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无殇
繁体版

结果正义与程序正义

    “统领,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

    “我知道,通知所有分堂的人,立刻撤离。”

    “诺!”

    夜色中,一场无声的撤离悄然上演。

    在深邃的宫殿内,一道低沉的声音响起,打破了静谧的气氛。“陛下,那群人又有动作了。”影子恭敬地禀报。

    “哦,在何处?”幽帝语气平静道。

    “回陛下,七月初三,中州青云涧。”影子不敢有丝毫迟疑,立即回道。

    “中州如何了?”幽帝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声音虽轻,却如同雷霆在耳边炸响,让人不寒而栗。

    影子从怀中取出一份卷轴,小心翼翼地展开,“回陛下,臣已查明,这是臣所查到的,请陛下过目。”卷轴上详细记录了中州的局势。

    幽帝接过卷轴,目光如炬,快速浏览着每一个字,眉心渐渐拧成了一个川字。“朕知道了,你下去吧,去将一切准备妥当,等候朕的指令。”

    “诺!臣告退。”影子躬身退下。

    待影子离去,幽帝独自一人,目光落在那份卷轴上,口中喃喃自语:“七弟的人吗?”

    在中州的都指挥史赵简,税款征收的困境犹如一块巨石,压在了他的心头。

    都指挥史赵简的质询,如同刺骨的寒风,揭示了这一严峻的现实。

    在庄严的大堂里,他的每一个字眼都如同刀割,直指官员们的失职与无能。

    “三分之二的税款,至今未入库,”他的话语如同雷霆炸响,震耳欲聋,“这是对幽帝和朝廷的亵渎,是对职责的轻视!”他的眼神犀利,如同鹰鹫捕捉猎物,不放过任何一丝逃避。

    官员们的回答显得无力且沉重,他们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堂里回荡,充满了自责:“大人,我们承认,确有疏漏,三成税款尚未征收到位。”这些字句如同沉重的石碑,烙印在每个人的心头。

    都指挥史赵简的愤怒如同火山喷发,无法平息:“数月光阴,你们竟连基本的职责都无法履行。朝廷的法度在你们眼中,难道比鸿毛还轻?”

    他的声音冷硬,不容反驳,“面对朝廷,本都该如何解释这种荒谬?这样的失误,本都不会,也不能容忍。”

    赵简目光炯炯,语气坚决:“本都在给你们十日,务必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到期仍不能收齐所有税款,本都会亲自如实上书朝廷。”

    这番话,如同冬日的霜冻,将大堂的温度骤然降低,凝固了空气,也凝固了每一个人的心。

    眼看情况严峻,其中一位胆大的官员终于挺身而出,提出了实际情况。

    “大人,下官等并非不尽力。

    实在是卢安地区遭遇了严重的干旱问题,今年收成大幅减少。

    同时中州府的税收事宜也受都检史张大人管辖,张大人不让,下官等也是束手无策。”

    都指挥史赵简听后冷哼一声,显然对这样的解释并不满意。他说道:“我不关心卢安的收成如何,李淳在时,你们从未反驳李淳上报的数字。

    现在李淳死了,你们却又认同这数字了,本都依律征税,若有异议大可按律上书朝廷,至于张怀远,我会亲自去找他。

    记住,本都只给你们十天时间,十天之后,若还收不齐税款,就别怪本都翻脸无情。”

    在繁华的中州府,一场关乎法制精神的辩论如烈火般炽热。

    都指挥史赵简,秉持法规如山,铁面无私,他质问都检使张怀远:“张子牛,汝之行为,岂非有悖常理?

    税赋不公,依法当由地方官递进,层层上报至都御史,再由其奏禀朝廷。

    朝廷随后遣使核查,依据确证方能调整税额,此乃古之典章,法制公正之基石也。”

    然而,张怀远不以为然,他沉声道:“假使李淳仍在,即便循规蹈矩,每一环节皆需官员审阅,少则数日,多则月余,至都御史处已是时日不短。

    再上达天听,朝廷派遣使者核实,朝廷决断,如此反复,未及半年,恐民生疾苦,饿殍遍地,那时朝野动荡,咎由自取,岂非我等之过乎?”

    赵简坚毅的目光直视张怀远,法规的重量压在他的言语间,而张怀远的目光中则闪烁着对实效的忧虑。

    这场关于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辩论,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法治与人情在现实中的纠葛,中州府的空气因此而显得格外紧张。

    铁面无私的赵简,他以律法为剑,斩断一切越界之举,他的声音坚定而决绝:“我依律行事,余非我职责所在。”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揭示了他对律法的敬畏和对职责的坚守。

    然而,张怀远,这位以民为本的政坛老将,却对此持有异议。

    他反驳道:“依律,本都辖区之内之政务,尚不在你管辖,你赵大人偏要收,本都偏不让。”

    张怀远的语气中燃烧着愤怒,他对赵简的行动并非单纯的反对,更深层次的是对民生的关注。

    赵简听闻此言,怒火中烧,他斥责张怀远:“张子牛,你简直目无王法,我定要参你一本。”他的决心如同磐石,誓要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公义。

    但张怀远并未退缩,他反驳道:“如律法无视民生疾苦,那这律法存世,又有何用?”这个问题直指法律的本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思。

