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
繁体版

反霍联盟

    【杜延年那些事】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长安召开了一场会议。其主要内容是商讨有关汉武帝时期,执行的制度,导致民生凋敝。其中,有重要两项,是有关盐与铁。因此,这场会议又被称为盐铁之议。

    长安之所以要召开这场会议,要提及一个人。

    他,叫杜延年。

    杜延年,南阳郡杜衍县。他有一个很厉害的父亲,叫杜周。

    汉武帝时期,为了更好维护对内统治,对外征战,产生了大批酷吏。有赵禹、张汤、王舒温、减宣、义纵、杜周等。其中,杜周以执法严刻著称。杜周办案,得到汉武帝赏识,一路不断升迁,位列三公(御使大夫)。

    杜周有三子,长子和次子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治皆酷暴,唯少子杜延年行宽厚,通晓法律。

    昭帝初立,霍光辅政,需要大量的人才,共同治理天下。杜延年凭借门荫入仕,得到霍光举荐。因杜延年吏材有余,补军司空。

    按理说,杜延年得到霍光青睐,只要抱住霍光的大腿,好好表现,虽不说能够重回父亲三公之列,至少九卿、两千石高官不是问题,运气好点,可以封侯。但,杜延年不安于现状,他要突破自己,升迁之路,要靠自己的双手。

    很快,杜延年迎来了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益州郡再次反叛大汉。

    朝廷以田广明为将,负责平叛。杜延年也抓住机会,主动请缨,以校尉的身份率领南阳士卒进击益州叛军。

    此战,杜延年虽没有因战功封侯,却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回到长安,他被提拔为谏大夫(汉武帝元狩五年即公元前118年始置)。

    杜延年有资格,参预谋议朝廷大事。趁着,朝廷安定,对外无战事。杜延年看到了汉武帝奢侈用兵,导致国内百姓困苦。

    他在思考: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现状。

    杜延年发现问题,又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霍光。为了得到霍光的支持,杜延年给出一个能够说动对方的理由。

    他说:汉武帝后期,对外战争频繁。国内还出现了诸多不安定。如今,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明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

    霍光也想过这个问题,推行汉文帝之政。但,这样做就会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与汉武帝做的那些事,背道而驰。

    现在,朝廷很多人都是汉武帝遗策受惠者。他提出推行文帝之政,就会与武帝之政,产生矛盾。昭帝初立,百废待兴,有很多事情要做。故而,霍光有这个想法,也不敢推行。

    现在,刘弗陵已经当了六年皇帝,坐稳了江山。他这位辅政大臣,处理国政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现在,他有能力去做。

    杜延年在公开场合的倡议,得到了霍光的认可。霍光以此为突破口,开启了文帝之德与武帝之政热议。

    【盐铁会议】

    霍光先给小皇帝,说了汉文帝做的那些事,被天下人传颂。刘弗陵听说了曾祖父做的那些事,也立志当一个被天下人称颂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于是,霍光以小皇帝的名义,让汉相田千秋组织一次会议讨论。

    这次会议,有两个阵营。

    一个是以御使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朝廷官员,另一个是来自以民间为代表的中下层贤良文学。就这样,汉昭帝时期,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官与民之间辩论。

    来看一下,盐铁之议的相关信息。

    时间:始元六年(公元前81)二月--八月。

    主持人:汉相车千秋。

    正方:以桑弘羊为首的朝廷官员。

    反方:来自民间的贤良文学。

    裁判:汉昭帝和霍光。

    始元六年二月,一场影响后世深远的会议,正式召开了。

    正方以桑弘羊、丞相史、御史等为首的官吏。尤其是桑弘羊,十三岁入宫为郎,陪在还是太子时候的汉武帝身旁。汉武帝元狩时期,为了筹集军费,征伐匈奴,设立武功爵。只要你有钱,平民也能拿钱买爵。

    为应对国库空虚,汉武帝采纳大臣意见,以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为大农丞,实施盐铁官营,募民煮盐而官府专卖,并彻底垄断铁的专营。

    桑弘羊为了支持汉武帝千秋大计,殚精竭力想办法充盈朝廷国库。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一系政策。

