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是万历的老师
繁体版

第12章 笔断入桌

    朱照站起身,一时傻了脸,他才刚开始学《诗经》,哪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呆若木鸡矗在原地,一声不吭。

    孟教谕也不让他坐下,接着点到范凌恒回答。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范凌恒站起来,声若洪钟,中气十足的回答道。

    《师说》嘛,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全文背诵的文章。

    孟教谕点了点头,示意他坐下,扫了刚才打架的几人,留下朱照孤零零的站着,便开始抽查昨日作业。

    范凌恒仔细观察,有些学生上台后把昨日作业呈上,孟教谕就让他把抄写的作业背一遍,如果背的坑坑巴巴,中断多次,甚至背不出来,教谕就毫不留情的举起戒尺打学生手心。

    如果背的还比较流畅,还能背出全文,虽然也挨尺子,但教谕下手明显会轻一些。

    更有一些学生可以流利的把文章背出,孟教谕不但不会打手心,更是会和颜悦色的问其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并进行讲解。

    现在上去的就是一名廪生,去年考过府试,等着参加两年后乡试的秀才,他上台,一气呵成的背出《中庸》前五篇。

    孟教谕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问道:“仲尼⽇:“君⼦中庸,⼩⼈反中庸。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反中庸也,⼩⼈⽽⽆忌惮也。你怎么理解里面的中庸?若以此为八股文,你该如何破题?”

    头戴青色方巾,身着圆领襕衫秀才服的廪生想了想回答道:“中庸,乃中正也,君子应时时刻刻保持中正,小人则相反,学生当以‘中正’二字破题。”

    孟教谕摇了摇头:“还有么?”

    廪生作揖道:“学生不知,请老师指教。”

    “你读《中庸》,一定要结合朱老夫子的《中庸章句》,不能平白瞎想。”

    “你说的‘中正’一词,出自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大禹谟》:‘民心惟甚危险,道心惟甚幽微,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汝当精心,惟当一意,信执其中正之道,乃得人安而道明耳。’”

    “但朱子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解“中庸”之“中”,‘不偏不倚’是就‘心’而言,是指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心的无所偏倚,也就是‘中和’之‘中’;”

    “‘无过不及’是就‘行’而言,是指已发时见诸行事各得其“中”,随时以处“中”,即所谓“时中”,也就是“中和”之“和”。”

    “中正和时中差距在哪?中正指的是人在行为、举止、礼仪各方面都要做到不偏不倚,这样理解没错。”

    “但是你看朱子,他认为用中和之道处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而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能自然符合中和之道,这才叫做中庸、时中。”

    “从立意层面,朱子就比前人高了许多,自然,你学习时当以朱子为准,以‘时中’破题!”

    “如果这是科举考试,你来破题,恐阅卷老师刚看个开头就要把你的卷子丢在一旁。”

    孟教谕先是解释一番,然后毫不客气的痛批道。

    一席话直让范凌恒大开眼界,且不说孟教谕各种典籍信手拈来,就说他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让范凌恒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待所有学生的作业检查完毕,孟教谕便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进行授课——当然,主要精力放在廪生和增生这些秀才的身上。

    像范凌孟等人连县试都没考过的,孟教谕丢下一句:“今日背诵xxx,抄xx多少遍”后就背着手离开。

    范凌恒自然也在其中,孟教谕给了他一本《学规》,并要求他两日内抄写二十遍并背诵完备。

    伴随着旁边范凌孟进入青春期的公鸭嗓,范凌恒打开《学规》,发现其内规二十七条,禁二十条,翻到最后看到后面的印刷体写到:“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定。”

    范凌恒拿起《学规》,从头到尾翻看一遍,再合上书,闭上眼过了一遍。

    过了一小会儿,他睁开眼对着旁边正在背诵《论语》的范凌孟道:“《学规》我已会背诵,是否可以告知先生,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

