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联王朝:弗格森制造
繁体版

第32章 《梁上众生》

    “弗格森希望每一个曼联人看到这幅作品之后会去思考,你将要拥有怎样的人生,将怎么样面对困难,将如何和伙伴相处,如何信任和依靠队友并为伙伴而战斗?”

    ——题记

    弗格森匆忙接任,来到曼彻斯特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前任主帅阿特金森的办公室,而是另外让俱乐部安排了一间新的房间来办公。

    曼联俱乐部位于老特拉福德球场区域的办公区巨大无比,但弗格森却选择了一个边角区域的位置。这个办公室面积并不大,而且也不是办公区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弗格森关心的是他能够在这个办公室快速处理业务,并且能够在室内就看得到比赛和训练。不仅如此,弗格森在卡灵顿基地的办公室也是这么考虑的,他的办公室非常靠近训练场,一眼就看到了青训球员和预备队的比赛和训练。

    从来到曼联开始,弗格森执教曼联的这二十多年里一直就在此办公。作为一家豪门俱乐部,曼联会给每一个主帅提供很多办公室,但大家都知道只有在老特拉福德球场和卡灵顿基地两处的主帅办公室最为重要。即使梦剧场经历了多次的扩建和装修,即使曼联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俱乐部之后大幅度增加了包厢,并且给董事会配置了豪华办公室,但弗格森的办公室一直保留在那里,除了临时修缮之外没有挪过地方。

    弗格森选定了办公室之后,除了办公用品之后并没有多作修饰,只是特意在办公室墙上挂上了一幅画——准确来说这是一幅摄影作品,一幅弗格森亲自选定的摄影照片。

    这一幅摄影作品非常特殊,首先就是尺寸巨大,构图大胆,人物都有极强的特点,整个画面内容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尽管是黑白色调,但图像本身具备了特别的内容,是弗格森最喜爱的素材。

    这幅巨型的照片让所有的来访者都会感到惊讶,受到震撼。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摄影作品?

    假设把你放在超过百米高空的一根单独的钢梁之上,没有安全绳,没有保险带,底下也没有护垫,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你会不会惊慌失措,会不会绝望无助?一些身怀绝技的探险家可能会对此甘之如饴,某些极限运动员可能也会泰然处之,但假如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呢?

    如果身处百丈高空之上,在单独的一根钢梁之上,除了你自己,身边还有不少你的伙伴,他们都是你的工友。你的生命与他们紧密联系,你的安全不仅由你自己决定,而且还由他们决定;不仅如此,你也主宰着所有人的命运,你的任何失误都会导致危险发生,甚至会让所有人都丧生。在高空之下,在纤细的钢梁之上,任何人犯下差错也必将使所有人都陷入危险,甚至失去生命。

    如此境况,你又会如何对待?

    你会不会依旧保持镇定,泰然处之?你会不会充分信任伙伴,也承担起工友们的托付?你会不会勇敢面对这一切,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以上只是假设,但这些假设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的。

    历史上是真的有没有保险绳,在百米高空的钢梁上工作的建筑工人;不仅如此,这些工人甚至长时间在高空中一起闲庭信步,已经习惯这种环境。这些建筑工人和伙伴们一起,每天都在百米之上的钢梁上来来回回,甚至还会在上面休憩和闲聊。

    这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拍电影,这是真实的生活,是被真是记录的影像。就在七十多年前的美国,在曼哈顿摩天大楼的巨型工地里,无数的工人就面对这样的处境,那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危险和艰辛的生活。

    他们日复一日地在高空中作业,在钢梁上走动,在悬臂上操作,悠游自得地坐在钢梁上休息,抽烟,和工友们闲聊生活。他们没有保险,没有安全绳,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甚至连安全帽都不戴,每日里就这样辛苦劳动,兴建起一座座摩天大楼。这就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缩影,美国大建设时代的工人群像。他们的生活环境极端恶劣,工作条件无比危险,亟待公众关注并且加以改进。

    于是就有了这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影像,它出自美国记者兼摄影师查理斯-艾贝特斯(CharlesEbbets)之手。这是查理斯-艾贝特斯在1932年纽约洛克菲勒大厦建造期间现场拍摄的一组真实的照片,这批摄影后来被他统一称为《Menonagirder》(或者叫做《LunchAtopaSkyscraper》,中文翻译就是“梁上众生”)。弗格森得到的这一幅照片就是整个系列中的代表作,也是最为出色的一张。这幅《梁上众生》作品也译作《曼哈顿的午餐时间》、《建造曼哈顿的工人们》,真实记录了这样的一个特殊片段。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之下,11名建筑工人在超过百米的高空中停留,在伸出空中宽不到一米的钢梁上休憩。他们完全无惧危险,泰然自若地享受午餐,度过难得的闲暇时光。他们或者坐着抽烟,或者看报纸,或者在闲聊,或者凝望远方……在进入镜头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显得神情轻松,充满了自信与勇敢。