    尽管如此,也无法维持对外征战的长期消耗。汉武帝晚年时,已造成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民众多次起义。

    汉武帝死后,桑弘羊的理财政策并未随之废除。

    转眼间,桑弘羊陪伴了汉武帝五十四年的皇帝生涯。其中,有四十多年都在想办法为汉武帝充实国库,支持对外征战的大事业。

    理财政策手段,是桑弘羊一生的成果。

    昭帝初立,对外有匈奴寇边,对内有益州郡叛乱,新帝还对臣下赏赐大量钱财。这些花钱的地方,无疑不是享受着他的理财政策制度。

    怎知,有人拿着他的钱,砸他的碗。身为汉武帝托孤大臣之一,且位居三公。桑弘羊不仅要守住老皇帝的成果,还要守住他的成果。所以,盐铁会议,桑弘羊发言最为激烈。据史料记载,他总共发言一百多次。

    为了维护自己的果实,可谓是亲力亲为。输了,不仅否定了自己一生的努力,还对他辅政大臣生涯,会产生严重影响。

    作为正方,桑弘羊要列举推行这些制度的好处。

    如,扩大财源,才能够支持对外征战,抵御外敌入侵。

    又如,这些政策能够堵塞豪强兼并之路,还可以济民救灾。

    再如,朝廷不实施官营政策,就要增加百姓的赋税,百姓承受的负担更重。

    总之,桑弘羊要说出,官营有什么好处。

    同时,也说了会出现的问题(官商勾结)。但,朝廷大政方针是没有错。

    作为反方,他们的辩论对手是朝廷高官。来自民间的阵营,也很强大。

    朝廷为了这次会议的召开,从全国四面八方,召集了六十多位贤良文学。他们都在学术领域有很强的话语权。其中,以茂陵唐生、鲁国万生、汝南朱子伯、中山刘子雍、九江祝生等为代表。

    这些人,不愧是读书人。反对,不是嘴上说,而是,列出实际依据。他们虽没有深入看到百姓困苦,但,目睹了朝廷法律让百姓雪上加霜。

    故而,他们列举了朝廷一些政策制度的缺点,如盐铁官营,只注重产量,质量差,价格高,生产的农具多大而不适用;还存在不准挑选、购买不便、强买强卖和强迫百姓服役等问题。

    如推行均输法,官吏征收当地没有的物品,采取欺诈手段,低买高卖,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如推行平准法,导致物价上涨,出现营私舞弊、官商勾结,甚至囤积居奇的现象。

    这次会议,不仅讨论了盐铁、酒阙等相关事宜,还讨论了治国思想,法与儒之间的交锋、碰撞。同时,也讨论了对待匈奴的问题。

    双方在会议上争相诘难,议论颇为壮观。这场讨论,从始元六年二月开始,到同年八月结束。这场官府与民间之间的对话,才落下了帷幕。

    田千秋虽是汉相,但,他是老好人,选择明哲保身,不支持任何一方。最终,讨论的结果送到了刘弗陵、霍光手中。

    刘弗陵问霍光怎么看?

    霍光对这件事,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桑弘羊制定的政策,好处是有的,坏处也存在。

    有坏处,就要更改。

    贤良文学,代表群众。他们表达的意思,也代表来自群众的意见。他们发现问题,还提出问题,朝廷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然,对于和亲匈奴,这件事,不能答应。毕竟,先帝用了四十多年征伐匈奴。做这件事,等于否决先帝的功业。

    于是,霍光给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罢去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

    对于贤良文学为朝廷提建议,凡是参加会议的人,霍光给了列大夫的官爵。

    这场辩论赛,霍光得到了来自中下层的支持和拥护,尤其是他们还是博学的文化人。霍光的威望更加如日中天,没有人能够撼动他的辅政大臣的地位。同时,这场辩论,也让三位辅政大臣之间产生了裂隙。

    【反霍联盟】

    桑弘羊是辅政大臣之一,还位列三公。前有为家族子弟请封,而不得。后有盐铁会议,一生努力成果被毁。

    这口恶气,如何能忍。

    不能忍,就要做一件事:扳倒霍光。

    光凭桑弘羊的个人势力,很难与霍光抗衡。要想搬倒霍光,他需要盟友。很快,他迎来了一个盟友:上官桀。

    上官桀也是辅政大臣之一。按照顺序来排列,霍光第一,他位居第二。这二人,本是儿女亲家,又怎会反目成仇呢?

