎会拒绝和齐国共享此粮食呢。亮此次来齐,正是奉我主之命前来商谈此事。”

    齐王闻言很高兴,点头道:“唐君真乃高德贤士,不枉本王许以上卿赐予封地,唐君有何交待?”

    诸葛亮没接话,反而问道:“齐王可知红薯亩产量?”

    “自然知道,红薯收获的时候,很多人现场见证,红薯亩产八千斤六百斤。”齐王早已得到下面人汇报,了解红薯产量并不奇怪。

    “齐王可知齐国粮食亩产量?”诸葛亮追问道。

    “这,齐国粮食亩产量两百一十斤,我作为齐王当然清楚,先生有话不妨直说。”齐王有些不耐道。

    “齐王,六国攻秦失败,秦国之势已成。如今,各国粮食亩产相差不大,若秦国得到红薯,必将如虎添翼成为齐国大敌。所以,我主才不愿将红薯交予秦国。”

    “然而,唐国乃是小国,地不过百里,城不过四座,人口不满三十万。当今天下,七雄争霸,各国实力强劲,任何一国都可轻松覆灭唐国。我主不愿得罪他国,明面上不方便把红薯交给齐国,所以才拒绝了所有国家,但却命我暗中前来商谈此事。若齐国得到亩产八千六百斤的红薯,秦国仍然种植亩产两百斤的粮食。不需几年,齐国不论国力还是人口,必将全面超越秦国成为战国第一霸主,一统天下指日可待矣。”

    诸葛亮把李昊和唐国的位置摆的很正,人设立的相当漂亮,并且为齐王画了个喷香诱人的大饼。

    齐王感叹道:“唐君有心了。”

    田婴却突然开口道:“孔明先生,唐君高义,齐国上下皆感念唐君之恩。不过我听闻,唐国还有一种粮食名曰玉米,貌似没听你提起?”

    “田相有所不知,玉米亩产才一千八百斤,相比红薯亩产八千六百斤,产量上远远不如。另外,玉米乃是种子种植,唐国玉米种子稀少,满足不了大规模种植,如今还在培育粮种阶段。唐国想要全境种植玉米,至少还需两年时间。齐国国土广阔,若要培育足够种子,时间恐怕需要更久。”

    “红薯则不然,红薯乃是剪苗移植,藤苗长势极快,数日可长数米,完全可以大面积种植。相对于玉米来说,它才是齐国当下最需要之物。”

    田婴点点头道:“本相没有其他意思,只是单纯好奇而已,谢孔明先生解惑。”

    诸葛亮摆了摆羽扇笑道:“田相身为齐国肱骨之臣,百官之首,为国为民,关心玉米之事纯属正常,无妨无妨。”

    转而又道:“红薯之名,可谓传遍天下,但见过吃过之人,可以说寥寥无几。亮来之前,让人做好了一些,齐王可好奇红薯之味?”

    “哦?据传红薯之味甚是香甜,乃人间美味,本王确实好奇,先生速取来。”

    诸葛亮打开身边童子所带食盒,里面露出十几块烤红薯,每块都烤的金黄流油。

    “数量足够,诸位若好奇,皆可品尝。”

    内侍接过食盒,让齐王先选了一块,随后走向各大夫。

    “红薯烹饪简单,蒸煮烤炸皆可。食用更简单,撕去外皮即可。”

    诸葛亮见齐王疑惑的神情,颇有些不知道从那下嘴,当下开口解释了一句。

    “咦,传言果然不虚,居然真有如此美味,香甜软糯,入口即化。”齐王轻咬一口,瞬间眼睛大亮。

    其他朝臣更加好奇,分到红薯后,迫不及待品尝起来。

    “嘶,真是美味,传言不虚。”

    “如此美味之物,亩产却将近万斤,真是不可思议。”

    ......

    大殿上顿时一片议论声,战国连高纯度白糖都没有,红薯含糖量很高,撬动这些人味蕾没一点问题。

    “禀齐王,红薯有四优,其一:味道绝佳,香甜可口。其二:亩产极高,可做主粮。其三:种植简单,剪苗移栽,利于大面积推广。其四:春秋季皆可种植,一年两季双丰收,可迅速累积粮食。”

    “什么?一年可种两次?”

    “百姓都能吃饱饭了。”

    “齐国此后再没有粮食之忧。”

    ......

    齐王也是满脸震惊的看着手中红薯,叹道:“真乃天赐神物。”

    “孔明先生,唐国能够给予齐国多少红薯?”

    诸葛亮答道:“五千斤,齐王若想全面推广,五千斤多少有些不足。但只需一季,便可满足全国种植。当然,齐王也可留下百十斤食用,影响甚微。”

    “孔明先生,红薯对齐国颇为重要,唐君此情,本王记下了。本王也不白要,有什么要求,你们可以提。”齐王再次看向诸葛亮说道。

    “唐君从未想过要什么回报,齐王若过意不去,随便赐下一座小城足矣。”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开口道。

    “什么?想要我齐国城池?真是荒谬。”

    “哼,只用粮食就想要我齐国土地,先生倒是打的好算盘。”

    “汝怎么敢张口,城池岂能随意让出去。”

    ......

