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三十六章 东汉:养声望比做官重要(章节已做改动)

    看到群聊中话题有些被带歪,李鸿运不禁一愣:好家伙!不会是当皇帝的,各个都是阴谋论大师!

    “说挖士族的根基这一点倒也算不上,只能说是曹操压制士族的一种手段!士族与寒门的对立先不说,首先唯才是举,是将‘才’放在了‘名’的前面,因为东汉时期的察举制以名取人,有太多的浮华,也就是名不副实的现象。

    因此,唯才是举,是对这一现象的拨乱反正。

    但是曹操的唯才是举令,只要是能人,即便是盗嫂受金也可以举用,又有点矫正过往的意思。”

    李鸿运没有在“唯才是举”和“大汉重德行”上面,对曹操的施政展开阴谋论,说什么挖大汉的根基,这就有些扯淡了!

    毕竟咱东汉时期,甚至西汉的时候,皇帝们就觉察到察举制的弊端,即名不副实的现象,特别是孝廉这一科!

    哦!对了西汉时期,孝和廉是分立的两科,汉宣帝都曾经下过诏令,六百石以上的官吏不得被举为廉吏。

    到了东汉时期,孝廉合并成一个,变成了从道德和名节来考核,于是乎为了做官,而想法设法制造舆论,博取名声的人大有人在!

    汉章帝在位时候也同样下诏,要求举士勿取浮华,也就是不要举用哪些名不副实的人,这说明在东汉全盛时期,察举制的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

    从“二十四孝”中有八个都出自东汉,就知道那个时候的孝廉是怎么回事了。不然也不会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说法!

    到了汉安帝时,下诏要求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勿取浮华,说明这个时候举荐之人有名无实的现象已经成为顽疾了,这才有了顺帝时期的“阳嘉改制”,严格孝廉选拔标准,并且加入了考试的环节,一口气罢免了十多个选人不严格的太守,整顿官场。

    李鸿运又废了一番口舌(码字),给群里讲了一些东汉时期的孝廉小故事,讲了东汉时期三帝对于浮华的态度,以及措施,这样一来,大家也都更加明白了察举制的弊端。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见察举制的名不副实!”

    大魏太子安逸一边说,一边反思自己大魏的察举制,这些被举荐上来的人,是不是也是夸大其词、名不副实的呢?

    “但是只要选拔者仍然以道德作为衡量的指标,就不可能改变士人重名的风气,甚至到了后面越玩越花,玩出了不做官的风潮!”

    “啊?不做官?这是怎么一回事?”

    大魏太子安逸十分疑惑,开口问道。

    “就是说,名士越是拒绝做官,就越是收到追捧,然后声望就越大!”

    李鸿运解释说道。

    “还能这么搞?”大夏齐王林远也是一脸的目瞪口呆。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都可以说是和朝廷的对抗了!你不是说为了做官才弄虚名么!那好啊!现在我不做官!甚至于拒绝朝廷的征辟!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声望,拒绝做官,成了这些人培养声望的手段!

    再到后来,士人们交游往来互抬身价,并搬出有清正廉明名声的权贵士大夫背书,慢慢的发展出了清议,也就是被名士接待点评,来获得声望!”

    李鸿运说到这里的时候,也是感到十分的奇葩,就连诸葛亮都说过:“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样的话,这里不是说诸葛亮怎么怎么着,而是说拒绝做官,专注于养望,在那个时代,确实已经成为风潮。

    “看来在那个时代,对名望的追逐,已经超过了官职,或者说,有了声望就不怕没有官职。”

    大靖王朝钟天舒了一口气后说道。

    “是的!察举制重视道德的用人标准之下,想做官必须要有名声,从最初大家做出惊世骇俗的夸张之举博取名声,后来结交士人营造名声,而有了点评家之后,直接去请他们给个评价就得到了名声。获取名声的手段也是子啊不断的进化!”

    “就连曹操自己,出仕的第一步都是去拜访点评家。”

    李鸿运说起东汉时期这种情况时,心中也是一大阵的无语。

    “啊?曹操自己都是靠这样的手段,进入仕途的?”

    群里的皇帝们皆是一阵惊讶。

    “所以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依旧是名士一大堆,不管有没有才学,也不管这样的才学适不适合乱世的土壤,总之不管谁来,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到了曹操执政的时候,实在是看不上那些有名无实之辈,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于是才推出了唯才是举令!”

    李鸿运这边刚说完,群里就有人回复。

    “哈哈!这个曹操还真是有些对朕的胃口,朕也讨厌手下那些虚名之辈!”

    燕帝周峰想到了唯才是举中,曹操激进的用人策略,赞赏说道。

    “实事求是的讲,唯才是举在那个时代,的确让曹操势力吸收了大批人才,而曹操得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的同时,由于唯才是举令没有出身的限制,因而也得到了一批出身中小地主、寒门的人才!不至于出现朝堂之中全是士族门阀的局面。”

    李鸿运摇了摇头,抛去脑海中“唯才是举”的阴谋论,然后继续说道:

    “但即便是曹操,也做不到完全脱离士族而治理天下。”

    毕竟战乱时期,曹操也需要依靠地方名士,来帮助自己稳固地方,因此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

    想摆脱士族,但又做不到完全摆脱,曹操所能做的,除了招贤之外,便是将这样的评议,纳入了政权的轨道,设立中正官来专门负责地方的人才评级,以备选官录用。”

    “这就是中正官么?这样一来,倒也算是对士族有了一些掌控!”

    大翊皇帝刘信评价道。

    “既然如此,九品中正制度,倒也还好啊?算是对察举制的补充,设立中正这一点,孤都想给父皇提提建议了!”

    大魏太子安逸看到中正官的作用后,眼前一亮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