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不装了,我就是朱元璋!
繁体版

第10章:改种这种作物,我将免除他们两年的地租。

    “你知道我们庄园里种植的是哪些作物,它们何时成熟吗?”

    “这我当然知道,我们庄子主要种植的是占城稻。”

    “它一年可以种植两季,正好和小麦的种植期错开。至于干旱的土地,我们主要种些瓜果和蔬菜。”

    李四笑着回答,稍微停顿后继续说:

    “我们庄子的稻子种得比较早,这几天就要收割了。所以今天那帮家伙占了我们的田地,大家都很愤怒,就和他们发生了冲突。”

    粮食对于农户来说至关重要,一旦有人觊觎即将成熟的庄稼,这些佃户自然会竭尽全力保护。

    李四特意提及这个情况,是想让李作清理解,希望他不会因为这次冲突对参与的佃户产生不良看法。

    然而李作清并未对此事过于关注,他笑着回应道:

    “这样也好,等你们收割完后,就不用再种稻子了。我会换些其他作物让你们种。”

    令人意外的是,一直表现出对李作清极大尊重的李四,此时脸上露出了难以决断的神情。

    “东家,我们种植稻子已有半生,恐怕不太擅长种植其他作物。”

    李作清微笑着回应:“没问题,这东西种植起来比稻子容易多了,到时我会教你的。”

    但李四脸上的担忧并未消退,他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开口,这让李作清颇感好奇。

    在李作清再三追问下,李四终于透露了真正的担忧。

    李四担心李作清推荐的新粮种产量可能不足以养活一家人。

    考虑到他们多年来习惯了种植稻子,突然转换到其他作物,对他们而言风险过大。

    如果连续两年收成不好,他们就无法交足赋税,而且已经将赖以为生的土地投献出去。

    如果李作清提供的种子出现问题,他们将面临生存危机。

    李作清听后不禁微笑,他原本计划让佃户们改种红薯,没想到李四还会担心红薯的产量问题。

    需要明白的是,明末清初时期,农业社会能够养活庞大的人口,主要得益于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量作物的引入和普及。

    事实上,李作清也没料到红薯竟然早已传入大明,但它之所以未被大范围推广,正是由于像李四这样的担忧。

    长期种植小麦和稻米,要求农户突然转而种植其他作物,的确存在一定难度。

    至于李作清手中的红薯种子,是他上个月从一位进京的胡商那里购得。

    不仅如此,他还意外获得了一些其他的种子。

    “那就这么办,你转告其他佃户,如果他们愿意改种这种作物,我将免除他们两年的地租。”

    “收成后的产物也可以全部卖给我,怎么样?”

    李作清不想让李四感到为难。

    虽然作为地主,他完全有权命令佃户改种红薯,毕竟田契在他手中。

    但作为一个有现代意识的人,李作清实在做不出这种事。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农业封建社会的局限。

    历史上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相较于近似奴役的压迫佃户的管理方式,无疑雇员合同制更有助于李作清的长期发展。

    李作清的主要目的并非仅仅通过种地发家致富或成为一个地主。

    他打算利用红薯这种重要的农作物作为筹码,为他的李家增加保障,确保朱元璋不会轻易对他采取极端行动。

    “东家,您说的真的吗?”

    李四听后震惊不已,他过去只听说过地主不断增加租金,但从未听说过有地主主动减免佃户的租金。

    “我欺骗你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李四既惊又喜,没有任何犹豫,‘噗通’一声跪在李作清面前,激动地磕头,泪水涌出。

    看到这一幕,李作清感到无奈,费了好大劲才让李四站起来,严厉地说:

    “你告诉所有人,我庄上只有一个规矩,就是禁止随意跪拜磕头,明白了吗?”

    “但东家,从前的地主老爷们都是这么要求的,见蒙古人要跪,见官员也要跪。”

    “您这么仁慈,我们跪拜一下算不得什么事……”

    在元朝以前,如唐宋时期,并没有广泛实施下跪礼节。

    这种不良习惯起源于元朝,并在后来的清朝被进一步弘扬,几乎发展到见任何人都要下跪,并自称奴才,这严重损害了人的尊严。

    “我既不是官员,也不是蒙古人。这是我的规定,你只需记住就行。”

    “好了,你回去告诉他们,等农忙结束过几天就来我这里领种子,我会教你们如何种植。”

    “是!”

    李四充满感激地大声回答,然后走出了李作清的房间。

    现在是傍晚,正是晚饭时间。

    但李作清并不想自己做饭,而是回到书桌前,凝视着上面的化学符号,沉浸在思考之中。

    实现这些计划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且无疑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

    虽然李作清对穿越后的身份不太满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从小到大确实没有为钱担忧过。

    正因为此,李作清穿越至今多年,从未有过像其他穿越者那样先建立一个商业帝国的想法。

    但现在,李作清开始考虑赚钱的事情,因为他的计划所需资金绝非小数,即便是李善长也可能无力支持。

    然而,如何赚钱成了李作清的一个疑惑。

    要不要尝试制作玻璃或者生产肥皂,还是从事制盐业呢?

    许多穿越者留下的选择太多,反使李作清有些不知从何着手。

    正在思考间,门外又传来了敲门声。

    李作清感到疑惑,心想今天怎么有这么多人来访。

    带着疑问他打开门,却惊讶地发现门外站着的竟是上午随朱元璋来访过的朱标。

    “原来是黄大人,不知这般夜晚前来,有何紧急之事?”

    李作清恭敬地行礼,满是疑惑地询问。

    李作清对朱标的印象并不深刻,两人至今只见过两次面,且多数时间是在与朱元璋交谈。

    他对朱标的记忆仅限于这位年轻人话语不多,在餐桌上也只是静静地用餐。

    朱标也感到无奈,在李作清和杨宪通过星象预言朱标可能遭遇变故后,朱元璋变得坐立不安。

    朱元璋甚至将朱标赶出了宫殿,坚持让他留在李作清身边。

    作为大明的太子,竟然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朱标心中的苦楚无法言表。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朱标只得厚着脸皮,前来敲响李作清家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