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幕僚
繁体版

第51章 建议

    “其一,还请陛下对远在寿州出谋划策的赵普封官进爵,其二,滁州一战,匡胤虽胜,但伤亡惨重,在下建议扩充御林军。”

    “哦?先生为何要如此,你且详细说说看。”

    “禀陛下,这幽州人士赵普,在下看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陛下理当重任,且匡胤将其强行带至寿州,但其仍是一介草民,滁州之战,在下略知一二,若不是他,恐怕我大军就要全军覆没在此,如此说来,对其封官加爵是理所应当,再有,对其封官加爵也能安抚其效忠陛下,为国尽忠,我想,匡胤若是知道陛下有此意,对陛下的尊敬和忠心会更加三分。”

    “那先生你且说说看,朕该如何封赏?”

    “在下觉得,既然匡胤目前为定国军节度使,不妨将其任为定国军节度使推官,陛下觉得呢?”

    郭荣摸了摸下巴,沉思不决。

    我发现郭荣的疑虑,便轻声问道;

    “若是在下没有猜错的话,陛下此时顾虑的是,如此破例提拔,与先前吏法不合,且赵普之才能,陛下未曾目睹,所以不知其深浅。”

    郭荣笑了笑,没说话,突然,他认真的问我道;

    “那先生觉得,以赵普之才,与先生相较,如何?”

    “陛下,在下认为,满分十分为限,赵普八分有余,在下只有六分。”

    “先生未必太过谦逊,倒是将他捧得很高,自己放的很低,朕看来,若是十分为限,先生才能九分有余,至于那个赵普嘛,最多六分。”

    “那是陛下没有了解赵普,我虽只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但从那次交流来看,在下仍旧固执的觉得赵普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希望陛下不要错过此等大才。”

    “好,既然如此,朕就应你,赵普封官进爵之事,朕准了。你且详说扩充之事。”

    “谢陛下,此次滁州之战,虽然胜,但是只能称为惨胜,若不是殿前御林军浴血奋战,恐怕匡胤他们早已暴尸荒野,此战过后,我了解到御林军损失惨重,编制残缺不全,再加上数次战役过后,陛下也应该了解到御林军的重要性和恐怖之处,如此,定要短时间完善其编制,并扩充其规模,以求日后我军战无不胜,以少击多。”

    “嗯...那先生认为,此次若是扩充御林军班组,该如何规划?”

    “在下建议,御林军原先班组保持不变,只是人数要扩充,依旧是金枪、铁骑、控鹤三组,每班人数在下觉得1000人最佳。”

    “嗯...朕觉得,殿前诸班可照旧补全即可,无需扩充,毕竟,朕还有禁军和各镇军队。”

    “那在下不妨问一问陛下,目前淮南战役还未平息,北汉的残兵未死,还在不断地侵扰我边境,将来陛下不南征北战了么,将来御驾亲征,护驾攻战的精锐部队陛下觉得哪支军队能够胜任?”

    郭荣听完,开心的笑了起来,对我说道;

    “穆青所言有理,那朕就听先生的,第一,推赵普为定国军节度使推官,辅助匡胤之军务,殿前诸班每班扩充至1000人,其兵源之事由匡胤统一筹划,全朝将士要大力支持,不得推诿敷衍!”

    不久,匡胤便将赵普从寿州调至京都,辅助自己,因为有了郭荣的诏令,匡胤和赵普对扩充御林军之事也敢放开手脚操办起来,因为没有人敢暗中使坏,所以进展的也是相当顺利,从编制齐全到人数扩充完成,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新补充的军士大多选自各军精锐,战斗力相较于之前大大提升,郭荣对此也是十分满意。

    匡胤在这段时间一直忙着操持御林军的事宜,整日在外面奔波,慢慢的也就从琦云离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我见此便放下心来。

    不日午后,我准备去看看匡胤,经过开封府衙的前,看见一群人围在府衙,像是有什么大事发生一般。

    我吩咐身边的仆从走进去打探是什么情况,不久,他艰难的从人群里挤出来,小跑过来,躬身行完礼说道;

    “禀大人,衙役今早来了个壮汉投案自首,要说这壮汉也是好样的,隐忍多年,只为长大习得一身武艺替父母报仇,好像是他找了杀害自己父母的仇人好多年了,前段时间发现仇人在开封,就过来找到了他们,诛杀了他们一家,然后提着仇人的人头去自己的父母坟前祭拜,待一切处理完毕,这才回到府衙自首,只求一死。”

    我听闻,沉思片刻,缓缓说道;

    “如此说来,也算是一位义士了,依据律法,此次恐怕是死罪了,哎,可惜可惜。”

    我无力的摇了摇头,抬头望向那人群的时候,发现那义士也在与我对视,只是对视了一眼,我便从那眼神里看到了他那个年纪里不该有的沉静和豁达,也不知是怎么了,我忽然对着仆从说道;

    “快去问问看,这位义士什么时候处刑?”

    “大人,就今日,应该快了,就是因为快要行刑,所以才围了这么多人。”

    听完这些话,我便慌张的往人群里走去,用力的挤进人堆里,嘈杂的人群中夹杂着各种难闻的味道,我强忍住恶心,走到前去,看到今日判官正是前不久见过的王斌。

    我走上前去,被官兵拦住,那王斌看见是我,立马呵斥士兵道;

    “放肆,赶紧让大人过来!”

    然后慌忙起身,走到我跟前笑着说道;

    “大人所为何事啊,怎么会走到这里来了。不知大人来此有何贵干。”

    我立马拱手作礼说道;

    “王将军,在下只是路过此地,府衙外沸沸扬扬,不知何事啊?”

    “嗨,大人,就是一件杀人伏法的小事,怎么,大人对此事有兴趣?”

    “嗯..算不上,只是我刚路过的时候看了这义士一眼,觉得这义士看上去算是个忠肝义胆之人,所以想前来问问他犯了何罪,又该如何定罪。”

    “哎,先生果然是慧眼啊,就这么远远的看一眼就把人识破了,可惜了,此人如先生所说,算是忠义之人,只不过犯了杀人的重罪,死罪难逃。”

    “哦?那王将军不妨跟在下说说此人,说实话,我对此人还挺有兴趣。”

    “嗯...此人叫张琼,开运三年的时候,张琼的全族被一伙贼人杀害,就只有他一人逃了出来,为了报此仇,他这些年来偷师学艺,起初学了些本事就心急去复仇,结果根本不是对手,自己受了一身伤不说,还被划伤了脸颊,此后,他为了能日后一击必中仇人,便潜心学武,待到学成就一直寻找仇人,前不久打听到仇人在开封定居,便追到了这里,杀了这贼人一家,还将这贼人的头颅砍了下来祭拜父母,本来官府还没查到他的,依照他的实力,远走高飞做个隐姓埋名之人未尝不可,可是他算是条汉子,自己伏法,我虽怜悯欣赏他,但是依照西周律法,罪不可赦,哎...可惜...”

    “那这位义士如何处死啊?“

    “依据律法,当凌迟处死。”

    “王将军,你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我指的是别的让他活下去的方法,毕竟在我看来,如此大忠大孝之人,去死太可惜了...我想王将军也不忍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