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名混
繁体版

第54章辽东太守不是我

    听着刘彻的意动,公孙敖心底的忐忑终于松下心来,面前的两人都是天下一等一的人物,引导他们的思绪太难了。

    总不能直说这次匈奴必然改弦更张,伊稚斜会是新单于吧。

    自己又不是半仙,再说汉军能临时起意进攻单于庭,过段时间要是草原上传来於单赢了,那也无可厚非。

    刘彻显然不想在猜测的事上多费工夫,转口说道:“行了,此事朝廷会小心部署,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公孙敖知道正事来了,正襟危坐的正声道:“臣想任职东北,率兵伐胡。”

    “东北?”

    刘彻不禁狐疑了起来,朝廷刚刚收回河朔,短时间的目光和精力必然是在此。

    如何站稳河朔和抵御匈奴人反扑,以保持关中的绝对安全,这是第一要务。

    现在公孙敖想要远行东北,一时间刘彻也猜不透其中的诀窍,不过聪明如他,也开始思虑起东北各郡的近事来。

    刘彻道:“你继续说说吧,让朕和卫青也听听你的高见。”

    听语气公孙敖不禁有些心虚了起来,他必然要班门弄斧一番了。

    武帝和卫青都是以关中为本位的思考方式,在他们眼中东线的辽东各部,是边角非核心,属于决策中可以被牺牲的部分,但在公孙敖眼中自己这还兜转在国内呢。

    而且除了时常入寇的匈奴骑兵外,东北各族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势力,至多是些大大小小的部落联盟,汉军占有优势。

    这也是公孙敖敢开口的原因,干好了,东北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年年入寇,太守被杀,差也不会比现在更糟。

    但这衍生出的问题便是想要让朝廷将资源分配到辽东,必然是难上加难。

    心中略微一顿,公孙敖继续说道:“此次朝廷夺取河朔,这是匈奴国内为数不多的产粮地,这等于卸匈奴一臂。

    匈奴其余四肢分别为跟陇西接壤河西、以及更西边的西域,以及辽东郡以北,大鲜卑山以东的林海雪原。

    此三地所产之粮若失,匈奴不过是游牧散居之邦,朝廷杀其一人,则其少一人,刀枪剑戟无一可补,必亡矣。

    先前汉匈对战中,朝廷已经分别打击了其单于庭部和左部,匈奴的这两大部皆有损伤。

    但我军唯独对其右部所掠甚少,从单于庭所获地图中可见,和对娄烦白羊二王的交谈中可知,匈奴右部幅员辽阔,草场众多,这其中必能孕育出强大的骑兵。

    未能彻底击败匈奴右部前,朝廷想取河西,乃至探臂西域,只能是镜花水月。

    东北则不同,此地当年乃东胡旧地,燕将秦开北拓之地,与我汉土紧密相连,相较于其余两地,东北应属熟地,开守皆易。

    匈奴自冒顿始灭东胡部落联盟,历届单于对大鲜卑山以东的扶余、肃慎诸部多也是鞭长未及,任由其臣服发展。

    而大鲜卑山以西鲜卑、乌桓诸部乃慑匈奴之威而俯首,非真心降服。

    若朝廷能于其中抽丝剥茧,拉拢分化则胡蛮俯首,断其兵源,进而撬动诸族反匈,则其左诸部必将动荡。”

    刘彻若有所思,道:“此策倒是有些像下围子,先抢住一角,进而以点带面,撬动全局。”

    卫青也是说道:“若是真能成,匈奴左部今后必然不敢全力南下,袭我代郡、渔阳等地。

    匈奴人要分兵看顾东边,时刻警惕我汉军骑兵自辽河西插其后,夹击与他。”

    刘彻跟问道:“你想怎么做?”

    公孙敖目光灼灼道:“高筑墙,广积粮,缓进兵。”

    当公孙敖嘴里说出这话的时,不难发现刘彻的脸黑了,比起结硬寨打呆仗的零敲碎打,此时的武帝家底殷实更倾向于大兵团对大兵团,立竿见影的聚歼匈奴人的有生力量。

    卫青作为嘴替,出声质疑道:“这前六个字必然要用到大量的人,东北各郡民户本就不如中原和关中,又历经战火不断。

    尤其是今年开春的河朔之战,我东线遭受匈奴主力轮番打击,李广、韩安国两位将军殊死搏杀,战线虽未溃,但亦是勉强,各郡民户再度损耗,可谓凋敝。

    朝廷此时正欲兴建朔方,恐怕无力支援东北打开局面。

    再说辽东自燕国时,北部就地广人稀,发展农业,能成吗?”

