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四合院,一路繁花相伴
繁体版

第3章 家人与医院

    等李秘书一走,王大夫就立刻热情的招呼唐华胜去她那边坐下,然后就开始了查户口。

    嗯,说查户口不对,应该说是嘘寒问暖唠家常。

    不过这时代的人唠家常,通常比较直接。

    比如直接问你是哪儿人,多大了,婚配否,学历是啥,家里几口人,工作单位在哪儿等等,跟查户口也没啥区别了。

    对此,唐华胜只能脸上笑眯眯,有选择的有问必答。

    一些不敏感的基本信息,他是可以说的。

    毕竟他穿越后,也继承了这个唐华胜的大部分记忆,不是两眼一抹黑。

    唐华胜的老家是东北农村,祖籍山东,父亲是公社的民兵连长,母亲是家庭主妇。

    他在家是排行老六,在他的上面,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他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也就是说,他父母有七个孩子!

    四女三男!

    大姐随丈夫住在上海,军属。

    二姐跟丈夫住在金陵,军属。

    三姐跟丈夫住在广州,军属。

    大哥部队转业后,在琴岛市的一家机械厂当工人。

    二哥部队转业后,在红山口市的一家钢铁厂当工人。

    如果再加上在京城的唐华胜,可以说是天各一方,一城一人。

    老家唯一还伴随父母左右的,就只有一个还在上初中的妹妹了。

    一听这话,王大夫一阵唏嘘:“哎呦喂,你这一家子,别看人是挺多,可天南地北各奔东西,这想聚一聚都难啊。”

    唐华胜也跟着叹口气:“谁说不是呢,都是这个时代……嗯,这就是人生啊!”

    唐华胜本想说,都是这个时代造成的。

    毕竟他此世的那些哥哥姐姐,之所以天各一方,主要是因为他们要么当过兵、要么嫁给当兵的,所以都要服从组织分配,组织让你去哪儿,你就得去哪儿。

    只是话到嘴边,觉得这话不太好,临时改成这就是人生,感慨一下得了。

    当然,换个角度讲,也说明这些人有出息。

    毕竟在这时代,人口迁移是很难的。

    他们唐家是出身农村,那么多子女都能在这时期迁移去大城市,当了城里人,这还不出息啊?

    而这些人之所以有出息,往小里说,是有个好爹,往大里说,是吃到了时代红利。

    要是没有时代红利。

    就凭唐华胜老爸那种雇农出身,大字不识几个的家伙,换去旧社会,压根没机会让子女都当兵的当兵,读书的读书,更别说当城里人了。

    当然,有一说一,唐华胜的父亲本身,也确实不简单。

    雇农多了去,可能当上民兵连长,还把子女都送出去当城里人的,这能是一般雇农?

    因此,唐华胜的父亲,能借着时代浪潮乘风而起,本身就够优秀,也够传奇。

    按照唐华胜老妈常说的话,那都是他男人当年拿命拼出来的。

    唐华胜的父亲名叫唐宝山,本是山东人。

    小时候为了吃饭,跟人闯关东去了东北,给当地一个地主当长工,并在当地娶了一个同样是早年闯关东过去的大脚婆娘,落地生根。

    抗战胜利后,唐宝山不知为何,突然想换个活法,毅然跑去加入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后来的四野。

    唐宝山参军后,他跟着部队转战南北,几乎参加了每场大战,据说每次战役都奋勇拼杀,却神奇的从来没在战场受过一次伤。

    哪怕是当年的塔山阻击战,他在战场上也没蹭破一点皮。

    建国后,他转业回了老家,因为资历硬,就当了本村的民兵连长。

    就这,还是因为唐宝山吃了没文化的亏,要不然的话,他不可能只当个民兵连长。

    别小看民兵连长的身份,这在当地,至少现在来讲,那是相当牛逼的。

    要不然,唐华胜的那个便宜老爸,也养不起七个孩子,还都让孩子大部分都有出息。

    听了唐华胜的讲述后,可能觉得他的出身又红又专,王大夫啧啧几声后,就不再多问他的家庭状况了。

    这让唐华胜一度怀疑,对方刚刚是不是故意问那些的,难道是在搞摸底排查?

    不是把自己当特务查吧?

    就因为自己长得帅?长得高?

