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时间密码:流时之旅
繁体版

第17章 产生文明比想象的要难许多(逻辑实证实践与中国科学)

    “女士们,先生们,同仁们!”马跃峰开口讲话,关于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就开始了。他接着说,“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在地外移植地球文明,现在已经进入宇航飞船发动机的实际设计和某些相关部分的实际工程施工阶段,因此,了解智慧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紧急任务。至少我们的飞船设计急需这些宝贵的知识。今天要讨论两个新的认识。现在,请我们的星际生物学家奚骥骜先生开始主讲,请大家欢迎。”

    大家鼓掌,奚骥骜站起来向大家鞠躬致敬。他总是彬彬有理,逸群独立。与吴长川的雷厉风行,不拘小节恰成对照。

    “会议主席,各位同仁!”奚骥骜说。“我今天要强调的核心论点是,进化出智慧生命,手比脑重要。我请求大家注意一个事实,演化出中枢神经或者大脑,比演化出双手更容易。地外的生命形式有多少我们至今不知其全貌,我们今天只限于了解碳基生命,例如可能的硅基生命等等其他的生命形式,我们今天都没有时间涉及。学习吴长川先生他们的多人讲解方法,并且再次请他和其他科学家帮忙,我先谢谢吴先生和各位科学家的帮助,并且感谢大家容许我采取这种方式。谢谢!”说完,奚骥骜向吴长川点点头。

    “我们今天来回答富西安先生上次提出的问题。”吴长川说。“我们自己是否天外来客?讲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展开过程。大家都知道,地球形成单细胞生物用了大约两亿年时间。此后微生物统治了地球大约25亿年。从简单的生命到复杂生命的进化,大约开始于24亿年之前。基因突变使得一个单细胞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这就产生了蓝藻细菌。蓝藻会利用阳光来制造自己的食物。无论身在何外,只要有阳光,就会有食物。这就剪断了特定环境加于的束缚。蓝藻在地球上可以向许多环境扩展。”

    “蓝藻细菌制造氧气并释放氧气。”秦玉山说。“大部分厌氧生物被毒死了,少部分适应了。当时地球经历大氧化事件,许多生物氧中毒而死。大氧化灾难可能是地球经历过的最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就是到现在,对地球大气的供氧,微生物占50%,森林占30%。氧气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是高效燃料。有氧代谢功能使得地球生物获得了高效能的能量源。开启了飞跃式的进化。更多的能量意味着会产生更复杂的分子。基因突变产生的多细胞生物在强有力的氧气能源支持下,得以存留,获得大力发展。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重大进步。”

    “然而新能源产生了地球雪球。”田小园说。“甲烷被氧气大量消耗,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减弱,地球生命经历的第一个气候灾难在雪球状态下持续了两亿年。但是火山释放的温室气体使得温度回升,温暖多氧的多细胞生物进入了繁盛期,氧气浓度进一步增加了。在此后的5亿年间,大气层氧气含量持续上升。生命进化得更复杂并且个体更大了。经历了大家熟知的波澜壮阔的进化故事,地球上终于出现了直立行走的人。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远古生命学会了制造氧气。”

    “生命进化历程的里程碑有三个:生命起源,在氧气中进化的复杂生物,在氧气中崛起的人类。”黄瑞雪说。“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的必要条件,而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岩质海洋行星。大气中富氧是出现复杂生物的必要条件,更是出现智慧生命的必要条件,因此说氧气是生命气息。但是宇宙中没有非生命原因造成的星际可识别的氧气。如果我们在太阳系外一个岩质海洋行星上观察到了富氧大气层,我们就可以相信,这个行星上一定有生命,并且可能有文明。这两点也为以后回答富西安问题作了准备。”

    “为什么这么多的物种只有人类进化到了智慧和文明?而且这一支进化的时间占地球的生物历史时间是如此地短暂。”奚骥骜说。“我个人用手与脑的关系来回答这个问题。大脑作为器官占人体重量的比例较小,但是消耗氧气占比却非常大,似乎有点不相称。因此,大气中氧浓度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脑与手的基本关系是:在解决当前问题时,脑比手重要。对大脑的进化过程而言,手比脑重要。”

