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是万历的老师
繁体版

第20 精义学习

    按照范凌恒的理解,现在科举全部是以朱熹的《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可没想到这仅仅只是四书。

    至于五经的标准答案,孟教谕说他这儿没有,太过于占地方,绍兴老家有整整一个屋子摆放的全是五经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那就是永乐年间的《五经大全》,有《周易大全》二十四卷、《书传大全》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礼记大全》三十卷、《春秋大全》七十卷,总计一百五十四卷。

    嗯……没错,五经的标准答案就在这一百五十四卷书中。

    再加上《章句集注》二十六卷。

    这是范凌恒今天得到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科举考试范畴超不出这一百八十卷书。

    多么?

    说实话,如果真的把这一百八十卷书放到范凌恒的前世。

    当所有孩子都不再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全部时间用来学习如何做八股文;

    当所有老师考核晋升必须拿出来一节省级优质课,课题为《快乐学习四书五经》;

    当人们做题使用的不再是《黄冈密卷》而是《科举密卷》;

    从一年级开始到高考前,求学十二载,只学这一百八十卷书,你觉得你能不理解四书五经或者不会写八股文么?

    反正范凌恒觉得自己不会,后世和现在不一样,在那个有着多种学习方法论、习题册在的年代,学生不需要有多聪明,只要能踏踏实实把老师教的学到位,买的习题册做干净,考上个本科并没问题。

    但很多学生都出不了成绩的原因在哪?

    他们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本应努力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大好时光花费在网吧……球场……青春懵懂的爱情上。

    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使命,在求学的阶段,投资自己,积蓄能量,等待着每年6月7日的到来。

    那个对大部分人普通人,几乎是人生前十八年的全局最优解的考试的来临。

    高考只是人生极短的一个片段,但它是一个重要片段。

    如果让大多数工作十年以上的人回答一个问题:“你对于你的高考成绩和入读大学满意么?”

    恐怕只会有一个答案:“不满意。”

    虽然高考不可能决定人的一辈子,日后的人生还要面对无穷无尽的考验。

    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竞技的起点,未来人生能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这是绝对平等的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不存在差别。

    在范凌恒重生前,忍受苦难”和“丧”文化已然成为主流。

    当时人们常常笑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出生。

    有一个富爸爸,这辈子就赢在了起跑线上,这话听起来扎心却再真实不过。

    但,如果没有这个出生呢?

    普通的家庭……普通的父母……普通的自己……普通的生活……普通的学校,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现状。

    你可以成为三和大神,破罐破摔;也可以成为一条咸鱼,终日在家啃老度日。

    因为内卷的时代,摆在大多数人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躺平不作为,另一个是积极地参与进去。

    范凌恒相信,三和大神也想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咸鱼也有着梦想翻身的一面。

    但,如果仅限于想和梦,连一点儿努力的行动都没有,那一切就都是空谈。

    人无法对既定的事实作出改变,但可以对尚有无数种可能的未来抱有希望。

    对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虽然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通向哪里,但高考仍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转折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只有熬过无人问津的日子才会有诗和远方,吃够当下的苦,未来的甜才会顺理成章。

    现在的科举,亦然如此。

    范凌恒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想要实现又该付出哪些艰辛和努力。

    他想了想,在纸上先写下背诵,复又琢磨了下,把这两字划去。

    短时间内,只要过目不忘的本领在,就不用在意这个。

    那么自己下一步的就是精义学习,他在纸上写道:西蒙学习法和穷举法。

    西蒙学习法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此人是20世纪的通才,一生获得无数国际重量级奖项,这些奖项横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终其一生,最多只能获得某一个领域的至高荣誉,但是西蒙横跨多个领域,并且都做到了极致。

    当他被问到为什么能掌握这么多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并取得骄人成绩时,他只说:“我是沉迷单一事物的偏执狂。”

    范凌恒准备在学习四书五经时把自己变为偏执狂。

    西蒙学习法的核心原理就是把学习要像锤子一样凿透一门知识,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

    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法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拆分知识,拆分到这门知识的最小单元,无可拆分、比较容易学习为止。

    下一步就是持续学习6个月,各个击破每个被拆分的小部分,直至知识完全掌握。

    拆分是降低学习难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拆分将复杂问题拆分为简单问题,然后各个击破进行解决,这类似于军事学上的分散敌人,然后集中兵力进行各个击破。

    范凌恒准备把四书五经进行拆分学习,他在纸上写下孟教谕刚才给他讲述的《论语·为政》并开展拆分。

    《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这里的“攻”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治,一是攻击;

    “异端”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异端邪说,一是事物的两端(指两面性);

    “已”字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实词“止”,终了之意,一是语气虚词。

    中文学习尤其是古文学习,麻烦就麻烦在这儿,古代的书籍,没有断句!没有标点符号!

    孔子就说了一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由于几个字词的不同解释,相互搭配,使整句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攻治异端邪说,这是祸害啊”;

    二是“攻击异端邪说,则祸害就会终止”;

    三是“攻治认为事物有两端的学说,则祸害就会终止”;

    四是“攻击认为事物有两端的学说,这是祸害啊!”

    以上的解释都符合孔子的思想,如果出题人拿这句话为题做八股文,就要考虑孔子说这句话时会以哪种口吻,因为八股文是不能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而且讲究“代圣人立言”。

    也就是说,八股文说的话不是作者自己的话,而是作者代替圣人说的话,因此非常讲究“口气”,也就是要揣摩圣人的音容,以圣人的口气来把话说出来。

    这样一来,上面四种解释究竟哪一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意?

    范凌恒认为关键在于对“已”字意义的确定。

    通观《论语》,凡“也已”二字连称,均为语气词连用,如《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

    《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只有一处似为例外,《阳货》:“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这里“末之也已”,似乎是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已”解释为“止”;但是“已”字作语气词解则为穷途末路之叹,亦通。

    如此看来,对上面的四种解释,只有第一、第四两种可以成立,而在这两种中,又以第一种为优,因为孔子对是否承认事物有两端的学说,还没有放到势不两立的地位,故不至于说出第四种那样严厉的话。

    这么一分析,如果在科举考试时遇到“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这句话,他理解为“攻治异端邪说,这是祸害啊”,再去破题,就不可能跑偏。

    而且,不论什么题目,只要出自《论语》,最后有“己”这个字,范凌恒就不会因为“代圣人立言”不注意圣人的口气而失分。

    知识的累积犹如金字塔一般,最开始是最困难的阶段,但只要把基础打牢,文字和句子的释义只有这么多,学会一句,遇到三句类似的自然可以举一反三。

    在到达金字塔塔尖之前,文科的学习只会随着积累越来越简单。

    学问一道,最难的是达到塔尖之后,和朱熹、王阳明一样,已然学尽了前人所有的知识,世间已有的哲学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于是他们花费一生时间,创立新的学派。

    “但这些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要的只有科举罢了。”伴随着哥哥入睡的鼾声,范凌恒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面前纸上的思维导图密密麻麻,犹如蜘蛛网一样铺满整张宣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