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是万历的老师
繁体版

第13章 教谕赏识

    孟教谕接过宣纸,从第一句开始仔细阅读。

    良久之后,他深深看了范凌恒眼道:“之前可背过《学规》?”

    “不曾。”

    “可临摹过字帖?”

    “不曾,学生家贫,只在宗族学堂中跟随范先生抄过《千字文》《名贤集》等启蒙读物。”

    孟教谕指着宣纸道:“‘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观你字体,起初只是工整,但后来看起来却与现在的印刷字体颇为类似。”

    范凌恒不由在心中给教谕点赞,刚才他听了教谕一番话后,把前世硬笔书法的习惯带了进来,使用的是在后世号称考试万年体的“宋体”。

    这是种随着南宋印刷业开始逐渐兴起,在明朝形成最终版本,为了快速雕刻而创造的新型印刷字体,也是种非常适合在高考时让阅卷老师给出卷面分的字体。

    “……这种字体虽便于阅读、便于辨认,但在考试中,你还是当以馆阁体为主。”

    范凌恒点头应是。

    “今日下学后,你跟我去书房,《学规》这本书,你要好好研读,不要犯忌。”

    丢下这句话,孟教谕去给其他学生进行指点。

    孟教谕刚离开,范凌孟翘起大拇指,小声说道:“你走运了,教谕隔段时间就会选一名最优秀的学生去他的书房单独授课,你是我来一年多见到过唯一一个刚来学堂就被请到书房的学生。”

    “去书房都有什么好处?”范凌恒掩着嘴轻声问道。

    范凌孟翻了翻白眼,指着自己:“你看我像能进书房的学生么?”

    范凌恒摇了摇头。

    “那不得了,我没去过书房,我哪儿知道有什么好处……前面那些秀才去过,但我和他们不是一路人,他们也不会主动对我说。”范凌孟说完朝坐在前排的秀才们做了个鬼脸。

    范凌恒见状笑骂道:“得了,那我今天去给你探探路……你那儿有《孟子》么?我在宗学刚学完《论语》,下面该学《孟子》,借我一本,我誊写一遍后还你。”

    范凌孟从书桌下方扒拉半天,找出本崭新的《孟子》丢给他,又翻出一根毛笔:“你先用,不着急还。我《论语》还没学完。”

    “天呐,一万五千九百一十八字,我才背了两千字不到,到学《孟子》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呢!”

    他见范凌恒接过书后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得意洋洋道:“我闲来无事,专门把《论语》每篇的字数查了一遍,《学而》四百九十三个字,《为政》五百七十九字……”

    范凌恒被范凌孟搞得哭笑不得。

    在前世就有这种学生,上课的时候手不停,你以为他在抄写笔记,实际翻开书,课本上的李白有了墨镜、杜甫穿了裙子。

    回到家里,写作业前相安无事,写作业时,一会儿拉屎一会儿撒尿……总之就是把时间花到各种开小差上,本来一小时能完成的作业非得三小时完成。

    “范凌孟!”书屋前头传来一声厉响:“课上不准交头接耳,违着站着听课!你站起来!”

    “老师,我冤枉啊!范凌恒找我借书,我好心给他翻找书本呢……”范凌孟站起身,一脸委屈的解释道。

    “是这样么?”孟教谕发问。

    范凌恒在旁边小鸡啄米般疯狂点头。

    “好了,下不为例,你坐下来吧,记得要认真背书,关于如何快速背书,你可以等课后询问凌恒。”说完,孟教谕那张万年不变的古板面孔,竟突然露出一丝微笑。

    范凌孟使劲儿揉了揉眼睛,他发誓,他从未见教谕在课堂上露出过这种笑容。

    孟教谕的笑容一闪而逝,随即脸上又挂上严肃道:“不过,课上不准交流!”

    范氏兄弟二人连连称是。

    一天的时间很快,毛笔写字速度毕竟比不上钢笔,再加上范凌恒又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努力把每个字写好,导致他抄了一天才抄写十分之一。

    据范凌孟言《孟子》有三万四千余字,也就是说他才抄写了六千余字,相比书写《学规》的速度大大变缓。

    抄书是范凌恒的习惯,虽说范凌孟可以借书给他读。

    范凌恒本身也可以很快的把整本书记忆下来,但他还是觉得要自己手抄一遍,正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

    这个过程虽然枯燥,但可以有效的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放缓信息的摄入速度,非常有助于仔细理解每句话以及前后关系。

    范凌恒现在就明显很有感觉,《孟子》之前他并没有读过,有些名词即便他融入今世古人的记忆,也无法一下给出专业解释。

    但在抄写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他就是知道它怎么回事,说明了什么,这是种奇妙的感觉。

    实际上,很多三十左右,有了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如果重新学习之前高中、大学的知识。

    会发现自己像是开了窍一般,那些曾在高中、大学阶段苦思冥想也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难题迎刃而解。

    这并不是因为人本身的智力有了突变,而是因为经历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有一种说话,就是在人记忆力和创造力最好的时候,大概是6-15岁。

    少年人可以轻松背诵出“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指望一个弱冠少年去理解这句话、对这句话有感触,这不现实。

    可一个到了而立之年,三十多岁的老男人再去看这句话时,他的记忆能力或许已经衰退。

    但他读到这句话,再去结合自身的经历,可以快速理解并记忆,在实际生活中也能信手拈来。

    在这个时代的学习环境内,大多数学生从小入私塾后不求甚解,老师也是先让熟背典籍,再让学生慢慢理解。

    范凌恒原本也是这样,宗族学堂的先生要求他先背诵,再慢慢把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教授给他。

    可现在,情况有所变化,范凌恒作为一个成长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现代人。

    掌握了先进的学习方法,也有足够多的社会阅历,这让他在学习典籍时事半功倍。

    即便之前难以理解的部分,他也能依托两世的信息差游刃有余的去解读。

    一天《孟子》抄下来,让范凌恒感悟颇多,可他也明白了自己最大的问题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