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代人
繁体版

第八章 70年代的娱乐圈

    20世纪70年代,内地娱乐圈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当时的文化艺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电影方面,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强调现实主义和革命主题。一些经典影片反映了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的奋斗以及革命历史等,例如《春苗》等。

    在音乐领域,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通过广播等形式传播,深受大众喜爱。

    戏剧方面,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宣传作用的剧目也颇为流行。

    这一时期的内地娱乐圈,虽然没有像后来那样商业化和多元化,但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的表演和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内地演艺圈还未完全放开,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编制化等因素的限制。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内地娱乐圈才开始逐渐放开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态势。

    70年代的一些代表演员如达式常,他英俊帅气,拍戏近60年。1966年达式常与王文皓结婚,婚后第九年他出演电影《春苗》而一炮走红。其表演从容、传神、细腻,善于挖掘人物情感世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内地娱乐圈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这个时期,“娱乐”的概念并不像现在这样凸显,更多地是隐藏在文艺思潮背后。然而,电影行业在逐渐发展,一些经典作品涌现出来,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当时的电影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强调平民视角和价值取向。例如《白毛女》中设计出的“复仇女神”形象,《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将乡村生活呈现在核心位置,《南征北战》展现了史诗风格等。

    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从建国前的一些电影中逐渐过渡,摆脱了高高在上的观望目光与心理站位,真正深入到平民的视野情感中。

    在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内地娱乐圈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为内地娱乐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使得娱乐圈的生态在之后的年代里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而在香港地区,70年代的娱乐圈开始绽放光彩。一些演员纷纷崛起,香港的影视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例如,赵雅芝在1975年拍完个人首部电视剧《乘风破浪》,正式进入娱乐圈,之后她的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

    总体而言,70年代的中国内地娱乐圈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香港地区的娱乐圈也开始呈现出繁荣的态势。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娱乐圈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以下特点和历程:

    1.电影业崛起:邵氏兄弟影业在香港电影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制作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电影。同时,一些新的电影公司也逐渐兴起。

    2.演员辈出:许多知名演员崭露头角,如谢贤,他在50年代就出道,1980年凭借电视剧《千王之王》再度走红,因饰演罗四海“四哥”一角,从此有了“四哥”的外号;秦祥林出道较晚,1968年才开始在香港出演电影,70年代到台湾发展,与秦汉、林青霞和林凤娇合称“二秦二林”,是票房保证;赵雅芝1973年参加香港小姐选美比赛后进入娱乐圈,之后凭借《楚留香传奇》《上海滩》等剧走红,成为无线“四大花旦”之一。

    3.类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艺片,武侠片、喜剧片等各种类型的电影也开始受到观众喜爱。

    4.“银色鼠队”成立:1970年成立的“银色鼠队”是当时香港娱乐圈的一个代表团体,其中大哥张冲原本是邵氏公司演员,后成为出色的导演;七妹沈殿霞是多才多艺的艺人,深受观众喜爱;六哥邓光荣在台湾主演文艺片,70年代末回港发展后多饰演黑道大哥。

    5.音乐发展:粤语流行曲开始大放异彩,许冠杰等歌手的歌曲受到广泛欢迎,推动了香港音乐的发展。

    6.电视剧繁荣: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制作了众多经典电视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和歌手,如汪明荃,她在丽的电视台和TVB都有出色表现,《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剧让她成为观众心中的全能偶像。

    这一时期的香港娱乐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为80年代和90年代的黄金时期奠定了基础。在经济起飞的背景下,香港的影视歌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养了众多明星,作品也在华语地区乃至全球华人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70年代的香港娱乐圈也受到了大陆移民潮的影响。内地的资金、劳动力以及文化人士的到来,为香港娱乐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例如,一些电影界人才的加入,推动了香港电影业的发展和创新。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香港娱乐圈在70年代也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口味。这种创新精神为香港娱乐圈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娱乐圈开始进入更加繁荣的阶段,众多天王巨星层出不穷,作品类型更加丰富多样,逐渐迎来了香港娱乐产业的黄金时代。

    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娱乐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具有以下发展特点:

    -民歌新时代:1975年开始迎来民歌新时代。

    -阴盛阳衰:相对凤飞飞、邓丽君、甄妮等众多知名女歌手群芳争艳的局面,出色的男歌手数量较少。不过也涌现出了刘文正、高凌风等具有影响力的男歌手。例如刘文正是台湾的第一位天王巨星,颜值出众、唱功精湛且台风华丽,开创了许多先河,他是三届金钟奖歌王;高凌风以独特的舞台风格著称,其代表作有《大眼睛》《泡菜》《姑娘的酒窝》《冬天里的一把火》《燃烧吧,火鸟》等。

    -多种音乐风格并存:有人唱国语老式情歌,有人唱台湾原住民小调,也有人唱西洋歌。这一时期的代表歌手有叶启田,他是知名的闽南语歌手,《爱拼才会赢》是其流行几十年的歌曲;刘福助是台湾娱乐圈的常青树,擅长国语、闽南语和客家歌曲演唱,还有不错的创作能力,代表作是《绿岛小夜曲》;谢雷的《蔓莉》《苦酒满杯》《负心的人》以及翻唱版《多少柔情多少泪》等歌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青山是台湾乐坛“四大宗师”之一翁清溪(汤尼)的弟子,长相帅气、嗓音清亮,被誉为“宝岛歌王”,其代表作有《泪的小花》《今夜雨濛濛》《水长流》《情难守》等;万沙浪来自台湾高山族中的卑南族,1972年因唱邓丽君的歌曲《风从哪里来》受到关注,1973年以歌曲《海鸥飞处》再次成为年度十大歌星之一;张帝是台湾主持界的大前辈,被称为“急智歌王”;叶佳修是台湾校园民谣的奠基人之一,他创作了《外婆的澎湖湾》《踏着夕阳归去》《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思念总在分手后》等经典歌曲。

    -电视剧发展:当时的电视剧带有浓厚的政宣意味,一些热播国语剧如《晶晶》《新桥》《春雷》《风雨生信心》等有意无意地宣扬当时台湾的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此外,台湾也开始拍摄武侠剧和言情剧。琼瑶式言情剧风靡一时,其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例如《我是一片云》让凤飞飞火爆华语乐坛。同时,台湾的武侠剧也逐渐兴起,剧本多改编自金庸和古龙的原著小说。

    在70年代,台湾娱乐圈的发展为华语乐坛和电视圈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艺人,对后来的娱乐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娱乐圈开始逐渐发展。当时的电视节目产量相对较少,制作费较低,节目也比较粗糙,处于黑白播出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新加坡的电视台制作了各种类型的节目。例如,综艺节目有《花月良宵》《弦歌丽影》等,表演艺人包括林竹君、丽莎、紫玲、樱花、凌霄、凌云、朱咪咪和张小英等人,谐星王沙和野峰也很受观众喜爱。

    当时的海外艺人多数来自港台地区,他们主要在“海燕歌剧院”或夜总会登台,其中一些上过新加坡节目的有罗文、叶丽仪、青山、凌峰和杨小萍等。

    70年代的新加坡娱乐圈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80年代,新加坡戏剧处开始大力发展,从香港请来大批专业人才,创作了多部极有口碑的电视剧,制作水准和制作费都有了显著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电视剧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内地受到欢迎,一些现代都市题材的剧集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度。然而,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新加坡剧在内地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新加坡娱乐圈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政策、市场竞争以及观众口味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发展历程中既有辉煌时期,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