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农
繁体版

第四章:初步了解

    央傅氏听到门外有人叫道,她走出家门,见来人都是邻居,一个个都伸老长的脖子往里面瞧,想要看到央汉元是否健在。

    央傅氏见状,笑道:“好了好了,俺家大郎托大家的福,都好利索了。”

    “哎呀,那就好那就好,你家大郎得了病温那么多天,那句话怎么说来的,什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央家的,你们家大郎好日子还在后面呢,可不要轻易放弃!”

    “是啊是啊,不过你家为什么还哭啊,都吓了我们一跳,还以为你家大郎就去了呢。”

    “妥了妥了!”

    央傅氏开始跟村里的农妇解释了原因,倒不是她要揭短大郎的事,实在是这孩子谁也不认识了,她怕大郎以后闹笑话,再惹出事来可就不好办了。

    这是给村里的人提个醒,让村里大伙尽量考虑到大郎的感受。

    而央傅氏这般操作,倒是让央汉元放松了下来,因为他确实没有继承这具身体的记忆,就连他父亲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至于村里的其他人,那就更不可能认识了。

    央傅氏对外说央汉元失忆这件事,可以减少给他个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听着外面的动静,央汉元嘴角微笑了起来,这样也好,起码少费劲点功夫。

    到时候,他再随便问什么问题都不会有人怀疑。

    不过,他也没想到,他一句话都没说,比原来的他大不了几岁的亲娘就把理由给他找好了,甚至还在村里的大伙面前给他提供了一个思路。

    如此一来,他还需要担心什么?

    这下子不合理的行为和言语,都被一句“忘记了”统统认定为合理了,央汉元当即放松了,还没等他多想,身体却忍不住了支撑,倒在床上睡了过去。

    还没一天,整个村子的人都知道了,知道央家大郎掉河里染了病温,烧坏了脑子,都不认得谁了。

    别说是亲爹亲娘,就是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村里的每个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对着央汉元很是同情,都认为好好一个再过两三年就能娶媳妇的大郎,怎么就烧坏了脑子呢。

    这不是成了傻子吗?到时候谁家的闺女敢嫁给一个傻子呢,这一辈子不就毁了吗?

    村里议论纷纷,被村里的老人们议论的央汉元,此刻的他正难受的不行了,足足躺了三天了,一天到晚都是喝野菜混杂黄米汤和小米粥,连大米都没有,说是还在地里种着,更别说榨菜了。

    他甚至都怀疑了这真是古代?

    确定不是饿死鬼世界?他很想吃干巴巴的大米饭,想吃一块红烧肉,烧鸭烧鹅,带血的白切鸡都可以,哪怕给他点油喝他也不介意的。

    他真的不介意喝油啊!

    想着这些之前不怎么珍惜的很油容易发胖的美食,如今的他只能想着想着,都不由自主的咽了口水。

    但他还不知道的是,能喝上一碗的黄米粥和小米粥是多么难得,他还没有注意到自家的两个小弟弟眼巴巴盯着他手上的小米粥时的神色。

    他这时才发现,这里也有一日三餐的规矩,只不过是只有他一个人的一日三餐罢了,他本想下地,但央傅氏不允许,还让二弟小弟盯着他。

    但好在他通过央秦虎和央楚河口中,了解到这个村的大概,知道了差不多是一个怎么样的村子。

    没方法,为了能让他想起来,全家人除了说话还不利索的,每天没事干就往他床边凑的小弟,每个人都一一给他念叨家里的人,家里的杂事,村里的人,村里的杂事,村里的情况。

    同样,他也得知了自己的情况,名字跟他一样也叫央汉元,但让他感到很惊讶的是,三兄弟取名都是涉及历史的朝代。

    比如央秦虎何尝不是借了秦朝的秦,他本人也叫央汉元,跟汉朝中的汉字有什么关系他不清楚,小弟的央楚河更是点明了项羽的楚。

    这要是活在秦末汉初之间,怕是要招来朝廷的关注,但愿不是。

    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朝代,家里的人也没一个知道当今朝代是哪个皇帝,只知道有皇帝这个人物。

    好了,现在他的名字就叫央汉元,父亲叫央卫,母亲因嫁夫随夫姓,再加上原来的傅姓,这年头女性很少有名字,故而叫央傅氏,二弟叫央秦虎,小弟叫央楚河。

    所在的村子叫王家村,大约有五十户人家,村里大多姓王的村民,央家是十几年前从外来迁徒的人口,原来央家有七口,前些年闹荒灾,央家就剩央卫一人。

    第四天上午,央汉元下地走出家门,环顾四周,王家村四面环山,唯一一条路就是正方向的蛇形歪道,他们家就在村最左边靠近森林的地方,也是刚好坐卧山下,最近的邻居也有半百米处。

    听他们说,这里距离最近的集镇都要走上三个时辰,也就是六个小时的路程,来回一趟就得十二个小时。

    这地方得多么荒凉,方圆五百里就这么一个集镇。

    这说明这时候的朝代属于人口稀少,可光凭这一点可分析不出来他是在哪个朝代,央汉元无奈感叹一声。

    方圆五百里就一个集镇也就算了,偏偏路还不好走,不是上山就是要下山,折腾人们的腿,还听说村里最富有的里正买了板车也不好走。

    可见这路不好走。

    村里哪怕有好东西也运不出去,而家里好不容易刚攒下的十几个鸡蛋,要是上集镇卖,运十五个出去,到集镇只卖一半不到,因为剩余一半都在半路摔碎了。

    更别提其它的好东西了,每年光交粮税,光运出去都得让人们掉一半才能运出去,可见这路恶劣至极。

    对此,央汉元也不得不认同,要想富,先修路这政策不是没有道理的,这要是一直不修路,这村子就是有金山银山,运不出去也是白费功夫。

    哎,昨天托阿爹阿母打听消息,听说这是汉朝,就不知道是西汉还是东汉了,两个汉朝的之间差距很大的。

    但愿是西汉初期。

    反正以他微末的历史知识,他翻遍了整个记忆,他都没有过深度去研究过任何朝代的记忆,他又不是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