    查理斯-艾贝特斯是美国著名记者,一直坚持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他的拍摄意图并不是为了体现工人们的勇敢无畏,而是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1920至1935年间,美国经济大发展的黄金岁月,纽约新建了一大批摩天大楼。这本来对于建筑工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在施工过程中业主和承建商唯利是图,根本不顾工人死活,对在高楼上施工的工人毫无保护措施,对出现的各种工伤与死亡事件也没有进行妥善的赔偿安抚。当时的美国企业主特别是建筑业老板压榨和攫取这种“带血的利润”,种种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建筑业极端危险的工作条件和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很快就被有社会良知与正义感的记者关注,随即变成整个社会批评的话题。查理斯-艾贝特斯拍摄这些照片,真实反映了现场施工的危险,批判了施工安全措施的缺失,暴露社会对施工安全的冷漠,全面展现了建筑工人极端危险的工作环境和无比艰苦的生活。

    在1932年10月2日,国际先驱论坛报率先刊登了这一组照片,并且刊发了相关的文字报道,立即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很多社会名人纷纷发言抨击,“让无数的建设工人置身于危险境地是不道德的”、“每一幢高楼大厦,要有多少冤魂游荡?”、“抵制建筑工人用生命建成的高楼大厦!”美国政府在压力之下,不得不迅速提升施工安全标准,对工人安全进行保护,对工作环境也进行有效的提升。建筑工会和保险公司也积极介入,律师事务所与检察官则开始干预相关案件,美国对建筑工人的安全保障迅速改观。

    自此以后,美国全国的工地上再没有了这种情景。这组照片的发表和后续的摄影展,以及后续的工人运动,加上美国社会机构的努力,将美国工人的安全权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组照片也因此具备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这是美国工人史上震撼人心的一幕,也是全世界建筑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历史翻过了新的一页,后来的人们开始关注这些照片展现出了的其它意义。毕竟,抛开沉重的历史背景,这些照片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力,并且也直接表达了工人阶级的勇敢精神和乐观态度,蕴含了更广泛的精神内涵。

    这组照片洋溢了工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的勇敢和无畏,对一切困难的蔑视,通过简单的构图直接表达了出来,形成了更直观的震撼。充满信心对待挑战,积极地战胜困难,蔑视危险,直面艰苦,这幅照片洋溢着独特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工人阶级的豪迈和乐观,工友之间的团结信任......这些独特精神内涵是原作者查理斯-艾贝特斯没想到的,这也是《梁上众生》不同的价值所在。

    弗格森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幅照片,立即出资购买下来,然后专门挂在办公室里。

    这张照片成为了弗格森办公室当之无愧的焦点。到访的人都会被这幅巨大的、黑白色的摄影作品震住。弗格森有意将照片放大到几乎半面墙大小,照片里面的人物和真人大小差不多,让照片更具冲击力。这幅摄影作品意趣直白,色调以灰白为主调,构图复杂又简单,气氛沉重却又轻松,角度单一又多维,主角是一个群体却又像一个个个体,奇妙地将种种不同的矛盾融合在了一起。弗格森正是希望通过这幅照片传达给所有人,特别希望球员们能够受到启发。

    弗格森希望这幅摄影作品表达什么?或者说,这里面是不是蕴藏了弗格森的建队思想?

    弗格森当然在这幅作品中隐藏了自己的希望,他想告诉所有人,他要的球队就是这个样子。曼联球员要有工人的吃苦精神,要有斗争的精神,要有蔑视一切的勇气,要敢于战胜一切困境。弗格森希望球队团结奋进,球员们都要充分信任队友,积极主动为团队去战斗。弗格森提醒大家必须要有团队精神,球队大于个人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原则,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俱乐部之上。

    弗格森非常坚持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自信与团结、奋斗与提高、勇气与担当——这些光荣的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曼联球员。无论老特拉福德人来人往,阵容几经换代,“弗格森足球思想”却是代代传承,人人尊崇。

    弗格森带领曼联到达欧洲之巅后,他依然坚持这些观念。弗格森后来接受《队报》采访时说,“我为什么会签下埃弗拉、基恩、安德森、鲁尼甚至吉格斯……这些球员?我想强调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有着劳工阶级的出身背景。我希望构建的曼联有着一些特质,我希望球员们牢记自己的出身,记得自己成长的艰苦环境,记得自己承载着父母、祖父母和亲人们的期待。我希望他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奋斗又是为了什么。我总是希望将阶级的优点发扬光大,那就是强大的斗争精神。无论球员们是否已经成功,我希望他们能够保持本色,继续战斗,继续前进。”

    这就是这幅作品被弗格森如此重视的原因,也是他对球员们、俱乐部工作人员和曼联球迷的期待。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源泉,并为此振奋精神,勇敢去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