    “我这儿刚背了十句论语,你一本《学规》会背了?”范凌孟满眼不可思议。

    “嗯……兴许是记忆力好,书籍我看上一遍都能记得住。”范凌恒把脑中可定格画面,读出书籍这件事归为记忆力好,可他知道,这仅仅只能代表他能把书给背下来,或许在考察背诵的时候可以上大分。

    但刚才孟教谕让他领悟到一个残酷的现实,靠背诵是写不了八股的,只有把句子掰开揉碎,按照朱熹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才能写出来好的八股文。

    所以,他的好记性对于作八股文能带来的优势极其有限,充其量就是自带资料书而已。

    范凌恒觉得自己要抓紧一切时间来学习如何作八股文,最快的办法就是引起老师的重视,比如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嗯,我已经会背。”

    “我不信,你把《学规》给我,默写一遍试试。”

    “好。”

    范凌孟丢下自己手中《论语》,递过去两页宣纸,撸起袖子替他研磨。

    范凌恒撸起袖子,拿起自己的羊毫笔,笔尖沾墨,悬笔在纸上,轻声道:“圣人教人,只重躬行,罕言性命交关。然读书期于明理,求仁贵其存心……”

    原身的底子打的不错,他握着毛笔,稍作思考,当即开始下笔。

    范凌恒慢慢开始动笔,起初还因为几日没动笔,有些生疏,写着写着便越来越快,一行工整漂亮的蝇头小楷随即便跃然纸上。

    渐渐地,他的全部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进入到一种沉浸状态,每一次动笔都全神贯注、不假思索,文字犹如流水般缓缓淌出。

    孟教谕悄无声息的站在书桌前,看着奋笔疾书的范凌恒一言不发,有些学子见没了教谕走动的声音,也不由的扭头查看。

    看了一会儿,孟教谕轻声指点道:“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

    “书以中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

    范凌恒的笔触顿了下,握笔的姿势跟着指点做出改变,下笔也开始有所变化。

    “书写时须笔动、指动、腕动、臂动、腰动、身动,整体协调用力。”

    “必用整劲、巧劲、巧力,指力用得最多,拿起笔杆的时候,指的活动最大。其次是用腕力,再其次是用臂力。”

    “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环节来完成,利用锋变来完成这三个环节,并进行点画的刻画,就是用笔的关键。”

    范凌恒闻言,把刚才只用手指和腕部的发力改为手、腕、臂协调发力来控制和调领笔锋,同时还想到之前练习硬笔书法的技巧。

    横:起笔处轻、顿笔收笔处回锋;

    竖:起笔轻顿笔、收笔处提笔出锋;

    短撇:起笔轻顿笔、向左提笔出锋动作要快

    虽然两者的笔法不同,但字体的结构与章法基本一致,而且硬笔的很多技巧就是借鉴自毛笔,范凌恒原身只懂得横平竖直,不懂得写字的技巧。

    但经过孟教谕的指点和他本身对硬笔书法的理解,只见他文字从涓涓细流渐渐变为长江之水,从远处滚滚而来,倾泻而出,书写速度越来越快,气势越来越足。

    这时,范凌恒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他的眼中只有字,心中只有点横竖撇捺。

    一本《学规》三千余字跃然纸上,曲尽其妙,就在他要写下最后“洪武三十年定”中“定”字那一点时,范凌恒发力,笔杆“啪”的一下从中间截成两半。

    下半段的笔尖在宣纸上留下黑黑的墨点,上半段有着毛刺的部分赫然透纸而过,立于桌上。

    范凌恒松手,笔杆岿然不动。

    范凌孟看傻了眼,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写字能把笔写断的人,他伸出手使劲儿一拔,笔杆只是晃了晃,于是他双手同时用力,这才把断笔拔出。

    范凌恒朝范凌孟感激的笑了下,双手端起写的密密麻麻的宣纸向孟教谕呈上:“请老师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