    “奚骥骜先生的几句话画龙点睛。”吴长川说。“他讲的短,是为了突出重点。大象很聪明,但是它没有手,它的想法很难实现,执行能力与大脑想象严重地不般配。不般配限制了大脑的想象,阻碍了大脑向更高级发展,而且当下可能的尺寸之进也十分缓慢。海豚、虎鲸、乌鸦、鹦鹉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它们的智慧可能面临一个上限,例如它们永远不能做复杂一点的实验,不可能用望远镜观察星球。人们往往认为灵长目的猴子猩猩很聪明,而且动物的聪明者都高度集中在灵长目的各种猴子猩猩身上,这不是偶然的。应该有其物质根源。大象海豚因为没有手智力遭受封顶,猴子猩猩因为有手大脑比别的物种进化得更快。全部的关键就在于手。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就发展趋势来说执行机构能达到的高度,就是大脑发展的上限。执行机构是嘴的大脑高度会止于一个数学上的渐近线。智慧生命的执行机构必须是手。

    “因此,前肢进化方向是手的动物才可能达到智慧文明。”秦玉山说。“地球动物种类千千万万,但是能演化出手的高级生物概率极低。为什么?因为适者生存,进化隐含一个悖论,高级生物的前肢一开始最重要的功能是对行走作出贡献,这就导致前肢的进化方向不断偏离手的方向。陆上攀爬树木才对前肢的手功能提出了比脚功能更大的要求,海里海獭用石头砸海贝,章鱼有天生成份,其他大多数动物,都是先前脚,后双手,对前肢的脚功能要求大于手功能要求。因此,存在生命和存在智慧生命有根本的区别,其原因之一,就是进化过程中手的发展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几乎必须走回头路。”

    “什么叫智慧生命?”田小园说。“其物质标准是,手脑并用的动物才是智慧生命,智慧生命的智慧的物质基础是双手配合大脑,缺一不可。但是树木类的植物群落在地球上有,在任何有复杂生命的岩质海洋行星上也必然有,这也是生命必然涉足的去处,因此,进化出手就有必然性。不是类人猿下树造成了手和脑的重大进化,而是上树造成了手和脑的重大进化。上树然后下树才有意义。任何有富氧大气条件的行星只要有几十亿年的相对稳定期,发展出文明都是必然的。发展出智慧生命的文明,科技文明几乎就是马上随后出现的事情。”

    “人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改变了自己。”黄瑞雪说。“手对脑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手对脑进化的促进表现在四个方面:

    1、获得感性认识。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手对脑的影响,比眼睛的影响有更强的实践性。

    2、眼耳鼻舌身获得的关于认识对象的感性认识,大脑用其建立认识对象的主观模型,这个模型无论如何都反映客观的一定成份,而大脑则把这个模型作为客观模型。手在以这个客观模型为标准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的时候,在验证模型的时候,都起到重要作用。

    3、手能够较为精准地改变环境,使大脑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现实,给大脑的进化提供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机会。

    4、制造工具,增强脑功能,增强手功能,形成以脑为主的手脑神经网络。手的制造工具能力,几乎无限制地放大了人类可获得的能量,无限制地开拓了大脑的想象力和实现想象的可能。我们围绕着奚骥骜先生的提纲讲了智慧生命手与脑形成的过程以及手与脑对产生文明的作用。后面我们将直接回答富西安之问,并且在回答之后,讲述吴长川先生关于实践对生命乃至智慧生命、文明和科技文明的作用。”

    “地球上有一种黑色釉状物质,好像涂在岩石上的一层漆。”奚骥骜说。“其成份中氧化锰的含量很高。所有活细胞都会用到金属锰。从死亡的细菌渗出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作用形成氧化锰的黑色沉积物。形成这种物质的必要条件是处在富氧大气层之中。‘好奇号’火星车发现,火星上似乎也存在与地球上一样的类似物质。好奇号火星车特意用化学照相机拍摄了一组火星岩的照片。岩石被相机的激光少量地蒸发或者气化。只要连续照射同一个位置,就能得到整个涂层的化学成份。科学家们一再分析原始数据,终于确认真的含有大量的锰。这个令人惊喜的结果暗示,火星可能曾经拥有富含氧的大气层。果然有富氧大气层,这当然是火星生物曾经繁盛的重要证据。即使锰元素是地质原因富集的,这些黑渍仍然需要大气中含氧才有可能附着在岩石上。虽然火星上再也不会有富氧大气层了,但是,在太阳系中能够有两颗行星同时拥有繁盛的生命制造氧气,人类在宇宙中就很可能并不孤单。宇宙始于氢云,然后现在以地球人类的智慧回望。或许,在遥远的星空,还有别的智慧生物也像我们一样在猜想着我们。他们也会像我们一样自问:我们唯一吗?”

