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
繁体版

真假卫太子风波

    【益州郡复叛】

    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三月二十五日,在鄂邑长公主等人筹划下,年仅十二岁的刘弗陵,迎娶了年仅六岁的上官氏为后。

    刘弗陵携带上官氏祭拜高祖庙,告慰先祖,以定名份。赐长公主、丞相、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以下及郎、吏、宗室钱币。

    同时,刘弗陵还将三辅地区的富贾,迁徙到云陵(钩弋夫人的陵墓),以抬高母亲地位。为了鼓励这些人,响应号召,每户赏钱十万。

    这年冬,益州郡再次叛乱的消息,打破了长安的宁静。

    话说,始元元年,益州郡趁着大汉换主之际,以廉头、姑缯、牂柯、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三万多人大举反汉。

    水衡都尉吕破胡南下,从蜀郡、犍为郡招兵买马,迅速平定益州郡叛乱,维护了大汉西南安定。吕破胡虽平定叛乱,却因没有取得显赫战功,彻底消灭反叛势力,朝廷对他没有封赏。怎知,三年后,益州郡以叶愉为首的势力,再次反叛。

    朝廷复命吕破胡,率军征讨。

    由于吕破胡第一次平定益州郡叛乱太过顺利,低估了反叛力量。他没有迅速集结兵马,抵达益州郡。导致益州郡太守战败,被杀。汉军战死及溺死者4000余人。

    吕破胡见益州郡局势堪忧,难能再次平定。于是,修书一封,送回长安。一场紧急的军事会议在长安召开,会议只有一个主题:谁去平叛。

    这次会议,选出了两位平叛将领。一位叫田广明,另一位叫王平。

    田广明,在《汉武盛世》时候,讲过他的事迹。他是京兆郡郑县人,曾担任汉武帝随从侍郎,走上了酷吏之路,仕途生涯,不断获得升迁:从郎—天水郡司马—河南郡都尉—淮阳郡守。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九月,田广明破获公孙勇谋反案,被册封昌蒲县侯,授大鸿胪。益州郡复叛,田广明以将军的身份,负责平叛。

    王平,是汉武帝时期的能臣,曾官居延尉,位列九卿。后因罪,被免。昭帝初立,他持节行郡国,举贤良,调查民间疾苦及冤案、失职等事。

    王平个人能力优秀,出色完成了朝廷交代的任务。此次,平定益州郡反叛,他以军正的身份参与。

    田、王二人临危受命,出征平叛。

    面对益州郡声势浩大的反叛行动,田广明除了用武力镇压,还想着瓦解叛军势力。其中,有一人也加入镇压叛乱行列,他叫钩町侯毋波。

    【钩町侯毋波那些事】

    汉武帝元鼎年间,灭南越,亡东越,又以郭昌、卫广为将,开拓西南。郭昌、卫广击败且兰王,进入南中。

    毋波,时任句町部族九部联盟酋长。见汉军大举压境,没有选择武力抵抗,而是率领九部联盟拥护,迎汉军进入句町地区。

    句町,以和平方式,被纳入大汉版图。

    汉武帝见毋波表现良好,以广建侯国,郡国并行的制度,让他管辖西南。毋波管辖的地区,被设为句町县,本人被封为句町侯。

    毋波的句町侯国,在西南得以建立。从而,句町国、夜郎国、滇王国形成三足鼎立。

    句町国东临大汉(曾是南越国),北靠夜郎国,西边滇王国

    益州郡反叛,整个西南地区局面不稳定。田广明徼外西南,号召归顺大汉的势力,共同平叛。毋波归顺大汉近三十年,这一次,也积极响应朝廷号召。

    据史料记载,田广明、王平、毋波等人共同平叛,大破益州郡反叛势力,斩杀俘虏三万多人,获得生畜五万多头。

    汉武帝开拓西南时,滇王尝羌见汉强大,选择臣服。汉武帝见滇王表现良好,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设益州郡,被纳入大汉版图。益州郡两次反叛,被朝廷平定,滇国,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益州郡叛乱被平定,朝廷奖励有功者。

