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深圳
繁体版

第一章 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路演是个舶来品,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涌现出很多著名航海家,他们每次出海探索,都来自皇室或民间资本资助。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492年,西班牙伊丽莎白贝拉女王资助了哥伦布探险活动,最终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的航道,皇室在这笔风投中收获满满。

    再后来,美国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在街上或者固定场合宣讲售卖产品,慢慢形成了创业路演雏形。

    最经典的路演故事,是马爸爸遇见软银,不过6分钟时间,就获得了2000万刀的投资。这就激励着,无数创业者,在路演舞台上挥斥方遒。

    数字经济专场路演很有趣,有一位海归创业者,一直用中英文夹杂的语言讲有多少海外资源,创业团队比较年轻,但很有未来。

    本来前期策划,这场路演先做垂直,规模小点,项目请温总帮着筛一下,显示主办方的专业度,以后呢,可以定期组织。

    但是几轮汇报下来,场面要求越来越大,原来10个项目不够用。不知道哪位领导提出了30个项目的指标,少了就要追责任,于是就把干事的、表演的、显摆的都放进来了。

    干事的,尤其是干技术的,路演舞台一般演技不佳,讲了半天,评委还是不知道他要讲啥。

    比如那位搞研发的,他上台后,向各位评委们背了半天专业论文,再看台下,大家都昏昏欲睡的样子;

    演技表达都很佳的吧,全身上下都有一种我要干大事的劲,但是听下来,总觉得假以时日,只会画更大的饼。

    比如这位海归,全程乔布斯风格,拿出的样品也极具美感。拍胸膛说产品上线就会过亿,也不知道哪阵风,会闪了他的舌头。

    当然了,大部分创业者演技既不好也不差,这就对何秋燕的领悟力提出更高要求,尽量用文学语言描述玄妙之处。

    她感觉路演其实跟教育差不多,有表现好的学生,有表现差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表现既不好也不差的学生。

    那评委们呢,就像不同风格的老师:

    有的注重口德,好项目,跟创业者攀交情;不好的项目,有意无意问下重点信息。

    有的全程沉默,反正我的工作就是打分,打完分领费用,别的懒得过问。

    有的像个懂王,肆无忌惮擂人,遇上性格好的创业者,多半唯唯诺诺,遇上个爆脾气的,那嘴炮打得,一言难尽!

    毕竟点评不像主持人讲台词,说错了就要扣钱。

    终于到了最后时刻,不出意外,一个项目都没融资成功!

    何秋燕踏上舞台,还是兴致高昂的引领未来:“数字经济下创业新定义,就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只要创业者能够去做新的组合,就有创新机会。这就是是数字经济的独特魅力,当它可以深入到任何一个产业环节的时候,就可以产生新的组合。我们期待所有的创业者,汇入数字经济的大潮之中。”

    “千川汇海,点亮微光。接下来,将邀请专家、学者、投资人、创业者成立数字经济公益讲师团,通过线上公益课的形式,把数字经济思路、转型布局、应用案例传播给广大用户,以便帮助更多创业者拥抱数字经济。”

    一切终于结束了,何秋燕脑瓜子嗡嗡的,从身到心的疲惫感淹没了她。她让编导跟进媒体发稿,准备找个地方休息一下。

    拐进上次汇报的小厅,里面有一个人影,何秋燕本能想退出,却听到一个熟悉声音:“是我,老雷。”

    她暗暗升起不快,脸上却堆起职业微笑:“哦,雷总。”

    “来来,快请坐,累坏了吧?”雷总热情拉开一把椅子,又拧开桌上一瓶水。

    “喝点水,今天看你都没怎么休息。”

    何秋燕笑笑,半坐在椅子上,接过水,但没喝。

    雷总笑得亲切:“Shirley老师是主播,策划起这些活动来却政府、创投、教育面面俱到,太有才了。”

    何秋燕摇摇头:“差点都出乱子了,今天幸亏有您的同事帮忙。”

    “看你好多事都亲力亲为,我就不行。没这个能力,事情只能交给下面人。”

    雷总越谦虚,何秋燕就越觉得他在显摆。

    她强撑着一口气:“我们团队都是技术人才,这些会务工作,的确不那么擅长。”

    “我这有啊,你随时可以用,需要什么人,你尽管说。”

    何秋燕听得心里咯噔一下,小心翼翼地问:“我用?他们平时没有工作吗?”