    这就要从刘弗陵立后说起。

    刘弗陵刚过十二岁,鄂邑长公主就开始为皇弟张罗婚事。这二人虽是姐弟关系,但,年龄差了一大截。鄂邑长公主的年龄,足以当小皇帝的奶奶。

    上官桀见皇帝想要立后,就想着把孙女送进宫。

    按理说,上官桀的孙女,也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若能被立后,霍家和上官家之间的纽带更深。怎知,霍光以外孙女太小为由,拒绝了这个提议。

    遭遇反对的上官桀,偏要做成这件事。若他的外孙女能够被立为后,他就是当朝显赫的外戚。日后,孙女若能够生下皇子,上官家之势,何人能及。

    上官桀为了促成这件事,示好鄂邑长公主,不顾天下人骂名,趁着霍光休假之际,斩杀了秉公执法的渭城令胡建。

    其子上官安为了有说鄂邑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向其许诺。只要自己的女儿被送入皇宫,被立为皇后。作为回报,上官父子定会想办法封他为侯,促成他迎娶鄂邑长公主。

    丁外人被这个条件所动,积极做鄂邑长公主的思想工作。

    鄂邑长公主被做通思想工作,先将上官氏迎进皇宫,立为婕妤。后,再大张旗鼓,封为皇后。年仅六岁的上官氏,被立为皇后,成为历史上最小的皇后。

    上官安因女成为皇后,跟着显贵,被封为桑乐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升为车骑将军。上官一门两侯,还有一个皇后。一时间,上官氏成为长安最显赫的当朝权贵。

    权力使人膨胀,尤其是上官安,从不知道何为低调。受到封赏后,竟然在公众场合对自己门客说:和我的皇帝女婿一起喝酒,真快活!

    不仅亲自燔烧供品祭神,还醉酒后在内宅做出不雅的禽兽行为。

    也许是他太过放纵,坏事做多了,导致儿子短命。而他,从不知检讨自己的德行,反而仰面怒骂上天。

    上官家与霍光交恶,主要还是丁外人。

    丁外人助上官安女儿送进皇宫,被立为皇后。接下来,就是上官父子兑现承诺的时候。上官父子也是信守承诺的人,多次联名上书,请求封丁外人为侯。

    怎知,霍光完全不给情面,直接以无功不得封侯。或许,霍光心里还有一句独白:丁外人是什么货色,还想封侯,他也配。

    为了给鄂邑长公主一个交代,上官父子退了一步,请求给丁外人封官: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

    霍光直接给出两个字:拒绝。

    上官父子再退一步,提了一个意见:让皇帝接见丁外人。(刘弗陵居住在建章宫,要想见到他,必须经过霍光同意)

    霍光明白他们的伎俩,如果真让丁外人见到皇帝。那么,丁外人求封,刘弗陵该如何应对。

    封,有碍于祖训,破坏了封侯规则。

    不封,又碍于鄂邑长公主的人情,会被说不孝。

    霍光,是不会让这件事发生,又给出两个字:不行。

    这些事情,令上官父子,不仅丢尽颜面,还名誉扫地。堂堂的外戚权贵,辅政大臣,竟然会被霍光羞辱。

    此时,上官父子怒了。

    他,霍光,算什么东西。

    要报此仇,就必须要搬倒霍光。

    还有一个人,对霍光心存敌意。她就是鄂邑长公主。

    鄂邑长公主是皇帝在世间唯一的姐姐,享受帝母的待遇。皇帝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她负责。也可以说,皇帝是她带大的。

    出生在帝王家,身份何等高贵。所以,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哪怕是百姓称赞的好官胡建,因为与她作对,被她强势逼死。然,霍光却处处为难她。尤其是不给她情夫丁外人封侯,也不赐高官,就连皇帝的面也不让见。

