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斩蛟开始横扫十六国
繁体版

第十九章:过江

    看着拜服在地的李山儿,刘引的脸上闪现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此人骑术不错,而且在面对变故时虽慌不乱,还能冷静地观察细节,也勉强算是个可造之材。

    战阵厮杀之人最重要的就是胆大心细,胆大方能使出平日里所学的本事,心细才不会因为胆大而太过鲁莽。

    这个李山儿有那么一丢丢这个意思了。

    如果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领袖,就得善于从手下的言行之中发现闪光点,然后扬其长避其短,让人各安其位。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自从被提拔成为副部曲督以来,刘引也一直在尝试着观察身边几人的长短。

    如自家老弟刘弰,虽脾气暴躁,但勇力无双。

    郑难当虽性格略显小气,但遇事却往往不甘落人之后。

    王虎头尽管是个老色坯,但却敢打敢杀,有股狠劲。

    至于魏纯、徐辉两人,虽无过人之处,但也都是厚重少言的老实人,对他下达的指令都能不折不扣的执行。

    这些人都有毛病,也都有本事,能如何用好这些人,考验的就是他的水平了。

    这对刘引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将李山儿从地上扶起,刘引宽言抚慰,又着重夸赞了一通对方的冷静心细。

    经历了刚才这番七上八下如过山车一般的体验后,李山儿心中对刘引的畏服又隐隐加深了几分。

    他发现这位年轻的副部曲督,绝并不只是个空有蛮力的莽汉,长史看重此人,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对方的这一身力气。

    ……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接下来的路程,刘引展现出了惊人的进步速度。

    骑术方面的进展自不必说,凭借过人的体魄,还未过江,他的马战水平便已能轻松碾压那些久经训练的骑手。

    而在识文断字方面,刘引的进步更是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过目不忘,这个常用在饱学之士身上的词语,现在被套在了他的头上。

    由于之前狠狠藏了一手,刘引日常跟随沈劲习读兵书,往往用不了几遍便能轻松通读全文。

    而那些在大头兵们眼中晦涩难懂的兵法书籍,刘引不仅能很快读懂,甚至还能和沈劲进行一番探讨。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里的三日用在别人身上那是虚指,但用在刘引身上那就真的是指三日了。

    这种表现让沈劲愈发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刘引就是个被出身耽误的天才,还是那种文武双修的天才!

    这种人即便不跟着自己,恐怕也终有出头之日。

    搞不好之前他随口说出来的那句话,真的要成真了。

    他们沈家未来的福泽,恐怕还真要仰赖这个年轻人了……

    而种种表现,也让刘引在同伍士兵中变得愈发神秘莫测。

    一个和他们一样出身低贱的大头兵,不仅拥有一身神鬼莫敌的神力,甚至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这能是普通人吗?绝对不是!

    搞不好就是哪路神仙的化身!

    ……

    京口,江边。

    十几艘战船风帆招展,上千名士兵列阵江边,默默地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今天他们将要从此地朔江西进,过江后从濡须口入濡须水北上,过巢湖、经施水,在抵达合肥后下船休整,然后步行前往寿春。

    这也很可能是他们这支队伍最后一段平静的旅程了。

    渡江之前,沈劲照例要进行誓师,鼓舞一下士气。

    按照——大会说小事,小会说大事的基本原理,后续计划、军情分析在前几日便已由沈劲、刘引和几个部曲督商议完毕,这次誓师并不会涉及太多实质性的内容。

    但这并不妨碍沈劲拿出一小段所谓的“内部消息”来提振士气。

    “今中原纷乱、穷寇扰攘,吾等起于五湖之畔,兴除暴之师,定能灭五胡、除暴虐……”

    在说完前面的套话以后,沈劲又清了清嗓子,对台下众人朗声说道:“此行洛阳虽然凶险,但朝廷也并未放弃洛阳。”

    “前几日我便听闻,桓大将军有意派兵北上,襄助我等共解洛阳之危。”

    “而且桓大将军还上表请求迁都洛阳,前日我与扬州王使君属下僚佐会面时也曾听闻此事,据说……王使君也已表奏朝廷,对桓大将军迁都之议深以为然!”

    “若是日后真能还于旧都,我等都是首功之臣,个个能够封候拜将!”

    听到这几句话后,士兵们的神色明显变得更加兴奋。

    长史口中的这位桓大将军,他们或多或少都曾听闻过。

    这些年朝廷历次北伐,所取得的为数不多的战果,大多都是出自这位桓大将军之手。

    如果此人愿意提兵北上,那他们的胜算无疑又多了几分。

    而长史刚才提到的迁都之事虽有些虚无缥缈,但倘若此事真能施行,那他们这些守卫洛阳的有功之臣,说不定能借此一跃龙门,混个小官当当!

    不管是真是假,对他们来说总归有个盼头!

    而站在沈劲身后的刘引则是默默叹了口气。

    自家长史所说之言是真的吗?

    理论上讲还真没一句假话。

    桓温的确有派兵北上的打算,不过他本人抽不出身来,只会派一支偏师北上,人数肯定不会太多。

    而他上表朝廷请求迁都洛阳也确有其事,甚至朝廷还真同意了他的这份奏疏。

    不过……前几日他们几个军中“高层”在讨论此事的时候,因为掌握的情报更多,早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桓温请求迁都洛阳,并非真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不过是想借此恐吓一下朝廷罢了。

    而一开始朝廷也确实被吓到了,三番五次派人想要劝他打消这个疯狂的念头。

    只是没过多久就有人回过味来了,尤其是沈劲嘴里的这个扬州刺史王述,更是有点蔫坏的意思,竟然给朝廷支招,建议同意桓温迁都的提议。

    没有任何准备的桓大将军被整了个措手不及,现在已经骑虎难下。

    而这场迁都闹剧,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后续了……

    但沈劲所言的确句句属实。

    桓温会派兵北上吗?大概率会。

    桓温提议迁都了吗?提议了。

    朝廷答应迁都了吗?也答应了。

    但后续呢?后续就是成年人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沉默……

    只是身处底层,连字都不认识的大头兵们,根本就不会想、也想不到这些弯弯绕。

    看着台下众人跃跃欲试的眼神,刘引心头的阴霾挥之不去。

    有时候知道的太多,也不见得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