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80:从黄大仙开始致富
繁体版

第一百二十五章这都是被逼得啊

    别的都是屁话,秦军就听到,他们把十吨原材料,差不多已经用完。

    “十吨用的差不多了?”

    看到秦军那惊讶的样子,周光明得意了。

    “十吨也不过两万斤,真不经用。”

    成大器也开口道:“今天那个周代表,就带走了两百多公斤的刀具,像是他这样,在我们的客户当中,也就算是平常。”

    秦军无语,卖那么贵的价格,居然还有很多客户?

    秦军发现,成大器和周光明虽说没有什么技术,但是人家销售能力是真强。

    而这还只是刚开始,以后市场打开了,销售量还会暴增吧?

    面对庞大的市场,以后就算打价格战,秦军也一点都不怕啊!

    至于现在,国外那些巨头是绝对不会降价的。

    因为他们面对的市场,可不止是一个种花家。

    人家的主要市场在欧洲、在日韩。

    如果在种花家这边降价,那么其他市场是不是也要降?

    所以,秦军才会说,按照市场规律来。

    这完全是因为,近一段时间,市场规律肯定是对他有利的。

    虽然想到会有一个暴利阶段,但是秦军是真没想到,会这么暴利。

    秦军出手一百万的原材料,成大器就可以卖出最少三百万的销售额。

    这样他们的毛利润还有两百万,这也就怪不得他们这么挺秦军,甚至想着直接把秦军绑在战车上。

    也就是秦军不为所动,他们才会不停抛出各种诱惑。

    如果秦军还是不为所动呢?最后会不会来个强取豪夺?

    看秦军态度坚决,玉爱国开口道:“行了,这个就不说了,你们能卖出高价,是你们的本事。”

    “有多大的本事,吃多少饭,我们各赚各的,谁也不要眼红对方的那点钱。”

    “现在最主要的是,我们怎么保住各自的利益?”

    成大器此时一拍桌子,道:“怎么保?还用我们保?不应该是县里的那些领导保吗?”

    说完之后,成大器看着玉爱国直笑。

    玉爱国也是微微一笑,他为什么要帮秦军?

    秦军又不是他爹,至于这么上心?

    还不是为了政绩,为了那点税费嘛?

    县城这边的情况也一样,他玉爱国需要政绩,县城的那些人也需要啊!

    “我们赚的虽然多,但是也就只能合理的截留一部分利润,其他都需要上缴。”

    成大器胸有成竹的继续道:“我们不贪心。”

    秦军也道:“那我也不能贪心!”

    成大器只能无奈的道:“你是个聪明人,那就用第一笔钱来买机器。”

    “嘿嘿,我们算是占大便宜了,这一次我们也需要把全场的机器都换一遍。”

    说着,成大器拍着周光明的肩膀道:“这次就看你了。”

    周光明自信的一笑道:“接下来看我的,我们的主要客户就是机床厂、机械加工厂,他们手中最多的就是机器。”

    “如果说卖给他们高价刀具,他们还有点不乐意。”

    “要是用刀具换他们的机床,他们一个个都乐颠颠的,不知道有多高兴呢!”

    成大器听到一激动,就再次狠拍周光明的肩膀。

    “那些龟孙子,他们的机床,卖给我们的价格也不低。”

    “放心,我都是先了解过他们的机床价格,砍好了价,才跟他们说用刀具换的,绝对不会让他们占便宜。”

    成大器还是有点不乐意:“怎么不能占便宜?他们本来卖出机床,就有不低的利润!”