    “要探寻太阳系以外的生命,当然先要探寻系外行星。”吴长川说。“但是行星不发光,不可见。开普勒望远镜与恒星之间通过的行星会使主星亮度发生微小变化,这就够了,由此可以开始一系列的工作。恒星的光芒源自恒星表面气体翻涌沸腾所形成的闪光。把闪光的亮度数据通过音频转化变成声音。恒星越大,表面活动越剧烈,声音越大。通过测量声音数据,就可以迅速确定恒星的大小。有了恒星大小,又知道了行星阴影的大小,就容易准确计算出行星的大小。气态行星不可能有生命。银河系中有数百亿颗岩质行星。水划分了生命的世界,银行系中有大约200亿颗岩质海洋行星。可能存在水世界的行星超过了300亿颗。”

    “这些有水岩质行星有多少处于主星的宜居带呢?”秦玉山说。“神奇的是远离主星宜居带而大气层富含二氧化碳的行星,因为强烈的温室效应也可能有液态海洋。有些卫星也可能有蓝色海洋。宜居带的观念要扩大。岩质海洋行星的主星质量不能比太阳大得太多,因为恒星越大越命短。比太阳质量小的红矮星是命极长的,有足够的时间产生生命,产生文明。产生生命需要许多条件,但银河系中具备这些条件的行星绝对不稀少。可供简单生命萌生的空间似乎有无限多。富氧星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产生文明的岩质海洋行星的大气层中必须富氧。”田小园说。“O2是生命气息,O2在760nm处有强吸收,可以对行星大气层进行光谱分析探测氧气。行星大气层中没有氧也可以产生生命,但是要产生文明,则大气层中必须富氧。氧是生命气息,氧是文明气息。可以说,寻找有富氧大气层的行星是天文学家们最有兴趣的工作之一。火星上的含锰涂层岩石似乎表示有富氧大气层的行星在宇宙中十分普遍,但是,就像外星人似乎不来一样,人类还没有找到有富氧大气层的系外行星。尽管如此,人类的兴趣有增无减。只有坚信系外文明广泛存在人类才会如此努力不懈。最热切的期望经历着煎熬,因此,探测外星生命的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各种仪器被意想不到地发明出来。捷报频传。”

    “如果我们能去,别人为什么不能来?”黄瑞雪说。“之所以如此有两种可能。一是受物理规律限制,外星人根本没有可能来地球。第二个可能是,比较之下地球条件太差了,外星人不值得来。地球质量的3到5倍的岩质海洋行星,引力适中,导致山不太高,平原广阔。它的较大质量使它具有较大的炽热铁核心并且难于冷却,于是磁层有力,从而大气浓密,保护着浩瀚的海洋。山小山少,保证全球气候普遍温润,特别是不会像地球生命一样多次经历几乎灭绝的大灾难。有了这样的行星家园选择,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可能对地球没有兴趣。他们的高度文明使他们知足。并且,他们的好奇心也会受到自己的高度发达而被限制在正确方向。聪明的极致是厚道。他们可能认为打扰我们是不道德的。宇宙中比我们高出几个等级的文明不在少数,他们有可能有‘宇宙公约’约束,不破坏宇宙天然状态。当然,我们不相信他们根本不存在。最大的可能性是,他们自得其乐,不想打扰我们。”

    “我们的地球环境中产生了多种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生物,对于我们认识生命的顽强,以及作为借鉴设计宇宙航行的安排,都有指导作用。”奚骥骜说。“美国国家航天局对水熊进行实验。这种小动物完全打破了我们关于生命耐受极限的已有看法。水熊可以在冰点和沸点之间的温度范围存活。没有水和食物可以活十年之久。能自我修复被辐射损坏的DNA,这是最神奇的。微小的水熊能承受的辐射量,对于大象是致命的。破解水熊的奥妙,对人类移民在系外行星的适应可能有很大的用处。这只是神奇动物的一个例子。”

    “今天的会议内容头绪较多,建议奚先生作一个总结。”许观海说。

    “谢谢!”奚骥骜说。“今天讨论的内容不像流时论那样理论一贯,显得头绪较多,需要加以梳理。我们最先列出了地球上从出现生命到出现文明用了大约40亿年左右,仅从时间看产生文明要比产生简单生命困难得多,更不要说40亿年间生命经历了多少次几乎灭绝的灾难。然后说明岩质海洋行星获得富氧大气层对于产生文明的决定性作用。火星可能有过富氧大气层使我们对太阳系以外的文明充满了期待。开普勒望远镜发现处在主星宜居带的岩质海洋行星在银河系有200亿颗,观测系外行星的手段在迅速发展,现在,我们似乎就处在发现系外文明的前夜。”

