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那些事
繁体版

第十八章 长工

    第二天早上。

    我太公石魁去铺里头报道。

    这是一间占地面积很大的铺子。

    掌柜的儿子钟忠也是刚开铺门不久,此时正在用鸡毛掸清扫柜台。

    钟忠比我太公要大上七八岁。

    我太公上前道:“忠哥好,我是石魁,掌柜的让我今日来报道。”

    钟忠放下手中的活,招呼道:“哦,石魁老弟好,我父亲昨晚已经跟我讲了。”

    我太公道:“是是,掌柜的说让我来试几天活,只是我不知道这铺子活应从哪里做起。”

    钟忠道:“不急不急,我逐一跟你慢慢说。”

    于是钟忠就带着我太公在商铺里头一边转一边介绍,大概就是商铺的后面有个囤货的仓库,仓库专门囤放物资,然后有个厨房,厨房的水缸要挑好水,随时能取用,厨房主要用作烧水,铺子里头要随时有热茶温水,顾客上门来了,要斟茶倒水,好生招呼,铺子里头的货物要保持整齐整洁。

    我太公一一记下。

    然后钟忠大概的介绍了商铺货物的摆放,哪里哪里摆放的是什么货物,酱,醋,黄豆,红豆,绿豆,干枣,大米,糯米,腐竹,米饼,米糕,酥,茶叶,烟叶,黄酒,烧酒,柿饼,花生,瓜子,白糖,黄糖,米粉,木薯粉,番薯粉,面粉,鸡蛋,鸭蛋,枸杞,扇子,凳子,柜子,桌子,毛笔,墨水,纸张,布鞋,布匹,鱼干,铁锅,菜刀,碗筷,灯笼,西洋钟等。

    这样大概的介绍一番。

    我太公就开始入手了。

    我太公先是打扫商铺,备茶备水,期间有顾客来就热情的上前迎客,招呼客人,斟茶倒水,称重收钱,然后在钟忠的指导下,如何给客人写字据,如何在账本上记账等等。

    我太公能识字写字,账本这一类活是很容易上手的。

    我太公很珍惜这份工作,自己拿着一本纸,然后在纸张上记下所有的货物的单价,并加以背诵。

    很快,不过几天,我太公就熟悉了商铺里每样商品的售价,并且能熟练的称重售卖,写字据,记账本。

    登记账本是必须的。

    写字据的话看情况,一般小金额交易可以不写字据,除非客人有要求。

    但大金额交易,都要立字为据马虎不得。

    由于这家商铺是小镇最主要的商铺。

    所以钟家掌柜跟很多供应商有合作,供应商会以更低的价格给钟家商铺供货,并送货上门。

    比如专门生产腐竹的作坊,专门生产布鞋,专门生产布匹的作坊,专门生产糕点的作坊等。

    虽然如此,但在商铺上班,可不是一直都呆在商铺。

    因为也有很多的农产品,是需要自己进村采购的,上门去那些山村收购,拿回商铺售卖赚个差价。

    这些采购地点近则几公里,远则十几二十公里。

    哪个地方产的木薯的好,哪个地方产的花生好,哪个地方产的柚子好,哪个地方产的柿饼好,哪个地方产的烧酒好,哪个地方产的糯米好。

    这里的好,不仅仅是质量好,价格更是要便宜,有质有价才是好。

    刘兴是个勤快的人,但不认识字,所以都是钟忠带着刘兴一起去采购,现在我太公来了,前面几个月,钟忠会带着我太公熟悉各个采购点,然后以后采购这事自然就落到了我太公身上了,钟发跟刘兴两人则更专项的负责农事。

    这钟家掌柜的商铺大米的交易量是挺大的。

    这大米有的是从外地采购回来的,有的是小镇本地收购上来的,但小镇人多地少,米价很稳定,米价在小镇收小镇卖,几乎无利可图,只是图个日常运营。

    隔壁有个镇叫潭下镇。

    潭下镇跟我们这个小镇虽然是挨着的。

    但是中间相隔着十公里的连绵山脉。

    没有大路,都是崎岖的山路。

    因为道路艰难,所以平时这两个小镇难有商业来往。

    潭下镇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山区,但潭下这地方大,人口少,虽然地处偏僻,但那边的人宛如世外桃源,向来都丰衣足食,举个数据,如果我们这个小镇人均1亩地的话,那么潭下镇人均6亩地都不夸张。

