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四十五章 你赌一下,是霍光还是王莽?

    “那照你这么说,这内外朝制度岂不是无法真正做到巩固皇权!相权虽然削弱了,但是这内朝和丞相也没什么区别嘛!”

    何明一个没忍住,眉头紧皱急切问道。

    “等我说完嘛,这才哪到哪啊!”

    看到何明有些着急了,李鸿运哈哈一笑,接着讲述:

    “若是后面的丞相也好,内朝也好,没有篡位的话,这一制度就不需要改进了,但是在西汉末年,外戚王氏在两代皇帝中的内朝,一直都把持着朝廷大权,最终来了个王莽篡汉。”

    “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里的周公,就是周朝立国之初,手握朝堂大权的大周皇族,但是在皇帝成年之后,毫不犹豫的还政。

    代入到你的世界,就是在你成年之后,程平毫不犹豫将大权全部都交还给你,而后约束自己家族的成员,该请辞的请辞,该放权的放权!”

    本来念着这首诗,何明只觉得这周公就像是程平和霍光一样的人,结果李鸿运后面的解释,直接让何明瞪大的双眼,心道:

    “这是什么极品好臣子?给朕来一打行不?为什么朕遇不到这样的臣子?”

    不仅仅是何明,群聊中其他的成员也是感觉不可思议。

    “朕本以为世人皆恋权,确实没想到还有周公这样的人!”

    大靖王朝的钟天,想了想自己朝中那些贪恋权势的大臣们,若是让他们放弃手中的权势,怕是难如登天。

    “别想了,五千年也就这么一个周公,一旦一个臣子的权势可以威胁到皇权,你就赌一下他到底是霍光,还是王莽!”

    听到群中皇帝们的感慨,李鸿运给他们泼了一盆凉水。

    而这个时候,何明的脑袋异常的清明,明白哦越多,何明的后怕就越是严重,对于削弱相权也更加的执着,迫不及待问道:

    “那之后的皇帝们是怎么做的?”

    “一代一代更新版本呗!王莽篡汉后没多久,天下就乱了,最终大魔导师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

    “等等!大魔导师?这是什么东西?”

    卫国国君李康打断问道。

    “大魔导师是现在的人们,对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一个戏称。”

    李鸿运又费了一番口舌,给群聊里的皇帝们讲了讲,穿越者大战位面之子,刘秀召唤陨石的故事,让李康他们听的是一愣一愣!

    “不是……这也太离谱了吧?”

    李康的嘴角忍不住抽搐说道。

    “不然怎么会有大魔导师的称号呢?说实在我们也感觉不可思议,但正史上就这么写的!”

    李鸿运也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那这刘秀又做了哪些改革呢?”

    最终还是大翊皇帝刘信将话题拉了回来。

    “鉴于西汉灭亡的教训,光武帝刘秀对外戚干政严加防范,并且对内外朝制度进行了改革,新设立了尚书台,共有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下面还有六部尚书六人。(呜呜,好想要插图的功能啊!!!可惜没墨水也没积分。)

    进一步削弱外朝权利的同时,将内朝的组织也更加的系统化,从而防范外戚、宦官等人的专权,在刘秀之后的汉明帝、汉章帝两代,都是严格执行着这样的政策,并没有出现任何内外朝权利膨胀的问题。”

    “等于说是将内朝的权利也做了一下划分,让内朝的制衡更加有效。”

    卫国国君李康脸色一沉说道,他总觉得这样的做并没有解决掉内朝权力膨胀的问题。

    而事实也正如李康所想,只见李鸿运继续说道:

    “这样做之后,是让内朝的制度更加健全,但是同样没有解决内朝权利过大的问题,若是皇权正常交替还好,但是东汉在汉章帝之后,皇帝们不是年幼就是短命,这样一来,外戚作为皇帝内朝的常客,又一次的走上了权力的舞台,以至于东汉后期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都是宦官和外戚轮流专权。”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鸿运同样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禁让李鸿运想到自己在游戏中,抽卡时拿盟主献祭一般,好奇刘秀召唤陨石时,是不是也拿后代的寿命做交换了。

    摇了摇头将乱七八糟的思绪抛走,李鸿运不再乱想。

    “一百年……不是年幼就是短命?”

    何明被这样的描述给吓到了,自己就是年幼即位,太清楚年幼对于皇权来说是多么的不利。

    而若是自己再短命,自己的孩子再幼年即位,再短命,再幼年继位……

    何明实在是不敢想象,这样下来,自己的大晋能够存在多久,一百年在何明看来都有些长了。

    “这……真是历史长了什么事儿都有啊!”

    其他皇帝们也是一脸的不可思议,最终大靖王朝钟天喃喃说道。

    “那这到底是内外朝的原因,还是皇帝短命的原因呢?”

    大眼皇帝周峰一番思索后,开口问道。

    “二者皆有吧!总之就是内外朝制度不是不好用,但是对于皇帝,还是有要求的!”

    “后来魏晋南北朝,总结两汉的经验教训,又对内外朝制度做了大规模的变革,尚书台变成了更加独立的尚书省,而且总览全国的政务,当然其他分权制约的机构,也相继出现,比如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出于对尚书省的制约而设立的。”

    “一直到隋朝隋文帝将这些制度整合梳理,形成了之前所说的‘五省六曹制’,五省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秘书省和内侍省,

    其中的秘书省和内侍省很少负责王朝政务,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也就是前三者,而中枢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

    而六曹是在尚书省下边设立吏、度支、礼、兵、都官、工六曹。”

    “三省同时向皇帝负责?那么其中的权力是如何划分呢?”

    大翊皇帝刘信开口问道,在内外朝制度时,是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立,现在多了一个机构,不知道是怎么划分职权。

    “其中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尚书省下面设立六曹,明确各自的分工。这一套制度在隋朝之后一直沿用。”

    “审议……对啊!多出而来一个审议,让相权三分,让其不能一家独大,妙啊!朕怎么就没想到呢!”

    大翊皇帝刘信在看到三省的分工之后,赞不绝口。

    “审议……多了一个程序,相权的削弱,就是皇权的增强,这样一来就不怕相权坐大了。”

    何明想着相权的三权分立,也是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