    “对了,小唐,你长这么俊俏,随谁啊?”王大夫突然问。

    “啊?”唐华胜愣了愣,“这个,好像,额……不知道啊。”

    “肯定随你妈!”王大夫笑道,“儿子都随妈,你长得这么秀气,你妈肯定也是个大高个,还是个特秀气的大美女吧?”

    唐华胜眨眨眼,搜了一下记忆。

    很快,一个高壮敦实又朴实的农村妇女形象,瞬间出现。

    搜到这里,唐华胜摇摇头:

    “我妈是大高个不假,但手长脚大,五大三粗,干活儿是一把好手,打架也没输过,但秀气美女吗……

    这么说吧,反正当年在沦陷区,小鬼子跟伪军进村扫荡的时候,我妈一直很安全。”

    一听这话,王大夫愣了愣,然后呵呵呵的捂嘴笑了起来:“哎呦呦,你可真幽默。”

    唐华胜跟着干笑。

    他刚才那番话可没有幽默的意思,只是实话实说。

    只能说,这个王大夫的笑点太低。

    紧接着,王大夫又笑问:“小唐,你个头这么高,到底多高啊?”

    “这个……”唐华胜再次眨眨眼,“不知道啊!”

    “不是吧,自己多高都不知道?”王大夫不信。

    唐华胜耸耸肩,表示自己真不知道。

    他穿越后确实继承了不少记忆,但这些记忆只有关键信息,一些不重要的东西,基本就没有了。

    而且好像这个前身,也不知道自己多高。

    档案里现在也不记这个。

    “来,那边有量身高的秤,去量一量。”王大夫笑着走到一个量身高跟称体重的仪器跟前。

    唐华胜只好过去脱了鞋,然后站直了身子,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体重。

    “光脚一米八二,体重63.5公斤,很不错,很不错啊!”

    王大夫啧啧称赞。

    “看来之前没缺吃少喝,营养不错,唉,还是学校好啊,饿不着。”

    听了这话,刚下秤,刚把鞋穿上的唐华胜干笑了一下,没回话。

    不是,一米八二,才63.5公斤,你管这叫很不错?

    在唐华胜的前世,这都算营养不良了,得去上医院看病了!

    我自己都感觉有点虚。

    就在唐华胜暗中吐槽的时候,王大夫突然道:“对了,既然你说了自己的事情,那趁着不忙,我先跟你介绍一下咱医院的基本情况吧。”

    “好。”唐华胜立刻坐直身子打起精神,并掏出铅笔跟小本本,“您说,我听。”

    王大夫笑了笑:“不用那么严肃,其实也没啥,嗯,我就先说点简单的吧。”

