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未来,朱元璋拜我为大明国师
繁体版

第十章 分封藩王制度乃是亡国之策!

    “在明朝当大官的,执掌朝政,良田万亩,腰缠万贯,还不用叫任何赋税徭役,是仅次于老朱家的天下第二大地主!”

    “在臣看来,陛下是想要把天下人都变成老朱家的奴隶,所以这些士绅阶级肯定不愿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皇上吃肉,总要给他们留点汤吧!”

    “这种潜在的危机,就会导致后续大明其他君主跟士绅阶级为了争夺镰刀割韭菜的权利,将会持续内耗和内斗!”

    “试问陛下,两汉四百年,盛世大唐不过三百年,大宋堪堪三百一十九年,大明百姓,又能供养藩王宗室多少年呢?”

    “陛下的分封之国策,在臣看来,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您没有把大明看成是天下人的大明,而是朱家一家的大明,妄想让天下老百姓,去供养宗室!”

    “臣敢断言,一百年内,藩王宗室人人自大,吞民脂民膏,甚至还会有谋逆之危!”

    “两百年内,藩王宗室所需岁俸,将成为大明的负担。”

    “陛下规定,大明藩王宗室子弟,一不能经商务工,二不能当官,三不能带兵打仗,四不能裂土封疆。”

    “那两百年内,一定会有无能者当街饿死,或谋逆篡位。”

    “除此之外,各地藩王在陛下当政的时候,就已经频频爆发各种欺压百姓的案例!”

    “秦王随意殴打下人,最后致死,任意征召军民家中寡妇到秦王府,到蒲城,渭南二县购买娼妓,在府中歌唱,为讨从杭州购买的女子欢心,秦王府中大小事务均让其决断,何其荒唐?”

    “潭王用皮鞭活活将一名典簿打死;将护卫等倒悬于井中;用砖砌成围墙,让军士和老虎在里面厮杀;命宫人,老妇将粪便制成弹丸,并且强行逼迫她们服下,何其刚愎?”

    “齐王强行将士兵遗孀许配嫁人;听信谗言,杀死指挥千百户校尉以及家眷,共计四百八十二人;在城内建造假山,专供自己游乐,何其奢靡?”

    “靖江王打死千户;鞭死陈指挥王百户二人;将云南税课司副使董时杰打死;骄纵奢靡,掠杀无辜,默于财货,豪多暴敛,号令苛急,军民怨恣,何其残暴?”

    “其他藩王也都有类似残暴行径,但奈何,却没有一人敢于进谏弹劾!”

    “这又是何故呢?”

    “难道说大明真的就没有不怕死的谏臣吗?”

    “有,当然有,但最终他们抵不过皇上的舐犊情深!”

    “《皇明祖训》里面有云:凡风宪官,以王小而过奏闻,离间亲亲者,斩!”

    “风闻王有大故,而无实迹可验,辄以上闻者,其罪亦同!”

    “凡庶民敢有奸王之细务,以逞奸顽者,斩,徒其家属于边!”

    “说白了,这就是当今皇上给朱家藩王们的免死金牌,才会造就藩王们在各自封地胡作非为,民怨沸腾!”

    “当初圣上撰写《皇明祖训》的真正目的,不是说好的,用来训诫,制约藩王子弟吗?”

    “恐怕连圣上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用来制约藩王子弟的祖训,竟然会变相的变成了藩王子弟们的免死金牌吧?”

    “在臣看来,自古以来,历代皇帝,分封藩王,最大缘由就是戍边,但祸乱并非来自于外,而起源于内。”

    “藩王们拥兵藩镇,割地称王,岂有不乱之理?”

    “分封制,以臣所见,不是造福大明的兴国之策,而是大明亡国之策!”

