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崛起之启程
繁体版

第13章 初见鲍老师

    “那段时间确实挺乱的,”孙瑞芬从回忆中回到了现实。“我总觉得如果许总和兆博士不走的话,XQ产品会做得更好。”

    “而且如果FG的正式立项也能留在京研的话,不至于拖到去年产品才正式上市。”孙瑞芬继续补充到。

    “哪有那么多假设啊。后来不是也很好么,陆续产品都做了出来。”

    “那倒是,就怨那个章总,没眼光。”能感觉到,孙瑞芬说这话时,目光里还带着一丝恨意。

    “谁都有局限性,等你到了那个位置,就能理解了。不过,他的黯然谢幕,也是一种必然,虽然经济上比较自由,可是事业生命也算提前结束了。”

    二人边说边开车,回程的路上又一次感受到了京都杜家坎的威力,集中精力开车,也就不怎么聊工作的事情了。

    虽然离开京都已经两年多了,林清对路况还算熟悉,没多久,就顺利地到了孙瑞芬提前订好的酒店,然后就是进京必修课——卤煮火烧,这也是二人共同的爱好。

    大快朵颐后,两人步行回了酒店,路上随便聊点儿家里的事情,也算消消食,小别胜新婚,然后早早地就休息了。

    第二天,洗漱完毕,吃完早餐,收拾好随身行李,退了房间,两人来到京都火车站附近的一家上岛咖啡,约在这里,既方便聊天,赶上饭点儿也可以吃点儿商务简餐,这也算二人多年的习惯了。

    鲍老师已经提前到了,见面寒暄落座,点完饮品,鲍老师开始跟孙瑞芬聊起来。

    林清主要是听,偶尔也插入一句话以示礼貌。边听边打量着鲍老师。五十岁上下的年纪,个子不算高,身板挺直,留着平头,眼神里面透露着热情和自信,声音也很有穿透力,操着南方普通话,很健谈。如果不是之前孙瑞芬简单介绍过鲍老师的背景,林清还真以为鲍老师是军人出身。

    比较意外的是,鲍老师在季城的黄龙大学读的研究生,他一直在强调季城是第二故乡。这也让林清找到了可以融入到话题中的点,二人也很快消除了陌生感。

    从两人的聊天中,林清大概梳理出了鲍老师后面的经历。

    鲍老师加入YM公司之前就是做FG产品的,而加入YM公司,也是目的明确,为了FG产品去的,那时候,进口FG产品大行其道,同SYM的XQ产品一样,罗雅贝西四大家,尤其是罗氏的产品,占据着几乎全部的市场份额,国产产品还是一片空白。他认为,FG产品前景不可限量,恰在此时,YM公司也开始了FG产品的研发。

    考虑到京都研究院的技术实力比较强,所以将项目的预研放在这里,为此招聘鲍老师作为项目经理。

    项目预研完成时,正好赶上京都研究院的动荡,总部研究院趁机将正式立项收入囊中,同时向鲍老师发出了邀请。

    鲍老师经历了许总和兆博士他们的遭遇,有种唇亡齿寒之感,当时对于YM的管理层失去了信心。于是以已经定居在京都,不方便去岭南作为理由,回绝了总部研究院的邀请。

    离职后,鲍老师应邀去了KM公司,担任FG项目研发总监。

    KM公司位于巴蜀省,起步于SYM产品和罗氏产品的代理业务,受益于领导人和团队的勤奋与努力,也是赶上了进口高端产品的时代红利,KM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完成了资本和客户资源的原始积累。于是,开始由商业为主向研发和生产转型。

    起初,选择了较为简单的SH试剂业务,从OEM代工产品开始,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研发投入。几年的励精图治,已经小有成绩。

    由于KM对于产品研发有着深刻的认知和认可,同时也具备天然的商业基因,因此,企业战略方向非常清晰,从产品线到SPD业务,很早就开始了布局。而作为医院检验科试剂产出最高的FG项目,就成为KM公司战略上必须攻克的项目。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KM高层对于鲍老师寄予厚望,给予了全力支持。而鲍老师领导研发团队,不负众望,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即攻克仪器平台和早期配套试剂的研发、工程化和报证。KM公司则成为了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FG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IVD厂商,而此时,YM公司的FG项目,仍在难产中。

    KM公司在2015年完成了上市,从而正式进入了国产IVD厂家的第一梯队,其FG产品,也很快成为了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

    FG产品受其检测原理和反应原理的限制,反应条件要求比较高,而且故障率也偏高,这就决定了只能在实验室中使用,而无法满足胸痛中心等有时效要求的医院科室的需求。

    同时,主流的FG产品,由于存在标准品、底物等其他耗材以及试剂开瓶后的有效期限制,其检测成本与日标本量密切相关,标本量越大,单测试成本越低,标准量越小,单测试成本会变得奇高。这就使得很多门诊量小的医院,不敢使用FG产品。这对于FG产品的普及是极为不利的。

    而在鲍老师看来,在FG产品的全部反应原理中,均相化学FG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做出来免洗涤单人份的产品,体积小、故障率低,并且单测试成本不再受日标本量的影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完成KM公司FG产品的研发项目后,鲍老师决定自主创业。这时,出于对鲍老师的感激、信任和尊重,KM公司的高层人员给了他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在2013成立了XA生物公司,进行小型单人份FG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鲍老师又一次不负众望,经过四年多的潜心工作,带领团队完成了目标产品。已经拿到了一台小型设备的注册证和20项试剂证,基本上满足了主要应用科室的需求。

    而这一次,鲍老师到BJ来,是要完成一项惊人的壮举:“召开发布会,现场对产品进行验证和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