    张怀远接着说:“你参我,我同样可以参你,各自上书便是。”张怀远的言辞犀利,他愿意与赵简在以求真理。

    这场辩论,不仅是权力的碰撞,更是对法律与民生的深度探讨,两位大臣的立场鲜明,各有各的道理,使得这场冲突充满了戏剧性和哲理。

    在庄重的大殿之中,幽帝的一席话宛如春风拂面,轻轻驱散了弥漫的紧张气氛,打破了长久的静默。

    “众位爱卿,对于张怀远与赵简所呈的奏议,你们有何高见?无需顾虑,直言无忌,朕绝不会因为直言而加罪于人。”

    此言一出,犹如投石入湖,引发了殿内一场激烈的辩论。

    张怀远,身为文臣,其深思熟虑的策略获得了众多武将的赞同。

    而赵简,这位武将,其观点却引起了文官们的强烈共鸣。

    武将们首先表达立场,他们的声音犹如铁骑踏冰,坚定且有力。

    他们力挺张怀远的观念,认为他的提议更符合战场的实际需求。

    他们强调,过于拘泥于规章制度可能会使我们在握有优势时,因繁文缛节错失战机,甚至可能导致战局逆转,走向败局。

    他们主张,军事行动需灵活多变,以适应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

    然而,文臣们则持反对意见,他们支持赵简的立场。

    他们认为唯有依法治国,才能有序,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遏制腐败行为的滋生。

    他们忧虑,过度授权可能导致官僚间的推诿与矛盾,甚至撼动国家的根基。

    他们坚信,法治是维护国家稳定与秩序的基石。

    两派大臣各执一词,辩论激烈,但均保持着应有的谦逊与礼节。

    面对这样的僵局,幽帝决定让双方将各自的观点整理成书面报告呈上,以便更深入地审议。

    支持赵简一方的观点:“世有公理,法以载之;人有诉求,法以平之。然法何以公,其要在程序。

    程序者,公正之桥梁,正义之路标也。

    无程序,则法如断线之风筝,飘摇不定;有程序,则法如定海之神针,稳若磐石。

    程序正义,非独结果之公正,更重过程之公平。

    犹赛马之竞技,不独视马之优劣,亦在观赛道之曲直。

    若赛道不公,纵千里良驹,亦难显其能。

    是以,法律之制定,必循公开透明之途;案件之审理,必行公正无私之道。

    凡人皆有权知其然,亦有权知其所以然,此乃程序正义之核心也。

    程序正义,又如棋局之布局,每一步皆有章法,不可随意而行。法官若弈者,每落一子,皆要考虑全局,顾及各方权益。

    裁决之出,既要合法,又要合理,更要合情,此乃程序正义之精神也。

    然程序正义非一蹴而就,需众人共守,方能持久。

    官员如护法之剑,以律法守护程序之尊严;民众如法之眼,以监督之力确保程序之执行。

    二者相辅相成,法之公正,方可显现。

    故曰:程序正义,法之灵魂,公正之基石。世人皆应敬畏程序,尊重法律,如此,社会和谐,天下太平。大道至简,法至公,程序正义,实为法制之本,社会之福。”

    支持张怀远一方的观点:“盖正义有二,其一为程序正义,其一为结果正义。

    何为结果正义?乃行事之结果,于理应如是,则为正义也。今以此义述之。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人行于世,亦复如是。

    故行一事,须明其因,知其果,方可立身安命。

    行事之初,宜思其后果,不可轻率而为。

    夫轻率之行,虽一时快意,然后果难料,或致祸患。

    夫结果正义者,非仅指行事之结果,亦指人之品行。

    人者,当以诚为本,行善去恶,此乃正道。

    若行不义之事,纵获一时之利,终难逃其咎。

    又君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勿贪意外之物,亦可谓之结果正义。

    论人之功过,亦应以结果论之。此即所谓功是功,过是过。

    盖人之行为,有后果者在。故为人之道,应告知他人以自省。

    知过能改,谓之善莫大焉。此皆结果正义之道也。

    是以天下之事,无独有偶。果效在行,而不在名声;实诚在心,而不在财富。

    如彼高山流水,虽无华彩之饰,然其质朴自然。此乃结果正义之真谛也。

    故曰:世间万事皆有因果,行事须明其因果;人者当以诚为本,勿贪意外之物;论人之功过,应以结果论之;天下之事,无独有偶,果效在行,不在名声;实诚在心,不在财富。

    此乃结果正义之道也。敬天地之间,行此大道者,方能安身立命,久矣!”

    面对朝堂上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幽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意识到,这样的僵局无法迅速打破。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裁决方式:“你们以实力论胜负,谁赢了,我就采纳谁的建议。”

    此话一出,朝廷上下一片哗然,一位谨慎的太监担忧地指出这可能损害帝室尊严。

    然而,幽帝坚定地回应:“无惧非议,朕自有主张。”

    为了确保安全,幽帝设定了规则:不准使用利器,不能伤害对方生命。

    于是,一场独特的对决在大殿内展开,文臣以笔为武器,施展他们的才智;武将则以拳代刀,展现他们的勇猛。

    这场较量超出了幽帝的预料,他看到平日儒雅的士子们展现出惊人的机敏和胆识,而勇猛的武将则用深邃的策略让人刮目相看。

    幽帝不禁感叹:“谁能料到,书卷之中蕴藏着如此强大的力量,而武力之下,又隐藏着这般深沉的智慧。”

    正当幽帝沉醉于这一幕时,他不经意间想到的“七弟”触动了内心的痛处,他低语:“七弟,你在何处?”

    这时,身旁的侍从焦急地提醒他:“陛下,武将已胜出。”

    幽帝从回忆中抽离,随即作出了决定:“此事,就交由樱宁长公主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