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天下
繁体版

第十一章 分配利益

    一路上大致浏览了一下这个东晋都城,当刘义之经过一处寺庙时,忽的想到一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就是指的从刘宋建立之后南方经历了齐、梁、陈四个朝代共计一百六十九年。

    这一段时间时期,佛教在南方得到了广泛发展。

    尤其是后来的梁武帝时期,佛教达到了南朝最鼎盛。。

    更为夸张的是,在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

    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

    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此后陈武帝、陈后主等皆曾舍身佛寺。

    由此可见,当时佛教在南方昌盛到什么地步,上至公卿权贵,下到百姓黎民,大都侍奉佛陀。甚至攀比,谁向寺庙布施的钱多,谁供奉的佛祖多,更甚者有穷苦人家,借钱向寺庙布施,以至于倾家荡产。

    当然,现在这个时候,佛教还没有夸张到这个地步。

    嘚嘚的马蹄,奔腾在建康的街道上,直到一处豪奢的府宅门口停了下来。

    走进庭院里,小桥流水,松柏假山,奇花异草,无一不显示出江南园林的秀美。

    这处园林本是桓玄的某一个儿子的,如今则是被刘裕充公了。

    毕竟,桓玄余党还在,说不定这就藏在这里面,所以刘裕表示,这种危险的地方还是让他这个武人来吧。

    傍晚,屋内桌台上,越窑青瓷灯盏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房间。

    十二岁的少年郎刘义之正在与他的婢女王灵薇交谈一些重要的事情。

    不要想歪了,的确很重要。

    起初,对于这样一个衣着华美,肌肤雪白的娇嫩少女,不过些许好奇罢了。

    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少女名叫王灵薇,是王谧家的婢女。

    王谧是王导的孙子,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他家。

    至于为何他家的婢女会在这,就要从恒玄说起了。

    在桓玄未篡位之前,王谧还是中军长史、黄门侍郎的时候,就与桓玄交好。

    桓玄篡位之后,王谧自然受到了重用,官至中书监、司徒公,册封武昌县公。关键是,在侍奉桓玄的时候,他又暗中和刘义之的老子刘裕眉来眼去,暗中交好。

    等到刘裕京口起兵,快要攻进建康的时候,桓玄已经弃城跑了,于是王谧立马打开城门,迎接北府军众人,并带头拥护刘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

    等到刘裕率兵进驻建康后,又送来仆人婢女以供驱使。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这家伙的眼光。

    司马家、桓玄、刘裕,每次权力发生洗牌的时候,他都能站在成功者的一方。

    当然这也与他是世家门阀的代表有关,毕竟无论谁掌握朝政都要拉拢他,和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合作。

    刘义之还想多了解一些王谢家族的事情,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郎君,将军令你去他书房一趟。”打开房门,站在外面的陈巨对着刘义之说道。

    “陈叔,父亲唤我何事?”

    “这我倒是不知。”陈巨憨憨的摇了摇头。

    二人穿过幽深的庭院,只有书房中的点点灯火还亮着,里面有五六道身影,似乎在交谈着什么。

    “不知父亲唤我何事?”刘义之站在门外问道。

    “到屋内来,你身为中兵参军,应当参议一下军事。”听到老爹的话,刘义之思考着他什么意思,难道只是单纯的让自己参议军事?

    走进书房内,看到里面的这几人,刘毅、刘道规、何无忌、刘穆之、诸葛长民、孟昶,都是京口举兵的发起者,看来是创业成功,几个大佬要分胜利果实了。

    刘义之朝他们一一行礼过后,便找了个位置坐下。

    只听刘穆之开口说道:“眼下天子还在桓玄手中,需得从宗室中选出一人承制总百官,暂摄朝政,并召令四方,讨伐桓玄,这样才算师出有名。”

    是啊,晋朝毕竟国祚一百多年,依然在士卒百姓心中存有威望。

    天子在桓玄手中,朝堂群龙无首,起码要推出一个司马氏的人,名义上统领朝政。要不然,和桓玄那等乱臣贼子有什么区别。

    毕竟北府军的众人,是打着恢复晋室的名义起兵的,而且在此之前,他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几乎没有。

    既然如此,还不如推举出一个司马氏的人。

    “那扬州刺史之位呢?”刘毅开口问道。

    “扬州刺史应当让给朝堂上的诸公,以此来安定他们的心思。”刘穆之沉吟片刻说道。

    “哼。”刘毅有些不满的冷哼一声,在他看来,桓玄强大时,那些人投靠桓玄,现在不找他们秋后算账就算好的了,怎么能把扬州刺史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他们。

    “道民说的还是有道理的,毕竟朝廷还未安定,我们需要那些人的支持,扬州刺史之位,不如就交给王谧吧。”刘裕身为带头大哥,站出来表明态度了。

    唉,果然是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难。看着书房内几个人神态各异的表现,刘义之心里暗叹道。

    不过让他来看的话,扬州刺史这个职位对于东晋都城建康来说太重要了,如果真的要是强行拿下未必是个好事。

    首先这几个人,没有举事之前在朝堂上的官职都不高,说白了就是中层将领。靠着起兵推翻桓楚,这才站在了东晋权力的中心。

    可现在的情况是,桓玄还掌控着天子,并在老巢荆州招兵买马,整理军备呢,而且他的余党割据着不少州县。

    更何况,这些世家大族盘踞朝堂多年,如果不选择和他们合作,要是这些人反手勾结桓玄,到时候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赶紧扩张实力,消灭外在危险。不要想着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否则容易鸡飞蛋打。

    毕竟,权力是妥协的艺术。

    要是一点好处都不给别人留,谁还跟你玩啊。

    当然,刘义之心里是这样想,但也不会傻到在这个时候装逼,说出来。

    在坐的这几个人,当时共同举兵,只不过推举刘裕为盟主而已,相当于合作伙伴。能让刘义之这个十二岁的孩子,进来旁听这等大事,已经很给刘裕面子了。

    要是刘义之敢哔哔赖赖,脾气差的,估计可能当场就会发作。

    至于后来,刘裕让十来岁的儿子镇守彭城、洛阳、长安,那时候的刘裕已经大权在握了,政敌基本被他消灭完了,是众人的主公。

    经过几人的商讨,终于分配好了利益。

    首先,是推举司马遵,承制总百官,暂摄朝政。

    其次,把扬州刺史的位子,让给王谧,换取世家大族的合作。

    刘裕得到了领军将军、徐州刺史的位子。

    刘毅,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广陵相。

    何无忌,辅国将军、琅玡内史。

    刘道规,振武将军、义昌太守。

    诸葛长民,建威将军,宣城太守。

    刘义之,中兵参军。

    这次举兵,北府军将领,人人分得一块蛋糕,势力范围几乎控制了长江中下游。

    相当于从中层军官,逆袭成了一方大佬。

    这也标志着北府军所代表的军功集团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