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联王朝:弗格森制造
繁体版

第31章 地图炮

    “英格兰媒体对弗格森的歧视,有可能是因为他来自苏格兰,之前执教的也不是苏格兰豪门;英格兰足坛非常矛盾,他们总是自觉高人一等,但又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都已经不是世界最佳。在是面对来自苏格兰的主帅时,这些媒体人总是要来那么一下嘲讽,什么时候发文都摁不住冒酸水。”

    ——题记

    弗格森受到英格兰媒体的鄙视,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弗格森的身份特殊。对英格兰足坛来说弗格森是个非常特殊的外来者,一个来自“落后地区”的不速之客,而且还是一家不算豪门的俱乐部培养出来的主帅。

    媒体们一支都盯紧弗格森的“苏格兰佬”标签不放,这可是“野蛮人”的代名词。

    英格兰足坛的媒体在很长时间里总是认为苏格兰足球不值一提的,苏格兰的足球球员和教练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看不起苏格兰球员和教练,即使是乔克-斯坦、香克利这样的巨人,即使曼联的马特-巴斯比也是苏格兰人,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名帅的丰功伟绩之余,也总是强调他们是特殊的,对苏格兰的其他人没有普遍意义。无论如何,说起苏格兰足球,这些英格兰足球媒体总是不改孤傲和自大的风格。

    这些记者的骄傲,一方面是因为英格兰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另一方面则是英格兰赢得1966年的世界杯冠军,他们总是自认为英格兰要比苏格兰不止高出几个等级,认为曼联利物浦森林维拉这些是世界豪门,根本不是凯尔特人或者格拉斯哥流浪者队能够相比的,更别扯什么阿伯丁这些球队了。

    从综合实力和整体表现来说,英格兰足球的确要比苏格兰优秀,俱乐部实力也远强于对方,但在1980年代时英格兰和苏格兰足坛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并不像是这些媒体人所叽叽歪歪的那样。

    英格兰和苏格兰历史以来就有很多交流,从上世纪的40年代开始两地足球教练之间就有频繁的流动。苏格兰主帅执教的英国球队越来越多,也有不少主帅取得成功。到了英超时代苏格兰主帅一度还成为联赛主流,最鼎盛时期的英超球队中苏格兰主帅甚至比其他区域的教练都要多。

    苏格兰盛产足球教练,其中不乏名帅。历史上巴斯比、香克利、斯坦三大名帅都是苏格兰人,在整个足球史上也是殿堂级别的人物。在这些名帅之外,苏格兰出产的足球教练数量也令人惊叹,几乎全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更别说邻居的英格兰了。

    苏格兰足球主帅的出产,与格拉斯哥这个城市渊源最深。弗格森来自格拉斯哥西部的高湾地区,达格利什来自格拉斯哥北部的米尔顿,曾接手弗格森的莫耶斯则成长于名叫“鼓堂”的西北郊区,麦克利什出生于东区,科伊尔则在高湾上游的格巴尔斯长大,史蒂夫-基恩的家则在更上游的布里奇顿……

    苏格兰特别是格拉斯哥为什么会出那么多教练?

    首先是因为职业球员多。格拉斯哥是苏格兰首屈一指的核心城市,也一直是苏格兰足球氛围最为浓厚的城市,拥有最多俱乐部的城市。这里的孩子几乎一出生就会接触足球,无论以后是否从事足球行业,他们对足球的热爱都会一直保留,也会一直传承。“这里的人视足球为生命,随时随地都会找机会踢球。无论在哪里,无论年纪多大,他们都喜欢足球。人们总是会带着足球,而扔下任何一样东西,例如球衣、书包或者索性用路灯柱当球门,然后就可以开始较量,充分享受足球的快乐。我和千千万万的孩子一样这般长大,对足球充满热爱和尊重。”弗格森回忆说。

    格拉斯哥盛产球员,而球员退役之后一般都会寻求机会转型当教练,这样一来足球教练自然就有很多。这种情况和伦敦基本上也是一样的,英格兰的伦敦同样盛产球员,也同样涌现很多足球教练。

    在20世纪40年代,上帝好像给苏格兰足球按下了某个奇妙的开关,一大批苏格兰教练雨后春笋般冒起,并且取得显赫的成就。先是巴斯比在曼联,然后是香克利在利物浦,接着是斯坦在凯尔特人,他们都创造了无比的辉煌,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名帅。这一股浪潮一直延续,到了80年代之后声势更盛。随着弗格森和达格利什的冒头,更多的苏格兰主帅开始崛起。索内斯、沃尔特-史密斯、莫耶斯、斯特拉坎、麦克利什、科伊尔等人纷纷打出名堂,在英伦三岛风生水起。

    在英格兰足球联赛史上,执掌帅印的苏格兰籍教练多达40人以上。在最鼎盛时期英超联赛同时有6位苏格兰人带领球队竞技。而英超前20年里,苏格兰人一共夺得了14座联赛冠军奖杯!

