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没人追的女孩
繁体版

九 高山流水

    物以类聚的美酒,年份越陈,醇香就越凸显。割袍断义事件后没过两年,我和富小晶终于迎来了一位真正的新朋友——施小宁。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多年来“知己”二字于我而言,便等同于施小宁。

    -------------------------------------------------------

    我和施小宁的相识,我有我的记忆,她有她的说法。

    施小宁大约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转学来到二小,她梳着短头发,眉眼温婉、文质彬彬,戴着琥珀色厚边框的眼镜。这个女孩博览群书文采斐然,作文课上常与我分庭抗礼。

    施小宁和富小晶坐前后桌,两人关系处得不错,我又常去找富小晶玩,很快就和施小宁结识了。

    但据施小宁本人说,我们友谊的萌芽不关乎富小晶。

    她说,那是一个黄昏,班里组织大扫除。刚转来不久的施小宁茕茕孑立,不知自己该往何处去、该做些什么,只得站在原地手足无措。这个时候,莫小冰拿着打扫工具出现了,对她说,跟我走吧。

    施小宁仿佛见到了和煦的阳光,第一次由过客变成了安心的归人。

    -------------------------------------------------------

    我喜欢她描述的那个春暖花开的场景。

    不过,我和施小宁这两名文艺儿童,成为朋友是早晚的事。

    我们都渴望知识,爱读书、爱写作,爱为思想插上驰骋的翅膀。班上的同学大都浅浅交游,我和施小宁却谈文学、谈辩证、谈生死。

    讨论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时,旁边同学总忍不住插嘴说,莫小冰、施小宁,你们两个老是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

    我们相视一笑。

    -------------------------------------------------------

    翻开当年我和施小宁互传的笔记本,有她写给我的一篇短文:

    我多么希望自己是条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走完。

    我有时感到,自己真是条巷,从不轻易地把内心深处的忧伤露出。除非你和我真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这个满面泪水的我。

    我多希望自己走进一条重门叠户的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使人忘忧。你整日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

    小学时,我们一起吟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觉得处处妙笔。

    我最喜欢那段“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可施小宁却爱紧随其后的一段“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也许,这种分歧恰好象征和预言了我与施小宁在自我信仰、行为方式以及人生道路上的不同,我总要“寻梦”,而她总要“悄悄”。

    我们是同一个灵魂映照在尘世中的两面。莫小冰其人随心所欲,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性格如冰山如火焰;施小宁诸行无常随遇而安,于万事万物道是无晴却有晴,如粼粼的海洋。

    唯我与她彼此,能穿透一切表象而相认。

    -------------------------------------------------------

    多年后在高中,沉默寡言的我与交游广泛的施小宁每日一起在食堂吃晚饭,有两个与她交好的同班男生常来与我们凑成一桌。

    不久,那个叫张小骋的男生好奇地问,你们是怎么成为朋友的?

    我和施小宁不约而同地笑了,反问,你觉得我们俩像吗?

    他摇头讪笑。

    我们试图向他解释,我们的本质是几乎相同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莫小冰是施小宁的另一种可能性,反之亦然。

    但他甚至听都没听懂。

    -------------------------------------------------------

    到了初中,我日日沉浸于主观唯心式的思考,唯一能与我一同畅谈、一同吟味的,就只有当时已与我不同班的施小宁。

    举例来说,我如何证明他人意识的存在?我周围很多同学都一副茫然浑噩模样,未见得不会是一个设定好的程序,甚至一种幻象。

    就像《黑客帝国》中那样,或许某天,我会在下一个现实中清醒,——然后继续怀疑其真实性,直到抵达万千牢笼的尽头。

    再如,我死后,地球依然会亘古转动吗?那么我降生于世的意义何在,一朵极微小的烟火、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上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

    回家后,我又暗暗思忖,与我讨论这些哲思的施小宁,究竟是我硕果仅存的同伴,还是一个隐藏得更深的骗局?

    -------------------------------------------------------

    高中,我和施小宁在世界观上又探索了两条不同的路。

    施小宁对佛教思想产生兴趣,而我认为没有一种现存的宗教能够回答我的全部疑问,遂决定不以任一宗教作为我认识世界的教条。

    -------------------------------------------------------

    施小宁出身于世代教师家庭。她还有一个妹妹,叫施小嘉。从小学起,施小宁就因妹妹的存在而感到被父母忽视,感到脆弱悲观。

    作为独生子女的我,自然难以切身领会。——虽然关于未曾到来的弟弟妹妹,我早就向爸妈大放厥词,说“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但我的声音是微弱的,真正阻止他们生二胎的,是国家法度。

    -------------------------------------------------------

    许多年后,我发现施小嘉考上了“211”,又见她于施小宁婚礼当日在车上与我们信手拈来地论佛,可谓学富五车;这才对施小宁承受的压力窥一斑而知全豹。

    吉日前夕,施小宁与她的结婚对象绞尽脑汁,想为婚礼视频琢磨一句最好的开场白。作为伴娘的我也主动参与进来,灵光一闪,在电脑上敲出一行字:“人生得意须尽欢,金樽对月,与君共饮。”

    ——如果我结婚,这可以是我的祝酒词。但我愿意在此献给施小宁。

    施小宁朝着她未婚夫对我大加赞赏,想想却还是婉拒了,她说,可惜我俩都不喝酒。

    确实,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么多年,我同我的知己间却少了酒。

    -------------------------------------------------------

    遥想小学当日,施小宁曾在写给我的文字中,引用汪国真的《友情》一诗:“有了友情/就少了许多烦忧/阴郁的叶子/便不会落在土里/而会浮在水面上/向远方飘流”。

    可我和施小宁的友情,向来不是铁板一块。

    这没什么奇怪的,朋友的弱点、自己的弱点,都会酿成友情脆弱的一环。若再辅以距离和时间的侵蚀,后果可想而知。

    我的躁郁她早一语道破,她的寡淡我也颇有怨言。施小宁家里管得严、都大学了还有门禁时间,她为人亦消极被动,假日里都难得约上三两个小时,号称知己的我们,事实上多年来聚少离多。

    ——那些年,我和施小宁只顾关注彼此的共同之处;但“寻梦”与“悄悄”,何尝不是致命的差异呢。

    -------------------------------------------------------

    更遑论长大后,这两个文学少女遗憾地发现,所谓茫然浑噩的其实是她们自己。她与我先后各有失意,这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自诩清高的我们,试图向书中强要黄金屋与人如玉——而不得。

    然后,用五年时光与梦想走散,再用五年时光与知己走散,成为合格或不合格的大人。也许不愿承认,但现实便是这样一副面孔。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泯然众人、不复当年风采的莫小冰与施小宁,可还保有当年傲骨?

    -------------------------------------------------------

    还是让我们回到当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