    “如果不是我们的刀片不能赚外汇,我高低得用外汇去国外买点好机床。”

    玉爱国都要被气笑了,这就是贪心不足。

    秦军也很无奈,这就是现在很多人普遍的想法。

    就像是成大器,之前为了推销自家的刀片,还在极力贬低国外的东西。

    可是现在呢?只要有可能,他们还是认为国外的东西更好。

    不过,周光明的想法是对的,用刀片换机床,还真是一条好门路。

    现在国内的各种机械都缺,像是秦军,就算是有钱,人家都不一定卖给他东西。

    如果通过成大器他们,还用刀具来换,就算刀具的价格有点贵,很多机床厂也应该能够接受。

    再说,有成大器他们在前面吸引火力,他那高价的原材料,就不会那么显眼。

    只不过秦***眼一想,就发现问题。

    他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既然有机会,还不如全部都换成机床。

    这样麻烦会更少,还变相的对以后的大笔现金进行保值。

    “要换就多换一些,机床这东西不管再多,都是有用的。”

    有了想法,秦军对于这次意外选中的合作对象,就更加满意。

    成大器毫不犹豫的道:“可以,不过,你要有了新的机床,我们厂里的那些破烂货还要吗?”

    成大器一说破烂货,秦军还愣了一下。

    他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因为在他的意识之中,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不能用的破烂?只有不会用的傻子!

    秦军立即道:“肯定要,老机器有老机器的好处,我是多多益善,新的旧的我全要,能弄到多少就弄多少。”

    周光明高兴的道:“这还不好说?只要有钱,什么买不到?”

    秦军一听立即道:“那就把利润,全部换成机床。”

    “全换了?”玉爱国也惊讶了。

    秦军道:“从第二批开始,第一批的一百万,我就留下当流动资金。”

    “嗯,这么做也可以,账户上的钱确实不能太多,太扎眼了!”玉爱国一想,就道。

    秦军也是这个想法,钱虽然能过明路,他也能用,但是放在银行就是惹人眼红。

    现在好了,他就把钱全部换成机器,到时候多招工。

    嗯?现在只能招七个工人?这也是麻烦!

    所以,跟集体合作,真是个明智的选择。

    之前他还要想着办法,避开招工陷阱。

    现在就不用,不过,以后合作的多了,肯定要明晰股权结构。

    “有时候赚钱,真的很简单!”秦军有点感叹。

    原来他为了养老,跑到国外一年最多也就弄个百十万美元。

    现在呢?轻松炼制十吨锰钢,居然就可以换到六七十万美元。

    “还需要更加努力!”

    想到这钱这么好赚,秦军自然是动力十足。

    他不是为了钱,也不喜欢钱,他就是单纯为社员服务。

    而此时其他三个大人,全都听得面面相觑。

    你都能轻松赚到一百万了,还要努力什么?

    这无缘无故的就要开始努力,让他们这个三个即将人到中年的大男人该怎么办?

    秦军可不管他们怎么想,他是真要努力了。

    因为现在他就算是能大规模招人,也没有那么多流动人口。

    所以,他即将建成的生产线,肯定会长期缺人。

    如果有需要,他肯定要建设自动化流水线,因为只有这才用不到多少人。

    他也就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要不然以他现在的记忆力,各种工控软件都能给弄出来。

    到时候他就可以直接跨过机械化、自动化,一步到位成就智能化工厂。

    本来他就只想着完成机械化,弄一个手工作坊。

    没想到,现在却必须要走自动化流水线的道路。

    这都是被逼的啊!秦军也没办法,他只能快走几步。

    吃饱喝足,谈妥了事情,秦军和玉爱国回到家。

    玉爱国在现场有一栋房子,是他父母的,而他父母现在在省城安家。

    最老式的筒子楼,虽然没有卫生间,也没有厨房,但是布置的十分温馨。

    只不过这种筒子楼,全都挤着大量的人,生活起来是真心不方便。

    就这样,在改开初期,还有人推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这一时期,像是首都有很多人不要四合院,居然选择换了楼房。

    虽然那时的楼房不是筒子楼,但是居住在楼上,真的比四合院更舒服?

    不管舒服不舒服,秦军还是睡着了。

    这一次秦军睡的很舒服,最近吃得饱,穿得暖,还没有了心事,他自然睡的很沉,很舒服!