    瞧着刘彻不住的颔首,没想到啊!你卫青浓眉大眼的也护食。

    今天这饭我公孙敖抢定了,迅速组织语言道:“燕国当年修筑的北长城以南,农耕由来已久,燕人和东北各族都种得,我大汉亦能种得。

    至于屯耕无法成形,只不过是碍于没有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若是能有安心发展的时机,臣觉得东北之土不逊关中。

    至于人口,可用灾民。

    朝廷开疆拓土不就是为了安置百姓,与其等大灾之年,让灾民在豪强之家充作隐户,不如收拢起来,源源不断的送来开垦辽东,为朝廷开辟新税源,罪犯囚徒亦无不可。

    只要能在辽东打个样,今后新服之地朝廷亦可照猫画虎。

    今日朝廷在辽东新起一城,就能控一地,明日筑五城,后日十城,连起来必大势。

    匈奴人若是贪一夕安寝,待其起视四境,皆是硬城坚堡,骑兵无可用之地,东北之土只能拱手让于朝廷。”

    公孙敖能不知道自个家,这个年代国土庞大天灾也多,今旱明涝的就没安闲过,武帝接手的帝国人口已经到了国土供养的极限,能卷四夷,干嘛还要内卷。

    在公孙敖眼里与其在家乡饿死,不如搏一把,用城分割匈奴人的活动范围,一点点的吭,虽然见效慢,但胜在效果好啊。

    按公孙敖所述,让刘彻意识到小火慢煨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他很快意识到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刘彻蹙眉道:“若是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发灾尚有可为,再远,怕是在迁徙途中百姓就该饿殍遍野了。”

    此策让刘彻心动的地方还有,便是能光明正大的削藩王们的实力,只要是灾年,朝廷就可以用就食为理由,从各藩国抽调户口闯辽东,朝廷占了大义。

    在公孙敖眼里,只要沿途的官府能接济灾民到东北,灾年便有活下去的希望,能救一人是一人嘛,路上迁徙,哪里有海运来的快,只要船大,一切皆有可为。

    这,越听越像个人贩子…

    刘彻显然有着自己的打算,道:“朕可以派你去经营东北,但朝廷对付匈奴的国策绝不能变动。”

    公孙敖心一沉,他没想过能去改变朝廷的大势,但若是不在卫青下一场大战前在朝廷里争些资源,过了年,匈奴人的报复来了,怕是就更难争取到了。

    公孙敖壮着胆子说道:“陛下,去年秋,东夷秽君南闾等率二十八万人归附朝廷,陛下亲设苍海郡,此乃天命归汉,陛下东北也是汉土啊。”

    刘彻不免记起自己与众臣设置苍海郡的初衷。

    辽东太守数次上报,卫氏朝鲜在东北大量招引汉人流民,刘彻有感于卫氏朝鲜的威胁增加,也为了减轻卫氏朝鲜对辽东以北的影响,并且防止匈奴与其勾连,朝廷这才下令接受南闾内附,立郡隔之。

    朝廷与卫氏朝鲜的瓜葛之初,还得追溯到惠帝时期,那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经朝廷批准,主动与朝鲜王卫满相约。

    卫满成为为朝廷的藩属外臣,为朝廷保卫塞外,不使朝廷边境受到侵犯。

    塞外各族首领朝见天子,以及各国与大汉通商,卫氏也不许从中阻扰。

    作为回报,朝廷答应给予卫满以兵力和物资上的支援。

    有了西汉藩属外臣的身份和汉廷的军事、经济的支持,卫满便开始不断地侵凌和征服临近小邦,真番、临屯都主动前来归顺,卫氏政权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数千里。

    当时选中卫满,朝廷可能觉得卫满出身燕国,要比其余蛮夷好打交道,现在看来,卫氏也是只养不熟的狼崽子。

    刘彻眼露冷意,哼道:“箕准当年养虎为患,最终被虎所食,但他卫右渠还当不了能弑大汉的虎。”

    虽不是虎,但他恶心人呐。

    深有同感的公孙敖紧跟着道:“陛下所言极是,当年卫满扯着朝廷的大旗诓骗箕准,厚颜占其国。

    此时其孙右渠已露不臣,朝廷何不顺手清场,专心对付匈奴呢。

    臣无卫青的歼敌之能,做这些犬马之劳必能胜任。”

    刘彻问道:“罢了,朕本意要拖些时日,既然你已有想法,不妨一试。

    朝廷准备在东北设立幽州刺史部,治在蓟城,下辖辽东、辽西、渔阳、上谷、右北平等郡,苍海郡也当在其内,你可有意?”

    幽州刺史!

    公孙敖眼睛睁的老大,这可是封疆大吏,武帝要是能派给他,简直是慧眼识英才啊!

    刘彻话锋一转又道:“不过按你的资历,是压不住的。”

    公孙敖一听,心凉了半截,好在知道自家的斤两,想进步,不能急。

    刘彻道:“朕以韩安国为幽州刺史,而你,既然要处理卫氏之患,去辽东郡倒是不错。”

    公孙敖心中再喜,辽东太守公孙敖,听起来也不错啊。

    最后刘彻拍板道:“算了,你去辽东郡做一个郡尉吧,至于太守,让汲黯去吧。”

    什么!辽东太守不是我!

    汲黯!

    陛下那可是您的老师,我公孙敖有几个胆子也争不过,但刘彻你把自己的老师派去戍边,这样真的好吗?

    你是清净了,但一想我的上司是汲黯,直臣!老学究!

    公孙敖心凉了半截。

    好在一个辽东都尉,比二千石,算是单干不错的起点,只不过风浪有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