    一阵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们想讨论智慧到底从何开始。”吴长川说。“是一有生命形成就包含了智慧过程,还是生命发展到某一个特定阶段,越过了某一个临界点,才有了智慧?我个人特别注意实践现象,认为实践即萌发智慧。是什么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的实践,认识的主体是人或者人类或者特定人群。适者生存。凡生命都有适应问题。适应包含信息流吗?凡能够从环境获得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利用的变异都保存了,凡不能从环境获得信息或对信息无动于衷的变异都灭绝了。因此,凡生命都有感知环境信息的能力,生命获得的感性材料都反映感知对象真实的薄层。就认识论来说,实践就是生命必定以感性认识反映客观存在。生命生来就是这种机构。”

    “为了好讲解,我们的讨论将结合一个具体事例进行。”田小园说。“这个具体事例就是回答富西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科学?各位上学的时候,大都没有逻辑学课程,加上东方的思想是崇尚归纳的,因此,为了说明逻辑成立就是真实,我们下边多费一点时间。富西安,你不是问过吴长川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吗?现在就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什么是大科学家?研究人类终极三问的科学家就是大科学家。关于中国能否出现大科学家的问题,扬振宁先生回答问询,他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金投入的增加,中国能出现得诺奖的科学家没有问题,但是能够出现解决终极问题的大科学家,这个机会很渺茫。’思维方式才是产生大科学家的根本。”

    “思维方式才是产生大科学家的根本。”黄瑞雪说。“人类的终极三问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苏格拉底提出灵魂三问已有大约2500年了,柏拉图后来也有论述。大家都知道,问题提得中肯是认识前进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变化,问题提法也在变化。认识极大地深入了,问题的提法更准确了。于是有人把存在、时间、上帝总结为宇宙终极三问:存在是什么?时间是什么?上帝存在吗?存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观念,宇宙真的存在吗?时间是真是幻,哲学家几千年像每一位民众一样,不能决断,又放置不下。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认识到,建立切合实际的时空模型正是物理学的当前急需,无数一流有才华的大脑大规模地长时间地努力,看不到突破的一丝光亮,时间对认识封闭的强度,令人绝望。最大的进步是,1905年之后,人们认识到研究时间使用物理学方法才是正确的。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称得上信念的第一个东西,非超自然力莫属。观察在黑暗的被植被茂密地包围着的小径上孤独行走的狗,它没有人类在同样条件下的恐惧,原始人就有这种恐惧,说明是否信鬼神是划开高级的思维与低级思维的一个界限。超自然力观念以人脑为载体发展了几百万年,只是在最近几千年才创造性地成了造物主,成了上帝。以意识对其思考的时间长短来看,上帝是否存在在学术上理应认真对待,如果不是这样,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规律?宇宙的统一性是上帝吗?统一的规律就是上帝吗?”

    “研究存在属于哲学,研究时间属于物理,研究上帝属于宗教。流时论只关心时间。”奚骥骜说。“公认的大科学家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三个高峰的代表人物。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牛顿和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和玻尔。事实证明了杨先生的判断:运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可能有几十位近百位,但是像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样重大的突破,20世纪中叶之后,至今大约百年了,世界上还未出现。”

    “没有大突破,当然谈不上大科学家了。”吴长川说。“中国会出现大科学家吗?自秦制开创的秦统一六国到秦制正式灭亡的辛亥革命,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期间2132个年头,唯有东晋的稍微宽松和北宋南宋的比较宽松。因为分裂就像高压锅漏汽一样,统治阶级无从高效禁言和专心致志提高民众觉悟,个人自由和言论尺度都比没有漏汽效应或漏汽时间太短的其他绝大部分时间状况要好一些。外国人的统计结果,当时宋朝中国人对全球的科技贡献超过六成。可能元明清掺杂进了更落后的成份,秦制主义达到了最后的腐败无能,现代6000条基础定律定理里,中国人的原创贡献不到1%。犹太人在这些定律定理里的贡献超过15%。犹太人的人口,从来没有超过世界人口的1%。”

    “人口第一大国为什么近代没有出现科学?”田小园说。“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自我演化结果不会出现科学。中国人主观上也不需要科学。孔夫子不研究做工务农,对奇淫技巧杀头。中国人当然也有强烈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一个反人类罪犯。这个善良的民族的伟大标准,就是内战中刀头鲜血的量多么巨大。”