    田广明因战功,被封为关内侯,调任卫尉,出任左冯翊。他成为汉昭帝时期,第一个以战功封侯的人

    王平因功,再次升迁为廷尉。

    毋波,因率其邑君长,平叛,斩首捕虏有功,上升一级,被立句町王。其侯国,上升为王国。值得一提的是毋波因益州之战,战功显赫,获得王爵。还在朝廷支持下,能够进入滇池地区。

    这一刻,句町王国进入强盛时期。在右江上游约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以广南为中心治所创建了古老的国家—句町国。

    此后,再也没有关于古滇国的记载。而,句町国名扬九州,进入历史记载。

    益州郡反叛事情告一段落,长安也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被历史称为真假卫太子。

    【真假卫太子】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的皇太子刘据,因巫蛊,战败逃亡。后,因地方官追捕,自杀身亡。

    茂陵三老、汉高祖寝庙郎官田千秋等人,上书为皇太子申冤。

    汉武帝得知真相,为儿子平反,凡是参与者,全部诛杀。汉武帝怜惜刘据无辜遭害,修建思子宫以寄哀思。又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望而思之,期魂来归。

    天下人听说这件事后,无不悲伤。

    卫太子之事,已经过去了八年。怎知,长安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这位自称卫太子的男子突现长安,引发朝野震动。

    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一名男子乘坐黄色的牛车,车上插着画有龟蛇图案的黄旗帜,身着黄色长衣,头戴黄帽,来到长安城北门声称要觐见皇帝。

    来者,穿衣奇特,如皇家之行。

    来人,自称是皇太子刘据。

    此时,刘弗陵年仅十三岁。他对于大哥的印象,只停留在三岁左右。现在,对大哥的印象,脑海一片空白。

    大哥是父皇的皇长子,还是精心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他,在民间有很强的影响力。多年没有音讯的大哥,突然以大张旗鼓的方式,出现在北门,还点名要见自己。汉朝以孝治天下,他身为弟弟,又应该如何面对这个局面。

    刘弗陵不能做主,只能召集霍光等人商议。

    这件事,霍光也很难处理。前太子已经死了,为什么会突然出现。霍光思来想去,难下决断。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大汉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为了慎重起见,辨别来者身份。霍光想了一个办法,下令在长安二千石以上的三公九卿和将军,全部都去辨认。

    这些官吏来到长安北门时,围观人群已达数万人。为了避免事态升级,朝廷还命令右将军调集大批军队部署在北门周边。

    田千秋能够从高祖庙郎,成为大汉丞相,位列三公之首,第一步就是因为他为前太子上书申冤。正因申冤,他得以进入汉武帝视线,向上高升,不仅拜相,还被封侯。令,田千秋没想到,他当年叫冤的前太子,如今还活着。

    田千秋不曾见过刘据,身为百官之首,他要站出来第一个去看。

    田千秋看后,没有表态。

    第二个看的人,是御史大夫桑弘羊。

    桑弘羊十三岁因精于心算,被送入皇宫,陪伴还是太子的汉武帝。桑弘羊陪伴了汉武帝一生,是老臣、重臣,尤其是汉武帝开疆扩土的事业,离不开桑弘羊替他搞钱。

    刘据是汉武帝的皇长子,别人不认识,桑弘羊岂能不认识。桑弘羊上前查看,进行盘问。也做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不作声。

    田千秋对刘据不熟悉,没能表态。桑弘羊对刘据熟悉,却也没有明确表态。百官最高的两位,都没有说话。其他人见状,也只能跟风行事,不敢表态。经过三公九卿、列侯、两千石大臣、宗室辨认后,得到了一个答案:不知真假。

    围观群众见了,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真的,也有人说是假的。又见这么多权贵看后,都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答案。顿时间,气氛显得有些异常。一旦,局势失去控制,后果是可怕的。

    汉武帝虽然有好几个儿子,刘据死后,再也没有立太子,直到病重时,才把霍光等几位重臣召来,要他们辅佐自己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汉武帝六个儿子中只有刘据是太子,且当了三十一年储君。如今这个局面,霍光又应如何处置?