    这口气,也不能忍。她也要联合力量,共同搬倒霍光。

    很快,她找到了一个好机会。

    上官安的岳父,因门客一位太医监,擅自闯入宫中,被判死罪。

    正所谓,打狗,还要看主人。

    上官桀向皇帝上书,求情。

    怎知,霍光以法说事,公事公办,将其下狱处死。这时,又刚好遇到是冬季,不能立即执行死刑。

    鄂邑长公主见状,用二十匹马,救下了那人。

    上官家族为了感恩鄂邑长公主之情,双方正式捆绑在一起。

    有了长公主相助,上官桀与霍光,由亲到仇,距离越来越远。

    汉武帝时,上官桀有赫赫战功,万里远征大宛,敢进入康居,强势逼康居王交出郁成王。凯旋后,他以敢深入之功,闻名天下,官拜少府,位列九卿。

    那时候,他的地位,比霍光高。

    怎知,现在比对方低不说,还多次被欺压。

    忍不了,就不忍了。那就与之,争。

    霍光,是你逼我的。

    从这一刻起,你我就是敌人,不死不休。

    反对霍光的人趁势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阵营。形成了以上官桀、桑弘羊、鄂邑长公主为首的反霍联盟。

    反霍联盟的成立,霍光执政大臣地位,岌岌可危。尤其是这些反对者,势力极其强大。汉武帝托孤的四位辅政大臣,还剩下三位。其中,两位联盟对付霍光。还有,一位享受帝母待遇的长公主。

    这些势力,已经足够强大。但,要搬倒霍光,还要更多的势力。尤其是需要来自皇族中的力量。

    桑弘羊、上官桀商议后,又拉了一个人联盟。

    他就是燕王刘旦。

    【刘旦第三次对皇位发起冲刺】

    刘旦,是汉武帝第三子。巫蛊之祸,皇太子刘据,落败自杀。刘旦,第一次向皇位发起冲锋。

    结果,被汉武帝骂了一顿,还削夺燕国三县,以示处罚。

    汉武帝去世,汉昭帝继位。刘旦,第二次向皇位发起冲锋。不是派人去长安刺探情况,就是以替汉武帝立庙为借口,甚至联合落魄的皇族人员,密谋造反。

    因汉昭帝念及亲情,没有扩大追究,刘旦没有被法办。

    两次冲击皇位,两次失败,并没有让刘旦,安心做一个诸侯王。相反,他静待时机,准备再一次发起冲锋。

    刘旦在燕国,一等就是五年。这五年,朝廷对外抵御匈奴,对内平定叛乱。刘弗陵威望与日俱增,不仅坐稳皇位,还立皇后。

    刘旦,期望值越高,失望就越大。就当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事情迎来了转机。当刘旦得知,因立后一事,上官桀和霍光产生间隙。

    因丁外人不得封赏,惹得长公主不快。

    朝廷举办的盐铁会议,桑弘羊与霍光产生纷争。

    霍光树敌的机会越多,刘旦的机会,也就越大。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他的盟友。刘旦为了向霍光的敌人示好,派孙纵之等人前后十多批使者,带着黄金、珍宝、快马,前往长安结交权贵。

    鄂邑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本就有心,结盟皇族。如今,刘旦太有诚意。一来二去,双方往来频繁。

    刘旦,也成为反霍联盟阵营人员之一。

    上官桀、桑弘羊寻找霍光的错误,整理好之后,交给刘旦。毕竟,刘旦不仅是在世最长的皇子,还是诸侯王。

    他,无疑是告霍光的最佳人选。

    上官桀、桑弘羊二人,还设计了一套搬倒霍光的流程。

    先找一个人给刘旦告密,说了霍光三个罪行。

    其一,霍光的不臣之心。

    如霍光把郎官和羽林军都集中起来操练,道上戒严,为皇帝准备饮食的太官先到目的地安排。

    其二,赏罚不均,提拔亲信。

    如苏武出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如此名声远扬之人,回来后才当典属国,但大将军府中的长史杨敞无功却当了搜粟都尉。