    潭下镇的粮食产量大,所以潭下镇的米价比周边地区要低,潭下镇的粮食如果想要卖出好价格,就要把粮食往外卖,不仅是周边的乡镇,甚至是周边的县。

    潭下有个村名叫模石村,这个村此时仅仅五六十人,是个地广人稀的小村庄。

    当中有个姓蓝的地主。

    这蓝家确实算的上是一方地主。

    因为这蓝家拥有模石村一半的耕地,100多亩地,两座山头,几座大宅。

    主要种大米,糯米,木薯,番薯。

    这蓝家地主在潭下拥有一定的地位。

    这蓝家地主是个产粮大户,家里光长工就10个,牛好几头,他们家的粮食已经不是吃不吃得完的问题,而是家里的粮仓塞不塞得下的问题。

    这蓝家地主就成了附近几个镇的米铺,包括县城的米铺的抢手货源。

    这些米铺都希望能跟蓝家合作。

    当然我们小镇的钟家掌柜也是如此。

    毕竟蓝家产粮大,他们家的粮食价格又便宜。

    但蓝家主的米是跟商铺固定合作的,私人上门求购,他们是不卖的。

    据说这蓝家原来主要是跟县城一家商铺合作,但是时间久了,这县城的商铺不知为何,有点刁难人,后面给货款的时候就总喜欢拖时间,而且总是说现在粮食不好卖之类的话。

    这蓝家主也是有脾气的,想到自家辛辛苦苦种个田,都是辛苦钱,收个辛苦钱都要隔三差五的去催,粮食又不是卖不掉,又不是你一家铺子,阴阳怪气的总想再压低价格,蓝家主不吃这一套,于是把账收上来就立马断了他的合作。

    而我们小镇这边的钟家掌柜还真是个天生的生意人。

    虽然两地相隔十公里的大山,路不好走,但钟家掌柜可会使唤人了。

    近几年来。

    每年农忙后。

    准时的。

    钟家掌柜就会写上一封信,大概是说非常希望能跟蓝家合作。

    然后安排刘兴带上亲笔信,一些糕点,去蓝家跑一趟。

    吩咐刘兴去到蓝家把信跟糕点给蓝家主就行了,也不必逗留,回来即可。

    刘兴每年都照做。

    其实,每次刘兴给蓝家主的时候,蓝家主都是有所考虑的,只是这路着实不好走,两地之间可是群山啊。

    所以每次都没有回复。

    这不,今年农忙后,钟家掌柜又派人来蓝家问候了。

    还是刘兴,不过除了刘兴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我太公石魁。

    两人从早上步行,两个多小时才到模石村。

    我太公终于来到了蓝家,见到了蓝家主。

    果然是一方水土一方俗,这蓝家不比其他姓氏,这蓝家不修建围龙屋,而是修建了几座高大的宅子,形似堡垒。

    这蓝家主五六十岁,身材高大,声音洪亮。

    我太公见到蓝家主恭恭敬敬的双手递上信件道:“蓝家主好,我们家掌柜吩咐我们来给家主问好,这是我家掌柜的亲笔信,请家主过目。”

    蓝家主收下信件,吩咐人斟茶倒水,让我太公跟刘兴坐下休息。

    休息会后。

    我太公跟刘兴两人便起身告辞。

    蓝家主道:“你们远道而来,吃个午饭再走吧。”

    刘兴道:“多谢蓝家主盛情,只是我们不敢劳烦家主,还请让我们告辞。”

    蓝家主知道刘兴他们是不会多逗留的,因为每年都这样,所以也就不勉强了。

    蓝家主欲起身相送。

    不过想到断了县城的合作,以后就卖给附近几个乡镇的米铺,这双头的钟家掌柜生意做的也大,或许可以试一试。

    于是蓝家主当即叫住了我太公两人。

    蓝家主道:“你们回去跟你们掌柜说,这两天我会安排人试一试运粮,如果真的不好运输,那也就真没办法了。”

    我太公跟刘兴听到蓝家主这话高兴称谢。

    过了几天。

    这天。

    我太公在商铺整理货物。

    有一支运粮的队伍,四个人,两辆独轮车,停靠在商铺门口。

    运粮队伍里走出来一个人。

    此人正是蓝家主。

    蓝家主向柜台里的钟忠询问道:“请问小哥,这里可是钟掌柜的铺子?”

    这钟忠并不认识蓝家主,但待客之道还是有的,对任何人都是报以温和的笑脸。

    钟忠一脸温和,客气的道:“正是,请问您是?”

    这时候我太公抬头一看。

    天呐。

    这不是蓝家主吗?

    我太公高兴的一边赶紧跑出来迎接蓝家主一边对钟忠道:“忠哥,这位就是潭下的蓝家主。”

    这钟忠当即大吃一惊,赶紧从柜台里出来迎接蓝家主。

    钟忠道:“石魁,喊我阿爸来,说蓝家主到了。”

    石魁高兴的答应去办了。

    石魁来到钟家围龙屋。

    此时钟家掌柜正在书房读书,掌柜的妻子也在旁边。

    石魁急急忙忙的进屋,然后站在书房门口报道:“掌柜的,蓝家主来我们铺子了。”

    钟家掌柜一听这话,立马放下书本,赶紧问道。

    钟家掌柜:“来了有多少人?”

    石魁道:“有四人。”

    钟家掌柜:“带粮了?”

    石魁:“带了,有三辆独轮车。”

    钟家掌柜没做声的踱步走来走去。

    然后吩咐夫人道:“事不宜迟,你现在安排杀鸡宰鹅,我这就马上去把蓝家主请回家里来。”

    妻子疑问道:“贵宾远道而来,不是去酒家?”

    钟家掌柜解释道:“这蓝家家主,不喜欢胡里花哨,酒家太俗,把蓝家主邀请进家里来才是最大的诚意。”

    妻子道:“原来如此,我这就去安排饭菜。”

    于是。

    钟家掌柜就带着石魁风风火火的赶紧往铺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