    若令刘弗陵让位给他?

    显然,不可能。他不能辅政事小,激发事变为大。搞不好,大汉有一场新的祸乱。

    治他的罪?

    这更不行,普天之下都知道他是冤死的,十分同情他。一旦,将他治罪,将会动摇大汉以孝治国的根基。刘据被治罪,天下人定会质疑刘弗陵的合法性,甚至,刘弗陵不是汉武帝儿子的言论,还会再次上演。

    将其封王?

    皇位本来就是他的,将他封王,刘据会答应。即便,他接受封王,以他的影响力,定会容易生乱。

    杀,不是。

    不杀,也不是。

    霍光精通权术,选择了一招:拖。

    他先让百官,前去辨认来者身份的真假。

    如果这个人真的是刘据,那自缢死在泉鸠里的那个人是谁?如果这个人不是刘据,那为什么百官和围观的百姓,有不少都认为是他?

    如果霍光承认这个人是刘据,他就不得不处理前太子和现任小皇帝合法性的问题,处理不好,大家就会群起而攻之,趁机剥夺掉霍光的首席辅政大臣的位置。

    如果霍光不承认这个人是刘据,暗中操控的黑手就会发动在朝中的势力,硬着头皮说这个人就是刘据,逼着霍光处理此事。

    不管怎么处理,霍光都会威望大损,他首席辅政大臣的地位也将会被动摇。

    就在霍光为难之时,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隽不疑。

    【隽不疑审案】

    昭帝初立,皇三子刘旦图谋皇位,联合刘泽等人密谋造反。隽不疑身为青州刺史,破获刘泽谋反案,升迁为京兆尹,赏钱百万。

    隽不疑来到长安,身居高位,也没有忘了初心,积极为蒙受冤屈的人,平反。其母每次都问隽不疑:有可以平反的人?能让多少人活下来。

    如果隽不疑说有平反的人,他的母亲就高兴,吃饭说话也与其他时候不一样;如果说没有能释放的,他的母亲就生气,为此不吃饭。

    隽不疑为冤者平反,长安官吏和百姓,都听闻隽不疑的名声,更敬重他的威信。因此,隽不疑为官,威严而不残忍。

    当隽不疑见这些高官,各怀鬼胎。眼前这个男子,是不是卫太子,他们岂能认不出来。然,不知道他们出于什么心思,竟然不敢指认。

    隽不疑带着差役,来到北门,见官吏、群众将那名男子,围得水泄不通。右将军王莽(始元四年被提拔),负责维持治安。

    隽不疑见到那名男子,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下令抓捕。

    一人站出来,劝阻道:是非未可知,且安之。

    隽不疑看着那人,又面向众人:诸君何患於皇太子。

    隽不疑知道,自己做这件事,要给出一个理由。否则,他带不走眼前这位自称为皇太子男人。隽不疑不愧是善治《春秋》的大宗家,先举了一个例子:昔蒯聩(卫灵公的太子,因谋杀南子事露,奔宋)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

    再以这个案例,给刘据定罪:刘据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且不说,这男子的身份存在问题。他即便是真的太子,曾得罪先帝,也是罪人。他是罪人,就要抓。

