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没人追的女孩
繁体版

四 散财童子

    夏日炎炎,为学前班的时光打上休止符。

    然而,它却在我的记忆中写下浓重一笔。

    因为,我被一群六岁的小孩骗了钱。

    -------------------------------------------------------

    那是近三十年前,一根冰棍只卖一毛钱,好一点的雪糕两毛。水分多的冰棍既解暑又解渴,雪糕奶味更重、口感更好。

    这物价在今天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当时工资也低、房价也低;后来经济快速发展,一切开始与国际接轨,货币的价值也趋于稳定。听说早在两毛钱可以吃一顿食堂的八十年代,有一些“万元户”,自以为钱挣够了、躺平吃利息,结果转眼就被时代的巨轮碾在身后。

    所以,目睹了这一切的两三代人,最懂得居安思危。

    -------------------------------------------------------

    ——动辄三十年,我可真不小了。还青春个什么呢?

    记得第一次被人喊阿姨,是上大学期间的暑假,在我家小区里。

    那个六七岁的小女孩管大她一轮的我叫阿姨,可以,但没有必要。毕竟,我大姑家的表姐就正好大我十二岁;而且一年前高中时代的我,还在见人就叫阿姨呢。

    好像我的青春过了保质期一样。

    六十岁左右的群体也不愿被称为老年人。好像死期将至一样。

    不过也难怪。当幼童见到身高上的巨人、当学生见到有社会气息的人,都会脱口而出一个尊称,这是从小父母给养成的规矩。直到将来某一天,自身年龄的量变也产生质变,他们才会知道,礼貌与冒犯是一体两面。

    初中时讲到老子的哲学,说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诚不我欺。

    -------------------------------------------------------

    我的愤愤不平没有持续几年。现在,连中学生都叫我阿姨。

    人的增龄与衰老是藏不住的,哪怕本人再不愿意承认。我高中时想混进初中母校、踏上社会后回大学,都一眼就遭门卫辨识出来。

    八年前,二十多岁的我在B站看直播,看到弹幕里有自称三十多岁大叔的,我心想,那怎么还来这凑热闹。但转眼时光飞逝,我自己也到了这个年龄,方知人心如数年如一日。

    原本所谓年、月、日、时、分、秒,都是人赋予的概念。生前死后皆不可知,谁能证明时间是一条线段呢?也许它是个圆。

    虽然按照网上调侃的标准,连我都是个“老年人”了。

    -------------------------------------------------------

    说回学前班。

    那些年,二小校内没有商店。这并不奇怪,当时物质相对匮乏,消费水平有限,我们那么大的一片家属院只有一个商店。我上初中时,二中有三千名以上的学生,也才一个商店。

    在不过千余人的二小,没有人盯上小学生那一点点零花钱。

    ——除了盛夏。小孩本就嗜甜,炎热的天气里,冰棍、雪糕、还有两毛一袋的“刨冰”成了刚需。操场边上总有个阿姨推着三轮车在卖,车上覆着厚厚的棉被隔绝热量,底下是一片琳琅满目。

    场面十分热闹;当然,眼馋却没钱买的,同样不在少数。

    据我爸妈说,我家那时并不富裕,甚至有点穷。但他们秉持着女孩要富养的信念,尽量不让我在吃穿用度上感到匮乏。

    这对白手起家的夫妇做到了。童年的我零食、闲书、新衣、新问世的电子产品不断,除了确实住不上我看多了电视剧后暗中惦记起的洋房别墅、而是住平房,倒未尝体验过任何物质上的不满足。

    甚至有段时间,我天天咳嗽不见好,我妈领我去看医生,结果医生告诫我——每天最多吃一根雪糕,不要吃三根。

    -------------------------------------------------------

    当酷暑碰上户外活动课,没有什么比来份冰点更好的了。

    那天我正带了一块钱巨款在身上,买了一根冰棍,找回九毛。

    大快朵颐之时,班上一个女生小心翼翼走近了我,很诚挚地问,莫小冰,我没带钱,你能借我一毛钱买冰棍吗?我下午还你。

    急公好义如我,二话不说就递过去一枚硬币。她随即欢欢喜喜地吃上了冰棍。

    马上,又有一个同班同学过来,也是问我借一毛钱买冰棍。

    天真如我,又掏出一枚硬币。

    这下子所有人都蠢蠢欲动了。第三个、第四个……最后,干脆连我那张五毛的纸币也交由某位同学破开,一律发放了出去。

    这么多人一起快快乐乐地吃着冰棍消暑的场景,还真难得一见。忽然连续帮了九位同学的忙,我感觉既新奇又开心。

    -------------------------------------------------------

    可是到了下午,没有一个人来还我钱。第二天也没有。

    糟糕的是,因为向我借钱的人太多,同学间又只是点头之交,根本不能确定都有谁。我本是出于信任,指望由对方来记得我的。

    有两三个人我倒具九成把握,但万一他们矢口否认,我又会有一成的自我怀疑。

    我回家询问妈妈该怎么办,她却笑着摇头说,一般别人讲借一毛钱,就等于不还了。

    我惊呆了,问,为什么?

    ——你不懂,这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法则。

    我当然不懂,就算到了今天我也不能接受。借就是借,白要就是白要,打着借钱的名头却不打算还,这不是撒谎行骗又是什么?

    我实在好奇,与我一样只有六岁的那群孩子,到底是经历过什么,才会早早地将大人社会的卑劣规则融会贯通?

    还有,到底是谁最初开启了这场人心的传染病?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决心这辈子也不轻易往外借钱了。

    这些年物质充裕了,身边潜藏的骗子开始不骗小钱骗大钱,开口就是万八千,然后五千亦可、两千也行、有多少算多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在这方面的人生教训来得很早,损失得较轻;而我有两个朋友在二十多岁时被相识多年的友人骗去四位甚至五位数,其中有一个居然不引以为戒,说下次朋友有急还得救。

    这样的人可交,但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

    再次踏入学前二班的教室,我心里终究不是滋味。每个人脸上都看不出任何异样。但每个人都像坏人。我这就叫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吧。

    你们九个人当中,有九个人背叛了我。耶稣都没有我惨。

    小学时,我读到了农夫与蛇的故事。可现实中,谁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蛇”字。倘若世间的黑白善恶都一目了然,那倒好了。正相反,没有人自认是毒蛇。每一名利己主义者都有办法自圆其说。

    比如,农夫是自寻死路的傻子,莫小冰是活该破财的冤大头。

    ——难怪电视剧里往外放贷的都是黑帮,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而文明人则说,往外借钱要做好收不回来的心理准备,金额要控制在能承受失去的范围内。一切有风险的活动都同此理。

    -------------------------------------------------------

    至此,散财童子的学前班生活迎来了潦草的尾声。

    夏末秋初,我升入了小学一年级二班。一年级也是一共三个班,但并非按原学前班的成员直升,而是打乱了重新分班。此时,年龄不足七岁的要留级,也有一些小伙伴转校,所以新鲜血液不少。

    我发觉,原学前二班的同学们和我一样,过了朦朦胧胧的一年。证据是刚升一年级那几天,大家总会彼此询问:

    “你学前班在哪上的?”

    “就在二小啊。”

    “我也是。我是学前二班的,你几班的?”

    “我也是二班的。”

    “哇。”

    当然,这番对话过后不到半日,两人就又彼此相忘了。

    幸运的是,我在学前班唯一的朋友富小晶,也分到了一年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