    一大早醒来,玉爱国就拉着秦军去赶公交车。

    每次来县城,秦军都没有时间好好玩一下,都是急匆匆的来,急匆匆的走。

    玉爱国还要工作,回到公社之后,就把秦军扔下了。

    秦军骑上车子,出了公社就来到街上的包子铺。

    这家包子铺,就是以前公社第一家公私合营的小商家。

    现在这一家还在经营这家包子铺,只不过他们变成了工人,而不是老板。

    就算是这样,人家过的也十分滋润。

    荒年饿不死厨子,更何况是经营包子铺的小店经理。

    他家的包子,就是秦军儿时最美的记忆。

    虽然最近每次来都买一些,但是他还是没有吃够。

    “来十二个包子,这是二斤四两粮票。”

    现在秦军不差钱,差的是粮票。

    所以,他就只能买十个,带回家每个人吃一个尝尝味道就算了。

    虽然年后开工,他家的三个孩子,已经全部送到学校。

    此时他回家,应该是碰不到。

    这家包子铺的生意是真好,就在秦军等着拿包子的功夫,已经有人在他身后开始排队。

    很快,就有七八个人站在他身后。

    “老赵,你居然舍得来吃包子!”

    “我凭什么舍不得?有钱!”

    “哈哈,现在是个人,都能说自己有钱了啊!”

    “你这话说得,我能跟普通村民一个样?”

    “怎么不一样了?还能让你每天都过来吃大肉包?”

    “我以后还就每天都过来吃,怎么样?羡慕吧?”

    “咦?这是真发财了?”

    “哈哈,告诉你也行,反正消息也瞒不住,公社石灰窑厂的石灰,降价了知道吧?”

    “真的?那冯会计脑袋被人打傻了?他会这么好心?”

    拿到包子,秦军本来要走,可却听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早就知道公社石灰窑厂已经扩建,但是他是真没想到,他还没有降价,公社那冯会计居然会出幺蛾子。

    “真的,每吨石灰降低了五毛钱,我一次拉一吨,就能省下一块钱。”

    “我先说好,这可不是投机倒把,这一块钱是窑厂补贴给我们的运费。”

    “原来不管是给谁家送石灰,十公里内都是一车三块钱。”

    “现在窑厂补贴我们一块钱。”

    秦军看向不远处,那边放着好几辆驴车。

    驴车肯定是各个队里的,但是经营权却是这些有点门路的人。

    说话的人应该就是一个赶驴车的,他一次最多也就拉一吨石灰。

    做方圆十公里范围的生意,一次就可以赚四块钱。

    如果是原来,一吨赚三块,他最少要交给队里两块,自己落下一块钱。

    一天干两趟,最多也就赚两块。

    这个可是辛苦钱,因为一辆驴车拉一吨货物,真不好控制。

    上坡人就会当驴使,下坡更是需要小心翼翼控制速度,反正这活并不容易干。

    如果一天赚两块,那就是纯粹的辛苦活。

    但是,窑厂要是一吨石灰补贴一块钱运费,那情况就会不同。

    这补贴的一块,很明显是补贴给司机个人。

    现在他们要是每天干两趟活,那自己个人就会落下四块钱。

    要是天天有活干,每个月有一百二十块钱的收入呢!

    这个工资水平,八级工都比不上。

    再看排队的那位驴车司机,他这是接到任务过来宣传的吧?

    要是所有驴车司机都知道这个消息,还不全都涌到公社石灰窑厂?

    拿着包子,塞进背包,秦军骑上自行车,向着家的方向驶去。

    等回到家,放下包子,秦军就直接来到队部。

    队部里面只有秦时在,一般也只有他这个会计会在队部坐班。

    “队长呢?”走进门,秦军就问道。

    秦时抬头一看是秦军,立即露出笑脸。

    “还能去哪?不是去公社开会,就是在组织人抗旱。”

    “麦收之后就要种玉米,可这天不下雨,种上也不出苗啊!”