    隽不疑在长安做的那些事,人尽皆知。他说的话,也合情合理。百姓同情前太子,但,他也是先帝的罪人。他们相信,隽不疑会依法办事,还众人一个真相。

    因隽不疑的出现,这位自称前太子的男子,被捕入狱。长安的局势,也因该男子被捕,再一次恢复了平静。

    刘弗陵、霍光二人听后,立马嘉奖了隽不疑的行为。

    那位自称为皇太子的男子出现,霍光、刘弗陵二人,自始至终没有露面。他们二人不出现,也有苦衷。毕竟,一个是皇帝,另一个是位高权重的辅政大臣。

    他们出现,就会给这件事情定性,还要给出一个答案。一旦,这个答案,得不到所有人的满意。事件,定会升级。

    刘弗陵、霍光不出现,这件事就没有最终结局。

    因隽不疑的出现,替霍光解决了棘手问题。为了感谢对手,霍光做了两件事。

    一是以言语褒奖: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於大谊。

    二是霍光想要将女儿嫁给隽不疑。当然,隽不疑不想卷入朝廷争斗,没去抱霍光的大腿,婉言拒绝。

    【真相!真相】

    那名自称为卫太子的男人被抓,廷尉负责审判。此时的廷尉,正是平定益州郡叛乱的王平。

    前任廷尉李种,因犯纵容、包庇罪,被诛。王平再次担任廷尉,就碰上这个棘手的问题。他要好好工作,认真办案,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不久后,真相浮出水面。

    这名男子,是阳夏人,叫成方遂,居湖,从事一个职业:卜筮。

    根据对方供词,成方遂之所以要假冒刘据,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刘据身边有一位舍人,认为他很像太子。

    其二,刘据死后,没有明确的下文。朝廷也没公开宣布,让他有机可趁。

    王平破获这些信息,立马召他同乡张宗禄等人前来辩认,最终识破了这场假冒前太子的案件。成方遂以坐诬罔不道之名,腰斩东市。

    探案小能手:真假卫太子。

    这里有个问题:这人,是真太子,还是假冒太子。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答案。

    先来看假的。

    廷尉审判,张宗碌辨认。卷宗上有这人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做什么职业。刘据死在湖县,还有他的儿子一同遭难。捕杀,皇太子、皇孙的人,都被封侯。

    刘据死了,这是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定案。故而,汉武帝还修建思子宫,建招魂台。所以,官方给出一个解释:假的。

    再来看真的。

    如果这人是假的,那么,为什么会让三公九卿、列侯、宗室、两千石大臣集体失语。尤其是桑弘羊、上官桀、鄂邑长公主等人,与刘据有交集的人,都不敢指认。

    现实生活中,长得相似的两个人的确存在。但,两人出生的家庭、经历、接触的人群、接受的教育、声音等,定是不同。

    刘据是汉武帝的皇长子,被当做接班人精心培养了三十多年,还有大批名师指导。哪怕假冒者长得如何相似,但,气质、形象、仪态刻在骨子中的东西,很难被模仿。数万人围观,那么多官吏来辨认,他能够临危不惧,淡定自若。

    这,心理素质,也太强大了吧!

    大臣没有明确表态,只能说明一点:真的。

    这里又衍生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明明可以识破假冒者,为何知道真相者,集体不语?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涉及一个观点:阴谋论。

    一个靠算命的人,又是如何能够得知皇太子身前那些事,见过那些人。

    他又是如何置办皇太子的行头。

    他为何又能够大摇大摆,来到长安,抵达北门,并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明自己的身份。

    他的出现,是为了什么。

    若想把这些问题,弄明白。就会得到一条阴谋论:这名男人得到了一个势力的支持,且这个势力,足够了解皇太子。他们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扳倒霍光,罢黜刘弗陵。

    所以,他们精心设计,给霍光出了一个选择题。

    如果霍光承认这个人是刘据,他就要处理前太子和现任小皇帝合法性的问题。处理不好,后果很严重。霍光辅政大臣的地位,岌岌可危。

    如果霍光不承认这个人是刘据,这个势力,就会想方设法让大家相信,他就是刘据。进而,那些支持刘据的人,反对霍光的人,就会联合起来。

    这个选择题,对于霍光而言,是个死命题。无论他如何选,怎样做,都会落下把柄,被人议论,不利于他的执政地位。

    幸好,隽不疑替他做了这个无解的难题。

    这场真假卫太子风波,搅乱朝堂,最终落下了帷幕。

    隽不疑因为这件事,名声更加显赫。

    刘弗陵,依旧是皇帝。

    霍光,仍旧是执政大臣。

    这对君臣,将会再次合作,共同治理汉家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