    “中国人一直讲究成就人才要‘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黄瑞雪说。“实践出真知,博学出真理。好像锄地能锄出微积分,知识多了就堆出了真理。对于中国近代为什么没有出现科学,1953年美国人斯维泽作为课题系统研究过,但无结论。讨教爱因斯坦,回信说,‘西方科学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的贤哲没有走出这两步而感到惊奇,人类居然能作出这些发现,才是令人惊奇的。’爱因斯坦的告诫是,更应该研究成功。那么,近代的欧洲为什么产生了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是因为形式逻辑体系和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这两条构成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主体。”

    “在东方百家争宠的同一个轴心时代。”奚骥骜说。“古希腊的许多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比如泰利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历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建了古希腊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由数学家们发现的逻辑体系。集中体现在科学圣经《几何原本》之中。形式逻辑使得演绎分析成为思想方法主流,《几何原本》的示范作用使得科学的严密化成为可能。”

    “这些思想体系穿透中世纪的黑暗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成为近代思维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吴长川说。“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人发现了实验和试错的方法能够发现困果关系。典型的著作是《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实验和试错是像演绎法和逻辑学一样重要的思维方法。从对于科学的要素规定来看,所谓科学,必须有原理,有逻辑推理构成的理论体系,有数学的定量化,并且给出证伪实验。如果一个定量化的严密理论系统总是给不出证伪实验,它就不是科学。可见,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实验和试错方法的重要性。”

    “在狭义相对论建立之前,洛仑兹收缩已为人所知。”秦玉山说。“研究物理史的人甚至认为,在1905年之前,构成狭义相对论的所有公式都有了。这是一些杂乱的甚至看似矛盾的理论和事实的破碎堆积。爱因斯坦从相对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出发通过严密逻辑推理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给人的印象,好像这个理论体系是欧几里得体系之后最优美的一个理论体系,到此原来的一切公式和实验事实都各就各位,形成了一个活着的统一体。以前反复看不清的东西,通过逻辑联系一切都变得明晰了。有人说,逻辑比事实更真实。如果相对于现象说本质更真实,这句话就是对的。反复玩味的事实,还是得用逻辑才看得更真实。退一步,至少可以说逻辑指向真实。”

    “广义相对论从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出发。”田小园说。“借助早已存在的黎曼几何,逻辑严密地证明,引力是时空弯曲。‘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人类与引力打交道已经有几百万年了,天天打交道,无时无刻不打交道,但是人类实践了几百万年,也没有认出引力是时空弯曲,最终还得借助逻辑。水星近日点的进动人类观察了一百年了,不能解释。广义相对论计算出了这个进动。从另一个方面说,逻辑上成立的东西,现实中必然发生。”

    “这一点非常重要。”黄瑞雪说。“这就是新科学理论为什么必须给出证伪实验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一个新理论通过逻辑推理预言一个现象,如果这个理论是对的,它的逻辑推理就必然是事实,相应的实验就应该检验到这个事实。到此把我们前面努力追寻的一句话明白说出来:任何一个东西,只要在逻辑上成立,它就一定会在现实中发生。”

    “逻辑成立就是真实。”奚骥骜说。“时空元数密度分布不同,必然造成时空弯曲,因此引力最后归结为时空元数密度分布。这应该是一个事实。一个逻辑模型当时缔造的时候,缔造者不知道它在哪里是事实,它都将会表达为事实。因此,在流时论的时空框架中,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排列在一个逻辑链条上前后一致,这绝不是偶然的。”

    “逻辑加实验是一种世界观。”吴长川说。“现在回到东方的世界观,理解扬先生关于渺茫说的合理性,目的是为了找到突破口。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眼见为实’,崇尚‘博学多闻’。司马迁赞扬屈原‘博文强记’,这有一般性。这几句话的底层逻辑都是归纳法。孔夫子讲的眼见未必为实是误解,是人际关系,不是认识论,与这里讲的无关。黑格尔说,‘博学绝不是真理’。真理不是堆出来的。同一档次的杂乱知识越多,越难于挣脱,不能自拔,认识永远无法上升。限于一个档次的博学,只能皓首穷经。必须借助逻辑的锋茫,获得具有穿透性的认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才20多岁,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学生,比物理教授的知识要少许多。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时候,也才只有20多岁,物理学教授们的物理知识要比他多得多。海森伯在量子力学方面开创性的巨大功绩是20多岁就完成了的。海森伯在索末菲指导下做博士论文,在一次口试中,他回答不出关于光学仪器分辨能力的一些相当基本的问题。在索末菲的特别请求之下,考官维恩才让海森伯通过了考试,而给的分数是最低的刚够及格。几年后,海森伯对经典光学的无知又给他造成困难,为了解释他最新提出的不确定原理,他想出一个叫做伽玛射线显微镜的虚拟显微镜,但是他的分析根本没有考虑显微镜的分辨能力,伟大的玻尔发现了问题并为他补上漏洞。海森伯的物理知识比物理教授们少得太多,但是他提出的不确定原理,则是量子力学大厦的基础,费曼说,因为有不确定原理,量子力学还没有跨台。”

