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深圳
繁体版

第二十二章 差距在哪里

    D19会场虽算不上豪华,但层高足足七米,舞台高度六十公分,再配上近三十平方的LED显示屏,便自带了大气冷峻。

    会场入门处长条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淡紫色的兰花旁放着木色圆盘,红纸签上印着“请赐名片”。

    一个蓝礼服的礼仪小姐正歪坐在凳子上画眼线,嘴角不由自主的歪着,人就是这么奇怪,控制着什么就得松开什么。

    何秋燕径直拉着箱子走过舞台,各种主题风格搭建物料正进入收尾阶段,几个睡眼惺忪的工人正在忙着贴胶布、摆椅子,正对舞台上摆着一个长约七米的启动台,隐约看得出写有“微光计划”四个字。

    化妆师Finoa已在门口等着,接过箱子,台面上的化妆用品已经摆放整齐。她坐下来,把脸转向Finoa:“昨晚彩排好晚,我没睡够,今天有点脸肿。“

    Finoa点点头:“是有点,一会我用阴影和高光处理一下。”

    “我看了舞台是背投,不知道一会有没有面光啊,上次那个舞台没面光整个脸都是黑糊糊的。”

    “没事没事,雪姐你又不是靠颜值,大家听的是你的发言,我一会出去观察一下。”

    “哪有,你又取笑人家……”

    在这个跟了自己很多年的化妆师面前,何秋燕扭着肩膀,嘟着嘴巴,一点不像平时……

    就像美女渴望男人爱上她的内在,人到中年的何秋燕则渴望身边人允许自己幼稚——女人的渴望,是自己也难以洞察的复杂。

    Finoa温柔的笑笑,打开早餐盒的盖子:“先吃早餐吧,一会王导他们到了,你就忙起来了。”

    “我先给你喷点冰的喷雾镇一下,有点冷啊。”

    冰冰的喷雾上了脸,乳霜、安瓶、粉底,一层一层的油彩上来了,镜子前的人把面具戴上了。

    “雪姐,王导说路上塞车,可能会迟到。”编导风风火火的提着三四个袋子跑进来,

    何秋燕放下手里的三明治:“那空镜怎么办?”

    “他说让我手机拍点,待会到了再清下场。”

    “是不是起晚了?”何秋燕很是烦躁,这个王导,关键时刻掉链子。

    “可能是吧。”

    “那你赶紧去拍。”

    手机一阵阵振动起来,各个群消息闪动,执行群的,嘉宾群的,媒体群的,闪得在做发型的何秋燕有些坐不住,Finoa安慰她:“马上就好。”

    灯光一点点亮起来,音乐一点点响起来,陆陆续续有观众开始签到,会场里开始有了相机拍照的声音。编导又慌慌张张的跑进来:“雪姐,沈总的PPT下载不下来,怎么办?”

    “不是让嘉宾昨天晚上就把PPT发来吗?”

    “是的,沈总发了,可是他昨晚又修改了一版。”

    “那张教授的下载下来了吗?”

    “张教授说不方便发,还没有。”

    “先把头发挽上去,我出去看一下”,何秋燕已经无心造型。

    急急忙忙赶到音控台,音响师正在焦急的按动鼠标,伴随着整个园区开始上班,现场的网速突然之间慢起来,张教授和沈一江的PPT,总共181M,电脑提示,下载要1个小时11分钟。

    何秋燕看下手机,已经八点十一分,1个小时11分钟后就是九点二十二,而论坛九点半就要开始。

    “你马上打电话给方圆老师,看看园区哪里的信号最好,带电脑过去下载。”何秋燕调出方圆电话,

    刚交待完,沈一江电话又响起——司机不熟路,不知到哪个门……

    手机不停振动,企业微信工作群,微信工作群,执行群,嘉宾群,媒体群,以及参会熟人的私信一起涌来……

    现场的声音越来越多,何秋燕的脑袋,从层次分明的逻辑线,快变成了一团乱糟糟的毛线……

    这团乱糟糟的毛线,还接到了莫台的信息,嘉宾名单有调整,她机械点头:“好的好的。”

    要重新打手卡和台卡,何秋燕看看身边,王导和摄制团队没到,编导跑出去下载资料了,得自己动手了。

    “是Shirley老师吗?”