    “嗨,我是说,您以后有这样的活动人手不足,他们可以过来帮忙,顺便跟您学习。”

    “谢谢雷总,下次有需要我跟您说。”

    “客气啥,也不是外人。”雷总笑得更深,看了看左右,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何秋燕:“拿着,喝茶。”

    何秋燕愣了一下“雷总这是?”

    雷总一脸认真的样子:“这个项目的利润,我分成了四份,几家出力都有份!”

    “我已经跟莫台报过宣发费了。”何秋燕把信封递回去。

    雷总抓起了何秋燕的手,把信封往她手里塞:“拿着,宣发费是给节目的,喝茶费是给您个人的,一码归一码。”

    何秋燕心里发毛,受到惊吓一样缩回手,在这种场景里,她完全找不到对话方式。

    “收着吧,一会别人看见不好。”雷总又把信封递过来,

    “雷总您拿回去吧,这不合适。”何秋燕又把信封推回去。

    “我还有点事要请教Shirley老师,您先收着,我才好张口。”

    何秋燕快速的盘点了一下思路,她揣摩雷总已经用这种方式搞定了各方,是专题有下一步的进展?

    于是一咬牙:“我收下,您说吧。”

    “Shirley老师采访过教育创业者吗?”

    “有一些,教育产业很大,学前、K12、成人很细分,雷总想认识哪个方向的创业者?”

    “倒不需要认识,有他们的内容就好。”

    “内容?”何秋燕有点不明白,

    “是的”雷总想了想又问:“Shirley老师是怎么想到在这次的数字论坛中做公益课呢,这应该是教育啊!”

    “我这几年做创业报道时,发现很多新技术推市场的时候,总是忽略大众市场,新技术需要一个科普的过程,而教育是最好的方式。”

    “再说,媒体本身是就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媒体实时性强,信息量大,受众广泛,是一个做科普的好场景。”

    “第一次听说,Shirley老师想法独特,您有没有关注过教育媒体的运营?”

    “我倒是研究过教育媒体的案例,商业模式比较单一,只有广告、会务、会员这几种。”

    “如果做一个教育节目,你有什么想法?”

    何秋燕迅速的在脑海里迅速地组织答案,她一直在思考教育和媒体,这可是一个好问题!

    “目前市面上的教育媒体,只有官媒和自媒的两种媒体,都可以自负盈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不足,比如官媒过于传统,自媒又过于贩卖焦虑,官媒像一本正经讲课的老派教授,自媒又像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

    雷总被这个比喻逗得哈哈大笑:“快说说您有什么想法?”

    “那要看TOB还是TOC了,TOB的话,就把产业内容做到极致,在教育产业中增加财经的属性,TOC的话,就把教育资讯做到极致,做好专业内容的解读和传播。”

    “太对了!”雷总竖起大拇指,

    何秋燕总觉得哪里不对:“雷总是要做教育媒体项目么?”

    雷总定定的看向何秋燕:“我准备做个教育节目,Shirley老师可以帮忙策划一下吗?”

    何秋燕愣了一下,犹豫了片刻说:“我需要点时间,了解一下教育产业,您想什么时候启动?“

    “三月份,我已经找到资金了。”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准备,再多的机会来了,都会从你面前溜走。雷总这样提前准备项目,何秋燕自叹不如。

    她思考了片刻:“等我春节休假时候,认真研究一下。”

    “Shirley老师请务必费心,您策划费怎么收呢?”

    “我先研究一下,如果能帮上忙的话,再谈费用的事,好吗?”

    雷总点点头,伸出手:“好,合作愉快。”

    何秋燕慢慢的伸出了手:“谢谢雷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