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道王蛟,请大乾赴死!
繁体版

第二十七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二堂哥王较和三堂姐王洁选择了去“宜将剩勇追穷寇”,老幺的王蛟选择了去找“占卜”到的地方蹲僧格林沁,这个时候作为长子长孙的王校就很是尴尬了。

    他想去追击乾军有知道自己仅仅是个连边塞士都算不上的文人,有点没胆子;想去和王蛟蹲人呢,又怕白白的等待一场。

    言而总之他是哪都想要,却有那都怕出事。

    不过王家另外三人可是不会给王校这个长子长孙面子,这又不是在王家畈中,老人们盯着必须讲规矩。

    王校也没有掌握公田,每年家族公共田地的佃租收入去掉祭祀和公共设施维护、高利贷的成本之后,剩下的钱粮牢牢的掌握在王魁手中,每年族人们都是等着老爷子发丁谷胙肉,自然是奠定了族长的权威。

    “哎!你们怎么都走了?”王校是相当的生气,可是两边谁都没有在乎他,王校想了想,最后一跺脚还是去找了王较和王洁。

    相比起蹲草丛的王蛟,王校、王洁去截杀伤兵败将的事情貌似更好,那些兵丁可都是乾军的腥膻国族兵,手中的好东西不少,正面作战也不会太累,不管是物质收入还是可能出现进阶边塞士的契机都更加充裕!

    王蛟一个人骑着一匹骡子上,身后还用绳子牵着一个驮装备的骡子,游离在战场的边缘,对捻军追杀乾军的事情已经没有半点感兴趣的想法。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王蛟这边不主动赵诗,但是游离在战场边缘还是有不少事情找上来,这里面最多的就是捻军散兵游勇争抢乾军逃亡时丢弃的马匹。

    整场王蛟远远的也观察过,论骑乘牲畜数量上,捻军的数量比以“骑射无双”的大乾腥膻国族兵只多不少。

    所以当乾军溃败之后,捻军这边能迅速扩大战果,乘胜追击乾军的骑兵。

    在这种情况下乾军骑兵按理来说是不应该丢弃马匹,但是马匹到底是牲畜,驮着一个顶盔掼甲的成年人来回驰骋几十公里的总是会有虚弱劳累的时候,再加上马匹的目标比人大,真遇上使唤不动马匹的时候,乾军骑兵果断跳马逃生。

    而在王蛟的面前就有两伙捻军在争抢几匹马。

    王蛟对这事没有啥兴趣,稍微扫视了一眼就又是在笔迹中记下了一个理由——蒙古马在体型上还不如骡子呢!

    和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不同,现实中培育马匹最好的不是游牧民族,反倒应该是农耕民族。

    因为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一只完全放养的羊要20亩草地才能养活,一头牛或马的食量则是羊的大约五六倍。

    一个两三千人的大部落需要八九万只羊,三四千匹马和牛,才能养活。

    这样的一个两三千人口的部落,男性不过一千多人,扣除老幼病弱残,不过大几百人而已。

    这么点人口,需要多少亩草场呢?

    大概接近三百万亩草场。

    也就是说两千平方公里的深城大小土地上只能生活三千人,这三千人的部落要包打生活方方面面,对于他们来说,脆弱的生活环境中马匹仅仅是交通工具,那有那么多人挤出来育种养马?

    对于司机来说可能对某个零部件或者某个车型津津乐道,但是真的让他设计一辆车?你觉得可能吗?

    而农耕民族一旦重视战马,庞大的人口就能供养出相当多的脱产人员驯养马匹,也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倾斜。

    所以蒙古马这玩意别看在黄金家族西征的时候被夸的头头是道,但是在清末的环境中已经开始朝着和骡子比大小的防线退化,也就比起某岛上被洋人吐槽“猴子骑狗”的木曾马稍微好点。。。。

    对于王蛟这个陌生人,捻军这会没有空理会,只是看着王蛟身上的衣服不像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之后,就放王蛟离开了。

    而在真正战场的核心,高楼寨中的乾军并不好过。

    僧格林沁手下骑兵不少,但是主要是他自己从草原带来的牧民转职的轻骑兵和腥膻国族正儿八经的重骑兵。

    前者大不了硬仗,后者在这快两百多年的花花世界中消磨的僧格林沁也只能是优(矮子)中选优(高个)。

    这些人打打顺风仗还行,亦或者身边有汉军步兵做消耗品还能支棱起来,但是真指望他们独立作战,就有点难看了。

    僧格林沁当年对捻军和太平军合流的北伐军,哪怕是全军覆灭了北伐军,面对一个小小的冯官屯也是相当难看。

    冯官屯三村僧格林沁以大胜之威上手就拿下两个,剩下一个独木难支,但是李开芳硬是用三百人抗住了僧格林沁上万人的部队一个多月,最后是僧格林沁征发平民挖了一百多公里的水渠引运河水灌一个村子,水都漫过太平军的腰,才把李开芳最后八十人给捉住、

    用水攻攻城的见过,攻村子的还是头一个案例。

    攻城不行的乾军骑兵再想守城就更是痴人说梦,更别说高贵的腥膻国族兵一遇上逆风局,就果断的或者说是下意识的把汉军的步兵扔出去做消耗品,一帮骑兵大眼瞪小眼守一个寨子。

    只能说把伪军扔出去做消耗品多了,也别怪伪军自己有异心。

    一想到“枪箭器械短缺大半”,乾军这边就更是大眼瞪小眼,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主心骨——僧格林沁。

    从政治上来说,僧格林沁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是保证自己的安全,原因无他——他是整个腥膻国族吹嘘战力第一。

    谁都能死,唯独僧格林沁不能死。

    哪怕是一战把整个腥膻国族和草原兵折损大半又怎么样,大乾如今最大的裱糊匠僧格林沁又不是没有战败过,换做是任何一个三四十岁的将领就是大不了从头再来。

    可僧格林沁年纪已经五十四岁了,做裱糊匠这么多年,他是看穿了腥膻国族的虚弱,连当消耗品的草原兵也要捆绑在一起,也看穿了那些汉奸大臣对他捉狭的目光。

    更是眼睁睁的看着那些汉奸大臣从最开始表忠心到凌迟战俘吃人肉,到后来压根就不把大乾放在眼里,自然的接受太平军中老乡的投降,名正言顺的接收整个江南的财富。

    他僧格林沁力不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