    诸葛亮此言像是捅了马蜂窝,殿上众臣顿时急了眼,红薯再好也是外物,土地可是国家命脉。

    今时不同往日,李昊现在是唐国国君,不是炎地炎君。唐国面积虽小,但仍然是诸侯国,不是毫无根基之人。炎地炎君还是齐国之臣,炎地仍然是齐国国土,封出去一点不心疼。而唐国虽然是齐国附属国,但已经有了自立自主权,一旦给出去就真没了。

    齐王也是皱皱眉头,不悦的道:“孔明可曾听到众人之言?”

    诸葛亮朗声大笑道:“亮已尽闻之,奈何,全是短视之语,殿上高士数十人,竟无一高论。”

    朝臣士大夫闻言皆是怒容满面,大声指责诸葛亮狼子野心,唐国居心叵测。

    齐王讶然道:“先生何出此言?”

    “请教齐王,齐国目前人口几何?”诸葛亮拱手问道。

    “目前齐国在籍人口三百一十万。”田辟疆继位后,执政还算勤恳,国家一些基础数据都很清楚。

    “齐王可知秦国人口?”

    “秦国地处偏僻,耕地贫瘠,人口比不上齐国,大概有两百七十万人左右。”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敌人,齐王不可能不关注秦国的民生情况。

    诸葛亮轻叹一声道:“秦国国土贫瘠,尚能独抗六国合纵。如果有了大量肥沃土地,各国又该如何抵挡?秦军东出函谷关为时不远矣。”

    齐王不解的道:“函谷关外有魏、韩、赵三国防守,秦国沃土从何而来?”

    “齐王岂不闻天府之地?秦国司马错已经出兵巴、蜀、苴三地,而且连战连捷。巴蜀之地素有天府之称,乃是真正的良田沃土,此时小半已经成为秦国领土。不出一年,三地将尽落秦国囊中。秦国有巴蜀之地作为粮仓,不但人口超越各国,国力同样暴涨。下一个目标,肯定是东出函谷关,灭韩、魏二个弱国,而后兵锋直逼赵、齐。”诸葛亮眼神锐利,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什么?出兵巴蜀?秦国刚遭到六国合纵攻伐,他怎么敢这个时间出兵?”齐王不敢置信的道。

    诸葛亮赞叹道:“这正是秦王英明之处,秦国打败六国联盟攻伐,士气高昂威势无双,秦军携带天威而来,试问巴蜀之地如何抵挡?如何敢拼死抵抗?巴蜀之地因为有天险屏障,素来不把中原各国放在眼中,内部常年攻伐混乱,如何是秦国精锐之师的对手?”

    “先生此言为真?”齐王郑重问道。

    田婴站出来叹道:“禀王上,孔明之言不假。我们也刚收到了密信,司马错带兵攻占了小半巴蜀之地,今日本想商讨此事,孔明先生来后,暂时先搁置了。”

    诸葛亮闻言笑道:“秦国占领了巴蜀,人口直逼五百万,秦国军队会速度扩大。不出几年,秦国军力、国力、人力、财力将全面超越齐国,实力暴增两三倍。齐国如何与之争雄?”

    “这......”齐王脸色已经变的非常难看。

    “土地虽然是国家命脉,但人口才是国家根本。无人国将不国,土地再多又有何用?民以食为天,粮食乃是百姓根本。粮食充足,百姓自然会多养育孩子,齐国人口暴增,军队才能扩充,实力才能增强。”

    诸葛亮又激愤道:“红薯亩产八千六百斤,齐国得之,足可以打下一统天下之根基。不出几年,齐国国力大涨,人口暴增,兵精粮足,燕、赵、魏、鲁等地,还不是任由齐国予取予求?一城之地不足百里,与君临天下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我主把红薯赠予齐国,原本是一片好心,不曾有任何挟恩图报的想法。亮之所以索要一城,乃是为堵他国口舌,不想因此事为唐国招揽祸端。同时欲向天下表明,我唐国把红薯交给齐国,乃是齐王用一城之地交换。秦国与唐国并不相邻,唐国完全可以用此借口,彻底推掉秦国所求。”

    “只是,亮未曾料到,齐王殿上高士无数,竟然全是短视之人。眼中只有一城之地,而没有整个煌煌天下。此万里江山图,乃是我主亲手所画,日日悬挂于大殿之上,本意是祈愿齐王,江河一统尽收足下。如今看来实为明珠蒙尘,居然成了无用摆设之物,未曾激起齐国众大夫半点雄心。”

    “孔明先生言辞虽然激进,却不无道理。一城之地不足百里,我齐国拿的出。田相,你意下如何?”齐王面露沉吟,转而向田婴问道。

    “红薯亩产八千多斤,可谓天赐神物。齐国这些年用兵频繁,劳民伤财在所难免,国库匮乏,粮食尤其紧缺。若齐国能大面积种植红薯,确实能极大增强齐国国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有充足粮草,我齐国兵锋再无掣肘。与此相比,一城之地确实无关紧要。岂不闻,他国为了求和,割城让地实属平常,盖因为自身实力不足。齐国若得到红薯,只需要一段时间,实力可翻倍增强。齐国不是割地让城,而是交换亩产八千斤的红薯粮种,根本在于强大自己,我齐国不是求和,而是在求强,此举并未损害齐国威严。如今失去一城,未来可得百城千城,本相认为值得。”

    齐王又问询了其他大夫重臣,有田婴这位丞相在前,虽然还有不赞同的声音,但反对者已经寥寥无几。

    齐王起身踱步沉思良久,最终转身站定,开口道:“此事本王答应了,先生应该已有目标,此城想必相邻炎地,不知是哪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