    苏格兰教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占据着英格兰足球的热点,他们的声势甚至超过了欧洲的其他地区。苏格兰足球教练拥有着独特的个性,很多名帅都独具魅力。苏格兰教练在世界足球历史来看,好像没有特别伟大的贡献,很难拿出像全攻全守这种根本性的创新来;但他们依然取得伟大的成功,而且几乎都有着显著的个性。他们意志坚硬,他们偏执粗暴,他们热情暴躁,他们喜欢进攻,他们推崇拼抢……这是其他地域教练少见的,独树一帜的标签。

    苏格兰籍的主帅按照出身背景划分,大体可分为“煤矿派”和“造船派”。煤矿出身的苏格兰主帅大多是煤矿工人的子弟,或者自己就当过挖煤工人。斯坦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他在深井矿里挖煤,经历过黑暗时代,到27岁才成为职业球员;香克利和巴斯比也都有过挖煤经历,而他们三个都经历了世界大战。在苏格兰格伦巴克——这样一个不足千人的煤矿区曾经诞生过30多个苏格兰国脚,以及10多个教练,堪称足球历史上的奇迹。

    斯坦亲对煤矿工人一直都怀有悲悯的情怀,而香克利则留下这样的名言:“下过深井,挖过煤炭的人,会视一切困难如同浮云。”弗格森记得斯坦经常分享挖煤的心路历程:“我们在地面以下数千米的漆黑通道中艰难走动,日复一日地辛勤劳动。那时候我们什么都看不见,每时每刻都会有危险,但我们并不惧怕,知道自己身边会有工友,知道这些是值得信任的伙伴,可以将性命交付。我们会经历过各种意外,致命的危险,但我们会与死神斗争,并且无私地帮助自己身边的人。我希望大家能够学会这一点,队友就是可以交付性命的伙伴。”

    香克利更是说过“足球高于生死”这样的豪言壮语,可能会让一些外人觉得突兀,但如果了解了他们曾经的苦难,了解过他们对死亡的无畏,那还是会明白这句话的意义。

    造船派的源头在上世纪40年代。那时候格拉斯哥迎来了造船工业大发展,造船工人成为了球员和教练的另外一大来源。在一片片的造船厂中,开始孕育与成长未来几十年活跃英超赛场的主教练:弗格森、达格利什、莫耶斯……

    挖煤和造船都是极为艰苦的工作,这锻造了从煤矿和船厂走出去的教练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而在煤矿区与船厂工区里大家团结互助,家庭之间也极为亲密,一家缺糖他可以去邻居家拿,参加重要活动需要西装则和朋友借一套——所有人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种社区生活让他们非常紧密,而且有着强大的战斗精神。莫耶斯说过:“我们成长于工人家庭,从小就有一种不能让别人失望的责任感,必须一直激励自己奋斗不止。”另一名格拉斯哥名帅麦克利什则认为,恶劣艰苦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就知道成功来之不易,让他们面对困难绝不屈服,用强硬的意志来战胜一切挑战。

    这些苏格兰人无比坚定,不管是作为球员还是教练,他们传承着同一种足球文化,传承着同样的精神。

    乔克-斯坦带领凯尔特人夺得过欧洲足坛最高荣誉,但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他还是保持着谦虚。他有一次带领球队外出比赛,在大巴上见到路边有一群煤矿工人。“斯坦作出一个令人膛目结舌的举动,他立刻喊停了汽车,让所有球员都拿出身上现金,立即捐给了这些工人们。”

    认出斯坦的工人们又惊又喜地围拢了上来,热情打招呼。斯坦用他特有的腔调说:“我和你们在一起。希望这些微薄的钱对你们的生活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鼓起勇气,去战胜一切困难!”

    弗格森的记忆更加深刻。他一直记得自己和斯坦在1984年去看苏格兰希伯尼安的比赛,恰逢当天煤矿工人大罢工。当两人走过一个捐款箱时,弗格森被扯住了衣服。正当他诧异之时,他发现斯坦拉住了他,恶狠狠地盯着他说,“你怎么能这样走过去?你是不是忘记了什么?!”弗格森立即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塞进了捐款箱,而在他之前斯坦已经掏空了钱包,并和工人们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激情冲动的后果,就是两人因为身上没钱而不得不饿了一顿。

    英格兰足球看不起苏格兰人,苏格兰人则认为自己敢斗争,一直都保持着强大的心态。苏格兰主帅充满抗争精神,一直坚持认为这种硬气在足球比赛中额外重要。麦克利什就说:“从苏格兰南下找工作的人,总是肩膀上放着一块木板(苏格兰谚语,形容长有反骨,容易动怒)。你必须奋起,必须敢于战斗,而且面对困难决不能输。”

    莫耶斯也这么说过:“每天我都打着架去上学,打着架回家。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不能有丝毫软弱,你必须永远强硬,就算假装也要如此。”

    苏格兰教练就是这样,传承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弗格森的成功就离不开斯坦对他的耳提面命,他随后也将自己的执教经验毫不藏私地教导后辈,还有很多教练都是如此。苏格兰的足球代代相传,不仅孕育了伟大的名帅,也让苏格兰独有的足球精神一直传承。

    在上世纪70年代,苏格兰专门建立了教练培训学校,设在条件出色的拉各斯艾尔郡海岸。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足球教练摇篮之一,是国际足联的教练培训基地、欧足联的教练培训基地,英足总的教练资格培训班也设在这里。在这里成名的教练数不胜数,包括卡佩罗、萨基等等名帅都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穆里尼奥也在这接受过培训,马丁内斯、博阿斯、杰拉德、吉格斯等等同样也是苏格兰教练“魔法学校”的杰出产品。

    现在足球潮流转变,足球开始向更加强调技术和整体,更加强调全场传控,科学精确的战术,苏格兰籍的主帅也开始慢慢走向了平淡,在英超的存在感也逐步降低。但苏格兰主帅已经创造过辉煌,他们的历史也已成为了经典。

    正如一句经典的论述:“在那热血和强硬并生的年代,苏格兰足球的名帅与巨星在英格兰交相辉映。如果一个球迷虔诚祷告,他可能相信上帝都是带苏格兰口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