    “看来对于知识的壁垒,逻辑的穿透力远远胜过博学。”秦玉山说。“看来言必称希腊是对的。形式逻辑远胜过‘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与其无休止地大面积重复平凡,不如在一点突破。一个人学会了理论力学未必会骑自行车,但是会骑自行车也未必会创造出理论力学。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一生都在劳动,这种社会实践为什么没有创造牛顿力学,为什么没有创造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因此,实践不出真理。说实践出真理是把认识过程与‘先有存在,后有认识’的唯物主义原则混淆了。”

    “适者生存。”田小园说。“适应环境,首先必然向环境学习,草履虫也知道趋利避害。任何动物都有向环境学习的能力。因为学习环境,保留了和进化了神经系统,任何动物都是向环境学习的主体。对于低等动物,这是本能。我们一定要从适应环境中区分出一种东西,一般地称为本能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实践与知识的关系。进化从一开始就把动物造成了学习环境的机器。这种学习后来就发展成了人类的学习能力,但是早期又是盲目的,因此,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盲学。许多盲学者没有眼耳鼻舌,是否有意,不知道,那么,按照实践出真知的说法,这些盲学者是靠什么感知环境的呢?是意还是第六感官?或者干脆就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最低档的,是直接通过物理化学过程感觉?一些生物用到了星空,用到潮汐,除过深海火山口的生物,地球生物都吃的是太阳能,那么生命的感知系统除了宇观层次、宏观层次、微观层次之外,是否还用到了更深宇宙层次的过程?例如,双缝实验揭示的过程,例如量子纠缠过程,都用到了时观层次的过程。可以肯定,在眼耳鼻舌之外,认识主体一定还有别的感知系统。我们相信以下五条具有规律性:

    1、生命一定会对环境有感觉,感觉一定部分反映真实。

    2、因为客观存在表现为偶然性的堆集,因此感觉一定是片面的。

    3、生命具有用感性材料为客观存在建立主观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冲动。

    4、主观模型反映客观存在的概率非零。

    5、动物把主观模型作为真和伪的标准,来判断感性材料的真和伪。

    这就是生命在偶然的杂乱的现象碎片中寻找本质的过程,这个过程太古老了,对于人类来说,在开始的开始,因此我们把它称为太初过程。在生命没有眼耳鼻舌的时候就有了太初过程。适者生存。生命一旦有了任何一点适应能力,地球上就出现了智慧。”

    “如果适者生存是正确的,认识本质的太初过程就一定存在,并且当然地遗传给了人类。这就是何以可以认识相对真理却永远不能认识绝对真理的原因。”黄瑞雪说。“人类作为认识主体,感知客体的感官有眼耳鼻舌身太(感),是否有意?不知道,是否有第六感官?不知道。实践有助于发现真理,但不是发现真理的必由之路。如果全部都归之于实践,会造成错误。伽罗瓦在19岁之前创立了群论,他是靠的什么实践?实践了一生的工人农民千千万万,为什么没有实践出群论?为什么没有实践出相对论?为什么没有实践出量子力学?这些事实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任何场合都半通不通地挥舞实践这个词,必定通向主观唯心主义。‘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那么,作为标准,什么是精?什么是真?精和真的标准才是问题的核心。

    黑格尔在《小逻辑》第225节(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B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4:410.)让认识克服‘客观世界的片面性’,因为客观世界表现为偶然事实的堆积。这偶然事实的堆积被称为幻相。认识由接触幻相开始,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主观内在本性实行去掉客观世界的片面性,得到对实在的认识。”