    秦军一想,好像整个冬季就没有下雪啊!

    大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不下雪,也没春雨,今年的小麦全靠浇灌。

    没想到麦子收了,接下来还要灌溉玉米。

    前世他能下决心南下去打工,八零年队里粮食减产,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是原来,他们整个小队的人家,都要挨饿。

    但是现在还会挨饿?他们这里粮食减产,其他地方可不会。

    既然不会挨饿,秦军就不关心这个。

    “公社石灰窑厂的石灰降价了,这个你知道吧?”

    秦时立即摆了摆手道:“不用管它,现在就算加上公社石灰窑厂,每天才出多少石灰?”

    “我们石灰窑厂的石灰,根本就不愁卖,也不用降价。”

    “那个冯会计是急病乱投医,想要拉拢一下那些搞运输的人,要不然谁去他们那边拉石灰?”

    秦军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他们从哪边购买石灰的价格都一样,那还不如来他们这边。

    他们这边每天出的石灰数量多,更加容易买到。

    再说,也有一部分先入为主的老观念。

    在公社人们的印象当中,冯会计就不是个好东西,能不去那边,谁愿意过去受气?

    就算现在冯会计不敢给别人气受,很多人也不想去他们那边买石灰。

    就是因为增产的石灰卖不出去,那冯会计才会想到,拉拢那些驴车司机。

    “再说,我们现在生产的石灰,很大一部分都让各个大队的拖拉机手拉走了。”

    “与其担心石灰窑,你还不如多操心一下砖瓦窑,那边排队等着买耐火砖的人,更多了。”

    秦军听得一愣:“怎么回事?”

    “我们公社就那么十来个大队,哪里更多人买耐火砖?”

    秦时笑着道:“还是你有先见之明,没有一心想着烧制普通砖瓦。”

    “这几天,你都想不到发生了什么。”

    看着卖关子的秦时,秦军还真就要多想一想。

    还能发生什么事情?他的耐火砖也应该出了好几批。

    每一次五万耐火砖,都可以建两座砖瓦窑。

    如果速度快一点,此时最先修建砖瓦窑的大队,应该赚到不少钱了吧?

    “因为赚钱?不可能不赚钱,只要烧成,就肯定不少赚。”

    秦时脸色一正,道:“就是因为赚钱,你还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烧窑的都是各个大队的老手,原来就算没烧过,也肯定见过。”

    “一窑砖瓦十多万块,谁会随便乱烧?”

    “就是因为太过顺利,而且立即就能见到回头钱,有些人心里就很不舒服。”

    “不说其他大队,就说我们大队,总共有十三个小队呢!”

    “原来我们十一队,只有一座石灰窑厂就差点让其他小队嫉妒的双眼发绿,更何况现在是更赚钱的砖瓦窑。”

    “一窑十万块砖,有人计算了一下成本,一块砖的成本居然只有一分钱,也就是说,一块砖赚两分钱啊!”

    “一窑砖十万块,这就是两千块钱。”

    “规划的好,七天出一窑砖,一个月就是八千块钱的收入,可不就比我们石灰窑厂赚的更多?”

    “这么赚钱的砖瓦窑,如果多修建几座呢?”

    “我们公社只有十三个大队,每天两个大队能拿到货,很快就全都会有,接下来呢?”

    “不管是谁先拿到耐火砖,谁先多建一座砖瓦窑,谁就能多赚钱。”

    “你可是把事情都做在前头了,他们都想着最少建七座砖瓦窑。”

    “这样每天都能出一窑砖瓦,这是多少钱?”

    “一个月三十窑,每窑能赚两千,这是一个月六万块钱的收入。”

    “原来一个大队,全年下来才有多少结余?肯定没有六万块。”

    “现在一个月就有六万块的收入,那些人都得疯啊!”

    这种景象,其实秦军早就已经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