    何秋燕回身,雷总笑眯眯看着她:“好漂亮,都认不出来。”

    她挤出一个笑容:“雷总来得好早。”

    “我本来要去接莫台的,他说和领导一起来,我就直接过来了,听说今天……”

    “雷总,我这有点事,不能跟你聊。”何秋燕心急如焚,

    “哦哦,不好意思,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何秋燕咬咬嘴唇,看着自己收拾好的样子,不适合满场飘:“嘉宾名单有调整,手卡和台卡都要换,能不能麻烦您……”

    “没问题。“雷总一扬手:“芋头”

    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男孩,穿着一件黑马甲向何秋燕跑来,向雷总和何冲燕点点头。

    “这是我们公司编导芋头”

    “这是Shirley老师”

    “你帮着弄一下手卡、台卡,弄完回来就跟着Shirley老师,随叫随到。”

    何秋燕来不及说谢谢,把手里改过的手卡、流程交给芋头:“这里要修改,这里要调整,看看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芋头点点头:“我先改一个预览版发您确认,再打印。”

    “好的,谢谢。”

    编导远远的跑了进来,朝何秋燕比了个手势,她才长吐了一口气,看看看时间,已经九点五分了。

    该进入主持人状态了,何秋燕快速的走到洗手间,觉得后背凉乎乎的,一看腋下已经湿了一片。

    她今天穿的得很职业化,搭配背景色穿了条深蓝色的裙子,这是何秋燕一贯的风格,既要融入舞台又保持得体。

    要美丽,但不只是美丽,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一张好看的皮囊或许容易敲开大门,长久的合作却需要专业。

    主持人站上商业舞台,最怕的就是只图美丽。有次一姐主持一场政府主办的创投活动,穿了白色纱礼服,结果衬得每个穿西装上台的领导都像是新郎。

    关键一姐还跟每个穿西装的领导都合影,看到图片直播的何秋燕一口水没忍住——珍珠掉进盐罐里,硬是宝得有盐有味。

    何秋燕对着镜子,试图把早上背熟的开场白复述一遍,却发现有点卡顿了……

    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平均上限,大约为4件。

    作为长期接受各方面信息轰炸的传媒人,这个上限可能高一点点,6件左右。突破这个上限,可能会导致记忆空白,或选择性失忆。

    现在自己的情况,基本肯定符合这个理论,看来今天要依赖手卡了!

    “我们今天分享的是数字经济相关的投资。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从4G发展到5G,我们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网速、海量连接、超低延时等,各个性能方面都有一个特别大的提升,而这也为技术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从4G到5G,我们也看到了几大方面变革:一是连接模式的变革,从接触式的连接模式,变成一个非接触式的连接模式,

    二是信息触达方式有很大的变革。

    三是我们整个生产方式方面,也有很大的变革。”

    “所有这三个变革所带来最终的一个结果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所在产业的数字化。”

    沈一江在台上演讲,第一排的领导们听得异常专注,何秋燕在台下无人处,长长地叹出一口气。

    在此之前,她一直没想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明自己比雷总更懂数字经济,莫台却要把全部工作交给雷总?

    她分析过立场、性格、利益,内心被不公平愤怒着,准备专题一旦落地,就拂衣而去。

    然而,当自己的团队,和雷总的团队同在一个会场时,她才发现,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王导把两台机器往会场中一架,一台对着舞台,一台对着全场,就把双手一抱,除了看看电池和机位正不正,估计,他什么也不会注意。

    芋头全程手拎机器,一会场内一会场外,一会嘉宾一会台下,他一台机器里的场景,肯定比王导两台机器还多!

    团队其他人,在整个会场跑来跑去,机械地从事眼前工作,但没看到在解决什么问题。就像每天努力拉赞助的何秋燕,一边感叹又努力了一天,一边离赞助成功越来越远。

    反观雷总的执行团队,分布在会场的各个关键位置,不管是流程、嘉宾还是会场,一有问题,他们就能马上出手。

    此刻,何秋燕知道了,自己相比雷总,输在了哪里。

    对领导来说,把事情交给谁,就等于交给谁的团队。

    她的团队成立以来,既没有做成惊天动地的内容,也没有做出傲人的流量。不仅如此,日常工作也是千篇一律,影响力甚至在一点点下滑。

    从成员脸上的表情到整个团队的氛围,全是一片清澈愚蠢的景象。与雷总团队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

    如果她是莫台,也会选择雷总。

    中年人的世界,看起来是坚不可摧,实际上,现实狠狠打一脸,就知道有差距。

    梦里总在清华北大里选择,而现实是,既没本事上清华,更没本事上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