    “认识怎样去伪存真呢?”奚骥骜说。“由于客体本身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体,现在是主观认识在为客观世界去伪存真,因此必须明确真与伪的标准是什么。黑格尔讲了一个环节给出了这个标准。‘这乃是一反映的关系,在反映关系里理念自身的区别只是那第一判断,即建立了或先假定了对方,但尚不自觉这乃是出于它自身的建立’(《小逻辑》P410)这个‘第一判断’或者‘先假定了对方’的假定,就是主观性。主观性的内在本性,是把自己当作真正的客观性,以自己为标准,决定客观性的真和伪。把认识主体自己当作真正的客观性为什么是认识主体的主观性的内在本性呢?因为是太感最初把某种个体与环境分开,这个个体就是生命。生命由太感感知的只是偶然的事实堆积,生命必须具备由太感材料建立对自己来说是客观性的能力,然后以此客观性为标准,回过头再次对于感性材料去伪存真。没有这个过程的系统都灭绝了。存在下来的都以‘把自己当作真正的客观性’作为自己‘主观性的内在本性。’说明白了,是认识的主体用自己建立的关于客体的模型为标准来判断感性材料的真与伪。在这里有一个长期的误会,以为是以客观存在作为感性材料的真与伪的标准。好像既然是认识客观存在,认识当然要符合客观实在,因此判断感性材料真与伪的标准自然就是客观实在,并且一知半解地让实践这个词在这里代表客观实在。但是,在得到真知以前,你如何知道客观实在?这就成了一个死结。表面上克服这个死结的办法是一个诡辩。用实践作为判断真与伪的标准。这是把实践理解错了,或者是把最后的证伪实验提前了。既然是在处理感性材料,实践得来的仍然是感性材料,不知道认识主体为认识对象建立了主观模型是认识致命的一跃,千千万万人一生的实践都与真知无缘。提出向有经验的工农学习,就是因为不知道实践之后必须还有致命的一跃,而说到的那个‘跃进’,却是张冠李戴。”

    “在认识的这个阶段,得到了片面的内部主观性和片面的外部主观性。”吴长川说。“在认识的这个阶段,主观性是不可省去的环节。存在主观性在这里并不是唯心主义。认识必须有主体,认识是主客的逻辑一致,合二而一。排斥主观性看似唯物得更彻底,其实已使得判断真伪失去了标准,使得认识表观上失去了主体而成为无主体的认识。这不是唯物主义,而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表徵客观本质的‘第一个判断’的客观实在被放弃了。丧失了这个关于真伪的标准,丢失了辩证法,认识只能用机械唯物论作出主观唯心主义的混乱判断。许多主观唯心主义都是以彻底唯物主义之名,丢失了第一判断的片面的主观性而发生的。社会生活中过份强调实践经验的原因,就是因为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老师傅’这个词与主观唯心主义相连曾经把实践经验神圣化。片面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的客观性会通过‘理念的实践活动’(《小逻辑》P410)不断纠正自己的片面性而合二为一,达到逻辑的一致,实现对客体本质的认识。而人们更愿意把本质称为真实。公式是真实,理论是真实。实践获得的感性认识一定不比公式和理论更真实。”

    “要求科学理论把给出证伪实验作为必备要素之一。”田小园说。“让我们回过头来把认识主体为了认识客体而建立的主观性模型看得更清楚。有时候充分发展了的更容易看明白。认识一旦产生,就有独立性。证伪实验正是把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来认识。‘先假定了对方,’这里对方是指认识的客体。作出这个假定是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但假定的内容则是主观地指向客体本质,这个指向可以是由太感得来的,也可以是由实践得来的,也可以是由主体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无论如何,是主体建立的一个客观模型。对于低等生物,或者生存,或者灭亡,或者有修改模型的机会。对于科学研究,则是理论通过了实验检验,或者被实验否定,或者有修改理论的机会。”

    “任何生命的任何认识,其必要环节都是共同的,并且是不可缺少的。”黄瑞雪说。“由于认识主体为认识客体建立的主观模型总是具有片面性,因此人类永远不能最后认识存在,并且,认识可以达到相对真理,但是永远不能达到绝对真理。”

    “我们合起来讲了吴长川先生关于实践的一些看法。”奚骥骜说。“我个人认为吴先生的这些看法是正确的。适者生存。不论原初生命多么简单,生命与环境之间必然有信息流。不然何谓适应?动物的感觉一定会反映环境的某些东西,因为适者生存生命首先就生成了这种反映机构。因此,吴先生关于实践的说法对认识智慧的本质会有帮助。因为这一段确实比较抽象,建议吴先生说几句总结的话。然后大家再讨论,再提问。”

