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末挽天倾
繁体版

第65章 万金家书

    登州府。

    刘能、徐正、宋安等人得了兵部的指令,就与戚建业分道扬镳,带着登州府剩余存活的民壮一路风雨兼程赶回登州。

    因在京西大战中死战得勋,刘能等人一路上都是绿灯,可在官府驿站休整,临行前也得到了京兆尹代表李权的嘉奖。

    “府尊大人,我等幸不辱命,全身而回,只可惜我们登州府近六百壮士全部战死沙场,……”刘能等人一回到登州,就第一时间赶到府衙向知府陶行先报到。

    “唔,你等辛苦了,为我们登州府扬了名,添了彩,全城父老全都翘首以待你们回来。你们的功劳,朝廷已明发塘报至天下各布政使司。我已让崔同知将你们的事迹编撰入登州府志,以表彰你们抗金之功。”

    “叩谢府尊大人。”刘能等人听了,心里一阵激动,脸上悲伤之色顿消,登时眉开眼笑,接着又是一通下跪,“砰砰砰”磕了几个响头。

    修入府志,名垂青史,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

    刘能知道,以往这种好事只有朝廷命官才有资格,没想到赴京一战,也能获此殊荣,这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如何不叫人心生欢喜。

    “仲文怎么样了?塘报上说他已被升授京营步军指挥,在哪个营任职?你等可知晓?”

    陶行先在之前的朝廷塘报上已经知道了戚建业的际遇,看到时和崔直浩二人一阵感慨。陶崔二人都说戚建业之前在登州是潜龙勿用,一朝得势飞龙在天,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都是去京师应援做炮灰的民壮,几十万人中也就出了一个戚建业,这是何等的机遇。塘报上说,戚建业的民壮方阵是直面金军的第一线,死伤更是惨烈。陶行先回想起当初金军追杀自己的情景,通体一阵战栗,东虏实在太可怕了,仲文果然是好样的。

    “启禀大人,仲文兄弟,哦不,戚指挥在赴京师前与我等兄弟几人曾经相会,当时并不知道安排入京营哪个营,说是要等回京师后由京营总兵亲自安排。另外,他也有书信让某专程带回、呈送大人。”

    “哦,仲文有书信给本府,快快呈上来。”陶行先本来对失去戚建业这一臂膀还暗自可惜,听说戚建业有书信给自己,脸上又面露喜色。

    “是,大人。”刘能起身后,将随身携带的书信递给陶行先。

    陶行先拿着信回到自己的位置,坐定后忍不住就拆信一览。众人看着他一目十行地看着书信,一边看信一边频频点头,脸上的笑意愈来愈盛,喜悦的心情怎么掩饰也掩饰不住,完全不像平时严肃庄重的一方知府。

    戚建业在书信中着重表达了四层意思。

    一是向陶行先表示歉意,因为朝廷的安排,他不能和刘能一起回登州府继续为府衙效力了,辜负了陶行先的一番好意。

    二是向陶行先表示感谢,虽然此次赴京师应援作战非常危险,但正是因为有此际遇,自己才能鱼跃龙门升任指挥,陶兴先就是他戚建业的贵人,他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这个恩情。

    三是恳请陶行先关照刘能、徐正、宋安及返回登州的民壮,这些人是经历过生死之战的壮士,忠诚勤勉敢战,是登州的宝贵财富,值得依靠。

    四是希望有机会继续为陶行先效力。自己让刘能带了自己的赏金恳请陶行先务必笑纳。

    陶行先很快就看完了书信,心情大好,随即就将书信折好放入衣袖中,心想戚建业果然不负自己的青眼,是个既有才能又知恩图报的人。自己以后迁转回京任官肯定还有机会借助于他。

    “大人,刘能等壮士一路辛苦,不如让他们先下去洗漱一番,换身干净的行装,府衙已安排晚膳,过一会为他们接风洗尘。”坐在一旁的崔直浩十分眼热,但苦于又不能上前询问信中内容,准备晚膳时再与刘能等人套套戚建业的情况。

    崔直浩心中有些不悦,心想这戚建业也算是他介绍入府衙的,和自己也是亲近的,居然没有给自己专门带信,果然是官大一级压死人。

    “正该如此。崔同知想得周到。刘能,你们先去偏房洗漱休息,本府与你们晚膳再聊。”陶行先一边扭头看着崔直浩道,一边抬手让刘能等人退下。

    “谢大人,小人们先告退。”

    “唔。”

    刘能退下后,稍作洗漱,也没在府衙中休息,就直接穿街过巷找到戚建业长兄戚兴业的家,给戚建业送家书。

    “仲文在外可好,他有信来?”戚建业父母、姨娘、长兄等人得知刘能来访,齐齐出迎,济济一堂。自从戚建业赴京后,家中众人都是提心吊胆,生怕他有个闪失,特别是他的姨娘亲生母亲刘氏整天以泪洗面,哭哭啼啼。哭的多了,让戚父、戚兴业也是心烦意乱。

    前几日,戚兴业好友同知崔直浩上门相告,道朝廷明发塘报天下,戚建业在京西大战中立了首功,被朝廷擢升为京营步军指挥,授正五品,已为天子亲军,特上门道贺、沾沾喜气。

    戚家一家人喜从天降,一时竟不知如何言语,一个劲地向崔直浩道谢。戚建业能入府衙做事,还是戚兴业求着崔直浩帮了忙。如今,戚建业有此际遇,都得益于崔直浩的引见和帮助。

    戚家人是知恩的,挽留崔直浩在家晚膳,让登州府中知名酒楼蓬莱阁直接送菜上门,崔直浩也不客气,与戚父、戚兴业大醉一场,两家关系更近一步。

    戚兴业拿着刘能带回的家书先呈送戚父阅览。戚父说自己老眼昏花,让戚兴业读给他听。

    戚建业信中所言不避刘能,之前在大营的时候已经和他言明,大意还是感谢父兄栽培,送自己入府衙才有了这番际遇,今后在京为朝廷效力,让家人保重身体,有机会赴京团聚。另外自己的赏金已让刘能带回,孝敬家里公中,请父亲、长兄自行处置。

    戚父、戚兴业读完信中内容,心中感慨,才几个月的时间,感觉老二就像换了一个人,不仅才具逐步显现,处事还很妥帖,对家人似乎也较以往更关心了,实在令人欣慰。

    “伯文,你让下人去街坊上买些鞭炮,要买多一些,咱们家好久没有这样的喜事了,这是祖宗保佑,咱们在家门口热闹热闹、添添喜气。”

    “是,父亲。儿子马上差人去买。”戚兴业回道。对于戚建业成才,作为长兄,戚兴业也是真心高兴。

    戚家人又要留刘能用饭,刘能直言府衙那边知府、同知大人已经有了安排,戚家众人不好强留,只道过几日再聚一聚。刘能连声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