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未来,朱元璋拜我为大明国师
繁体版

第九章 洪武皇帝,有七错!(求追读~~~)

    方孝孺看到傅英对于朱元璋的吹捧之后,脸上流露出一副不可置否的想法。

    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觉得自己这个继刘伯温之后,大明天下第一聪明人的头衔,恐怕要被傅英这个新科状元郎给夺去了。

    方孝孺自认为才华横溢,但是现在面对傅英这封奏疏前面的内容,他多少有点自惭形秽。

    当然他也写过不少称赞别人的文章,只不过对比傅英的奏疏之后,他内心已经非常确定一件事情。

    那就是他方孝孺不如傅英!

    只不过现在比不过,以后或许还有机会。

    对于方孝孺而言,他身为读书人,绝对不会轻易服输。

    反倒是蓝玉在看到傅英对于朱元璋的评价之后,露出了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出来。

    从跟朱元璋打天下开始,他一直觉得洪武帝的确非常有能力。

    后来建立大明王朝之后,蓝玉更是佩服朱元璋,但奈何才疏学浅,一直不知道该如何称赞这位乞丐皇帝。

    但今天看到傅英对于洪武帝的称赞之后,他就觉得这八个字实在是太贴合。

    随后傅英没有再理会三人,继续坐定在书桌面前写奏疏。

    “高祖刘邦和霸王项羽,振臂一呼,直接推翻了大秦帝国。”

    “后两人经历楚河之争后,高祖得天下,建汉朝,确立汉族。”

    “高祖刘邦吸取大秦灭国教训,信奉黄老之学,诞生了文景之治。”

    “纵然北方有虎视眈眈的匈奴,更爆发了七王之乱,但大汉亦能传承有序。”

    “汉武帝横空出世,攻守易型,一雪前耻,杀得匈奴近乎灭族,重塑汉魂。”

    “少年将军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硬生生把冠军侯荣誉冠绝古今,多少后世武将把封狼居胥作为武将终极追求目标。”

    “推恩令出,更是天下归心,天下百姓皆为汉民!”

    “大汉盛威,一直绵延到现在,华夏儿郎犹自以汉民自居。”

    蓝玉看到这里的时候,瞬间热血沸腾。

    身为武将,最大的目标莫过于冠军侯霍去病,

    现在随着傅英的书写,他的眼前瞬间好像浮现出当年这位少年将军,领着汉军,横扫匈奴的热血场景。

    无数次,蓝玉都梦想着自己能够跟这位少年将军一起共赴沙场。

    反倒是朱棣看到这里的时候,直接泪目。

    朱元璋自从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就一直要求所有皇子,读圣贤书,明事理。

    但燕王却是一个例外,他追求的不是文治,而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少年的时候,听说宋濂先生讲述冠军侯十八岁击退匈奴的英雄故事,他就心旷神怡。

    现在看到傅英这个少年郎,写下这些经典的时候,更是莫名代入情绪。

    他跟蓝玉一样,追求的都是冠军侯霍去病这样的先辈。

    现在虽然傅英并没有在奏疏里面,明说霍去病,但却句句都不离这位冠军侯。

    众所周知,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带领大汉王朝,真正的原因,就是手里面卫青和霍去病这两张王牌。

    燕王朱棣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冠军侯霍去病这样的存在,为大明朝建功立业。

    现在他看到傅英写下那句重塑汉魂,才会瞬间泪目。

    如果他以后知道,自己将会带领大明王朝重塑汉人的风骨,恐怕他将会得意到死。

    方孝孺则是非常震惊于傅英这位少年郎,竟然能够贯通古今。

    简简单单的一封奏疏,可以写的如此的震撼人心。

    只不过很可惜,这次傅英要上疏的是空印案。

    按照圣上现在的脾气,应该不会留此子存活。

    哪怕傅英乃是新晋的状元郎也不行。

    除非是马皇后能够拦住洪武帝。

    但现在马皇后身染重疾,不太可能有精力插手此事。

    就在朱棣,蓝玉,方孝孺三人震惊于傅英奏疏写的如此震撼人心的时候,他却话锋一转。

    “然!汉武纵有天地经纬之功绩,亦非明君,晚年追求长生,热衷封禅和郊祀,巡游各地,挥霍无度,并多次卖官鬻爵。”

    “在位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又重用宦官,酿成“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大汉传承差点中断!”

    “纵然晚年发布罪己诏,但大错已成,太子已逝,悔恨也晚矣。”

    “再言陛下,建大明万世基业,灭北元,横扫胡虏,统一海内,中央集权,制定大明律法,开创洪武之治。”

    “然,陛下亦有错!”

    “臣傅英,从小也算熟读圣贤书,对于治国治家的一些文献经典理论,倒是略知一二。”

    “臣不敢妄言大明国策之利弊,但仅就陛下登基之后的这洪武十五年来,所作所为可以略微进谏。”

    “正如臣一开始所言,陛下乃天下万物之君主,陛下之错,乃是影响国运之错。”

    “臣先以利弊谈之,再言空印案!”

    “陛下之错,有七错!”

    “第一错,藩王制度!分封国策乃是亡国之策!”

    “汉高祖刘邦,大行分封,最终造成的结局,就是皇上从权倾朝野到一无所有,引发七王之乱!”

    “如果不是汉武帝推恩令出,恐怕大汉国运将会在此之前已经消亡殆尽。”

    “汉武帝和推恩令,强行为大汉续命上百年国运。”

    “唐皇李隆基上位之后,遍设藩王,其结果引起安史之乱!”

    “自汉唐以降,诸王之乱史书可绝,均可做前车之鉴!”

    “当今皇上的二十四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镇守京师之外,其余诸子皆封为王!”

    “分封藩王的国策,直观就是会让大明后世之君,每天感受着藩王们的压迫,犹如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剑!”

    “陛下有恩威可以压制众多藩王,但是陛下子嗣可有这样的恩威?”

    “除此之外,分封国策还给朱氏藩王们定下永享富贵的特权!”

    “洪武二年,陛下颁布皇明祖训,藩王岁俸,亲王两万石,远超唐宋亲王岁俸数倍!”

    “大明,乃天下人的大明,而不是朱家一家的大明!”

    “大明王朝是建立在数千万老百姓骸骨之上,经历过无数磨难才建立起来的!”

    “天下百姓耕田纳粮,百姓的儿子守卫边疆,百姓的女儿织布绣锦,大明的万千子民,供养着大明的锦绣河山,守护着大明的每一寸土地,才有了如今大明的繁荣盛世,以及所谓的洪武之治!”

    “可是藩王们却不用自己干活种地,却要掠夺百姓之财富,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每过一代,百姓的头上就要多一层赋役!”

    “洪武年间,藩王宗室总人数只有五十八人,老百姓还算能够勉强接受,可是过了几代君主呢?”

    “不出十代,恐怕大明国库一半的税银,都不会用在国事上面,而是专门用来供养朱家藩王宗室子孙。”

    “更要人命的是,这些藩王宗室不光是每年可以从朝廷这里,领取到大量的粮食和钱财,他们还能够享受不用缴纳赋税的特权!”

    “换句话说,如果说乡绅土豪或者达官贵人,暗中跟这些藩王宗室勾结,绑定在这些藩王宗室子孙名下,他们也可以享受到不用缴纳赋税的特权!”

    “最终这一切的损失,还不都是摊到了老百姓的头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