    “我也很有兴趣。感谢奚骥骜先生的新想法,感谢吴长川先生的新想法。”马跃峰说。“请吴长川先生总结一下。”

    富西安、许观海应声鼓掌,全场一片掌声,气氛十分活跃。

    “谢谢各位!”吴长川说。“我对大家的回答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前边关于实践的讲解给出一个梳理,第二部分强调,实践既不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也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每段实践都是一个复杂过程。什么是实践?从认识论讲,实践就是认识主体获得感性材料。这些材料无条件地反映认识对象的部分真实。什么是认识?认识主体用感性材料通过逻辑推理为认识对象建立模型,并把模型作为客观标准判断感性材料的真或者伪。这里要特别注意,多少年以来总是认为,在认识的这个环节,要用客观真实作为标准来判断感性材料的真或者伪。此时还没有认识客观真实,怎么用来作标准?此时主观建立的模型就是认识对象的本质,就是认识对象的真实。不要指望认识可以直接完全认识绝对真理。几十年来,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学术,都没有正确把握实践概念。由于盲目用主观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从来不明确承认感性材料必定无条件部分反映客观实在。我们的实践几乎等于实用,这是最致命的。坚持错误的认识论,怎么能有大科学家呢?”

    “请你讲慢一点,我跟不上记录。谢谢。”富西安说。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好的。谢谢。”吴长川说。“以下讨论实践既不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也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此作为梳理中的一个关注点,与大家分享。认识主体不能实践所有的事情,不论这个认识主体是个人,群体还是全人类。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都不能完全实践。我们既不能到达仙女星系或更远的星系,也不能参加秦灭六国的实践,更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活。作为认识活动,实践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很多。例如知识、经验、价值观、感情等。即如知识,人类天天见太阳晒太阳,实践了几百万年,每个人自己都实践了一生,但是只有在获得了量子力学知识之后,才明白太阳发热发光是因为太阳是个聚变炉。数学、逻辑等是超越实践的,只能通过思维和推理来认识和理解。德莫克利特在两千多年以前,没有见过原子,没有关于原子的任何实践,他为什么能提出原子论?是靠思维和推理。会骑自行车不一定能建立理论力学,因此实践不一定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事物是偶然的堆集,因此,实践永远无法全面感知事物,这是实践的偶然性缺陷。主观认识为客观世界去掉片面性,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这是因为实践获得的感性材料只能提供客体的片面性。既然实践永远不会是完全的;影响实践主体的因素众多且都有不确定性;有许知识是超越实践的;任何实践都会有偶然性缺陷;实践只能反映客观存在的片面性,凡此五者,使我们认识到,虽然实践活动对认识是极端重要的,但对于认识却不是万能的。还是要重复一句话:实践不是实用。”

    晚上回到吴长川房间,三个人都到齐了。

    “我看到了你们开学术讨论会的照片和视频。”核桃给两位科学家说。“还有田小园、富西安、黄瑞雪等人。这些照片就是那些官员拍摄的。现拍现传,皇帝中央的专门机构选择之后再传给我。有一组视频很特别,是和珅在看这些照片和视频。平时会上清魂百分之百出洋相,各位想过没有?这有可能是假象。在它们的荒诞不经的背后,肯定有严肃的东西在指向我们。这些照片和视频怎么拍的,我和你们一样,完全不知道,你们也没有任何觉察。”

    “现场拍照不露声色,完全可以很容易做到。”秦玉山说。

    “有一组视频是你们和马跃峰在马办谈话的实况。”核桃说,“从场景看,完全不是秘密固定摄像头拍的,倒是典型的在线实录。”

    “这个问题就大了,难道我们的反在线录取被解除了。”吴长川说。

    “我分析了,都是早先的在线实录。”核桃说。

    “为什么现在让看过去的实录?”吴长川说。

    “从内容看完全没有必要重发过时无用的东西。”核桃说。

    “是不是今天的学术讨论会没有邀请它们,它们不高兴?”秦玉山问。

    “它们对今天这些才不感兴趣呢!肯定有别的事。”核桃说。

    “它们要干什么?”秦玉山说。

    “不知道!”核桃说。“问题就在这里,奇怪的是它们没有给我提出任何任务指令,只是让看视频和照片,这与以往大不相同。第二个疑点是和珅看照片,看视频,这也是不寻常的。这可能是皇帝中央有什么大的举措,这两个疑点使我感到危险在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