    傅英刚写完朱元璋这第一错,就长舒一口气。

    但是他身后的朱棣三人却脸色各异。

    朱棣更是不自觉的双拳紧握,恨不得分分钟想要砍杀眼前这个少年郎。

    要不是一直谨记着皇兄朱标在他过来寻找傅英的时候,千叮咛万嘱托,他真的很想弄死眼前这个少年郎。

    事实上,当傅英说出朱元璋有七错的时候,这位燕王殿下,就已经频频皱眉。

    在傅英写下分封藩王制度乃是第一错的时候,就下意识的起了杀意。

    相较于愤怒的朱棣,蓝玉和方孝孺两人则是流露出了非常值得玩味的笑容出来。

    对于藩王分封这个制度,蓝玉内心也是非常反对的态度。

    在这位开国勋贵武将看来,他们这群当初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在战场上拼死拼活,才换取到了公爵,侯爵,伯爵的功名。

    但是朱棣等一帮朱家子孙,什么贡献都没有,只是单纯因为是朱元璋的子孙,一个个都能够封王封候,实在是让他们这些武将们内心非常不平衡。

    但因为朱元璋的强硬手段,就算他们淮西集团当初以李善长和汤和为首,极力反对这个制度,最后还是强制推行开来。

    这些年,秦王和潭王等胡作非为的嚣张跋扈行径,早已人尽皆知。

    众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可现在傅英,这位新晋的状元郎,却不顾生死,直言进谏,实在是让人看得很是舒服。

    虽然蓝玉看傅英的奏疏很痛快,但他也为这个少年郎担忧。

    因为他熟悉的朱元璋,一定不会放过说这么大逆不道言论的少年郎!

    方孝孺作为浙东集团的代表,则是觉得刘伯温先生过世的太早了。

    如果让这位大明第一聪明人,看到傅英现在说些的奏疏内容的话,想必会相当的欣慰。

    当年按照刘伯温的功劳,就算是封公爵都不过分。

    但就是因为不懂的官场人情世故,硬生生的在朱元璋公布藩王分封制度后,连续直言进谏,劝朱元璋不要推行这个国策。

    洪武帝也是非常愤怒,这位神机妙算的刘先生,竟然还要插手他们朱家的家事。

    一怒之下,刘伯温原来被定好的公爵爵位,就直接连降两级,成了伯爵。

    要知道跟刘伯温一起并肩作战的另外一位洪武帝的账内军师李善长,可是被封为韩国公,地位仅次于徐达。

    但是刘伯温却只是被封为一个诚意伯。

    虽然朱元璋一直在说刘伯温,乃是伯爵之首,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就是赤果果对于刘伯温进谏直言藩王分封制度的打击。

    受到这件事情牵连的开国勋贵,还有汤和,这位朱元璋起事的领路人。

    当初朱元璋之所以参加起义军,就是被这位同乡极力推荐。

    朱元璋最开始只是一个马夫的时候,汤和就已经是千户统领。

    如果说洪武帝文治方面的左膀右臂是李善长和刘伯温的话,那么在统帅打仗方面的左膀右臂就是徐达和常遇春。

    只不过后来常遇春英年早逝,就变成了徐达和汤和两位大将!

    但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李善长和徐达成为了公爵,但汤和和刘伯温,一个成为侯爵,一个成为了伯爵。

    真正原因就是这两个人,在当初藩王分封制度出来的时候,全部上疏进谏过,希望朱元璋能够取消这个制度。

    毕竟前车之鉴,还犹历历在目。

    方孝孺一直非常憧憬刘伯温,所以他也算是浙东集团里面,最愿意继承刘伯温意志的存在。

    原本方孝孺,还想着等到自己高中状元的时候,再替这位偶像上疏皇上。

    结果没想到,现在傅英却率先上疏进谏。

    更让方孝孺欣喜的就是,傅英奏疏的内容,比当初刘伯温直言进谏的内容更加的让人动容!

    “停笔吧!”

    “如果不是看在颍川侯的面上,凭借你现在的奏疏内容,恐怕现在已经身首异处!”

    一直在忍耐的燕王,最后还是拔出了自己的佩剑,直接放到了傅英的脖子上。

    ......

    PS:求一下追读,推荐,打赏等各项数据,拜谢各位彦祖,顺祝福寿安康,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