    紧接着,王大夫就开始介绍起这个职工医院的大概情况。

    按照她的说法,原本这医院人很多的,有近三十号人。

    但前几年经历过那场反釉的风波后,一些很不错的大夫跟护士,都被撤职了。

    现在还剩下的,不算唐华胜,连王大夫一起,一共有五个大夫,三个护士,八个人。

    这些人里,除了孙主任是男的,其他都是女的。

    不过现在加上唐华胜,医院就是九个人了。

    这人数,说是一家医院的话,真的很勉强。

    其中孙主任是老大,年龄最老,技术最好,也是这里唯一能做开刀手术的人,是全科大夫,外科最强。

    其他人,也都是外科内科一把抓的全科大夫。

    也是,一万三千多人的大厂,总共才五个医生,这比例,也就别去求什么专科大夫了。

    说完人员,再说医院的科室环境。

    整个医院一共七个区。

    分别是门诊室、病房、配药室、手术室、库房、休息室,以及主任办公室。

    正好一个区域一间房,再加上一个高级公共厕所,总共八间屋。

    别看之前有八个人,但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所有人都聚在一起。

    因为工厂现在是黑白三班倒,生产不停歇,所以医生也得跟着黑白倒。

    但医生因为人少,所以没法正常三班倒,只能两班倒,分白班晚班,工作时间特别长。

    白班工厂的工人多,一般是配四个医生,两个护士。

    晚班工厂的工人少,一般是配一个医生,一个护士。

    另外,因为要响应医疗工作面向农村的号召,厂里也按照要求,特别组建了游动医疗队,要定期下乡巡诊。

    红星轧钢厂的游动医疗队,一般是两个医生加两个护士,外加两名持枪的保卫科人员组成的六人小分队。

    交通工具嘛,汽车就别想了,是每人一辆自行车,随身带个药箱。

    就是这个配置,这时期也算相当豪华了。

    一般的工厂医疗队,可是没有保卫科人员持枪护送的,更别提每人一辆自行车了。

    巡诊时间,目前是每周一次,每次持续两天,时间一般是固定在周二周三。

    今天是周二,正好是医疗队下乡巡诊的时候。

    正因为这样,现在医院这里就只有两名医生留守,分别是王大夫跟杨大夫。

    其中王大夫负责门诊,杨大夫负责配药。

    这不是固定的岗位,到时间也会轮换。

    毕竟不同岗位的工作强度不同,比如配药室最轻松,所以为了公平,轮岗是必然的。

    有时候忙的时候,俩人还得一起来门诊坐诊,然后亲自去配药,一人多用。

    唯有医术最强的孙主任不需要轮岗,毕竟他是医院主心骨,也是领导。

    介绍完了这些后,王大夫又带唐华胜去各个房间看了看,并且跟配药室的杨大夫见了面。

    杨大夫也是个中年女性,名叫杨秀芬,长相跟王艺珍大夫一样,长得很大众,很安全,也都比较健谈。

    按照杨大夫的说法,其实在这里呢,一般没啥大事。

    主要就是治疗一些头疼脑热拉肚子,以及跌打损伤皮外伤之类的。

    真要是有人得了大病,还得送大医院。

    所以这里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很清闲。

    至于组建医疗队,定期巡诊的事情,这活儿虽然累,但好处也不少。

    因为去公社巡诊,虽然名义上是不要钱,是义诊。

    可实际上呢,当地公社的老百姓都很朴实。

    医生过去治病,当地老百姓不光会提供治病场所跟伙食,还会给看完病的医生护士送一些土特产。

    别的不提,就说伙食吧,基本去了之后,都能吃到肉跟鸡蛋。

    至于土特产就多了去。

    什么葱姜蒜,什么蔬菜水果,什么鸡鸭鱼肉之类的,那都有。

    没办法,谁让红星轧钢厂负责的那几个公社,算比较富裕的呢。

    所以,加入游动医疗队,其实是个肥差,外人不知道而已。

    对于有土特产这一点,唐华胜深以为然。

    毕竟国内患者给医生送礼是老传统了,很多不是医生自己要,而是患者自己硬送。

    未必都是感激,大多数情况,其实是患者怕医生不用心,所以送上礼物,希望医生给用心治。

    至于治不好的医闹现象,反正这时代基本没有,一旦有这种人,都不用保卫科的人出手,其他人民群众就先把闹事的给办了。

    没办法,实在是目前国内医疗资源奇缺,尤其是农村,缺口不要太严重,所以医生在乡下,那是相当受尊重,简直就是活菩萨的代名词。

    此时在乡下,有人敢跟大队书记耍横,但绝对没有敢跟医生耍横的。

    只不过呢,要加入医疗队,不光要经验丰富,体力也必须好,要不然扛不住来回奔波,以及恶劣的居住环境。

    王大夫跟杨大夫的体力都不行,所以就成为留守人员,没加入医疗队。

    不过就算这样,医疗队回来后,也会分给她们一份东西,毕竟留守也很重要。

    唐华胜这么年轻,以后大概率会加入医疗队。

    在医疗队不光好处多,关键接触病人多,经验涨得快,技术学的快,从专业技能角度看,也是个大好事儿。

    当然,唐华胜能否加入游动医疗队,这个事情主要还是看孙主任的意思,不是唐华胜能说了算的。

    但不管怎么样,医院多个人都是好事儿。

    不管唐华胜进不进医疗队,因为医疗队的人数是固定的,所以职工医院这边都可以多个人留守,这也能大大减轻王大夫跟杨大夫的工作负担。

    就这样,三人聚在门诊室,也就是门诊里,说啊唠啊,不知不觉的,时间就溜走了。

    突然,王大夫桌上的闹钟响了起来。

    听到闹钟响,还没等唐华胜发问,王大夫一拍大腿站起来。

    “哎呀,不说了,到时间了,走走走,赶紧去食堂打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