    其三,专权、弄权、结党。

    如擅自选拔增加自己幕府的校尉。

    为了让刘旦心甘情愿去做这件事,他们许诺:事成之后,由他当皇帝。

    刘旦有了两位辅政大臣的支持,还有鄂邑长公主做为内应,一时间,他信心倍增,觉得自己稳操胜券。

    只要搬倒霍光,朝臣就会迎立他当皇帝。以他的资质,他不当皇帝,还有谁可以当。刘旦,已经当诸侯王四十多年了。还有多少时间,让他冲刺皇位。

    刘旦要抓住有限的时间,努力冲刺皇位。

    赢了,自己能够成为天下至尊。

    输了,就当提前去地府报到。

    【倒霍开始】

    刘旦抓住这次机会,说干,就干。立即上书,做了四件事。

    其一,以鄂邑长公主孤苦,为丁外人请封。

    其二,为苏武抱不平。

    其三,倒霍。

    其四,为了拉拢上官桀,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王。

    刘旦不愧是学说很杂的诸侯王,上书也是博学多才。

    其内容,如下。

    先以前秦灭亡为开端:

    从前秦朝统治天下,控制一代权力,靠威势逼服四方蛮夷,却令宗室子弟势力薄弱,使外族显赫强大,废弃大道,专用刑法,对宗室没有恩德。后来,赵佗攻入南夷,陈涉在楚泽振臂一呼,近臣作乱,内外都发生事变,赵氏断绝祭祀。

    再以先祖立天下说事:

    高皇帝根据秦亡得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所以,高皇帝为了巩固刘家江山,改变秦朝得做法,划分土地城池,把子孙分封为王。因此,刘家子孙枝叶茂盛,才让异姓不能插足。

    又以当今皇帝做的那些事为例子?

    陛下继承先王大业,委任公卿,群臣结党营私,诽谤宗室,近臣的谗言每天都在朝廷传播,那些邪恶的官吏废弃法律,作威作福,君主的恩德不能下到民众。

    为了让自己的话有说服力,他举了一个鲜明的例子,为苏武鸣不平。

    父皇以苏武为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不磨灭归汉之心,誓死不降匈奴。此等国士,天下传颂,人人皆知。朝廷,却让他担任典属国。张骞出使西域,不降匈奴,归来后,其待遇远比他高。霍光幕府长史杨敞没有功劳,却当搜粟都尉。

    为了搬倒霍光,刘旦列举了他的不臣之心。

    如霍光把郎官和羽林军集中起来操练,道上戒严,擅自提拔校尉。又如为皇帝准备饮食的太官,提前为霍光安排。

    刘旦表明自己的态度:请求归还符节玺印,回京入宫侍卫,提防奸臣的意外之变。

    刘旦说了这么多,只表达了一个核心:让我来长安,保护你。进而,让我取代你。

    倒霍文书,如此完美,令刘旦很满意。于是,刘旦第一时间将奏书,送到长安,等待朝廷剧变。

    上官桀、桑弘羊等人拿到搬倒霍光的罪状,高兴之余,又要思考下一步动作。

    如何把刘旦壮告霍光的书信,送到皇帝手中。

    谁,去做这件事。

    皇帝年仅十四岁,朝廷大事,都是霍光做主。一旦,这封告霍光的书信,落到霍光手中。结果,会如此,不言而喻。

    哪怕霍光,主动将告他的文书,交给了皇帝。

    霍光,定会留下后招反击。

    为了掌控先机,这封书信,不能落到霍光手中。

    谁,能做这件事呢?

    答案:上官桀。

    他和霍光,都是辅政大臣。霍光主政,上官桀辅政。每当霍光休假时,上官桀能够主政,替他处理政务。要想这封书信顺利落到皇帝手中。他们就要利用时间差,等到霍光休假时,来做这件事。

    上官桀为了将事情闹大,让天下人尽知,还指使下面的人,将这封告密信以国事的方式上交。

    事情也如上官桀、桑弘羊预期那样。

    书信,有人以国事的方式,呈交。

    他,又将书信,交给皇帝。

    刘弗陵收到了告密信,也读了。

    上官桀、桑弘羊、鄂邑长公主等为首的反霍联盟,露出了微笑。这道微笑,代表着霍光倒台的日子,不远了。

    从此,天下没有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