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之梦启人生
繁体版

014章 人生何处不相逢

    孙少平和金波兄弟俩上树摸鸡的时候,三十里外的米家镇上,孙少安正跪在米家镇兽医站的简易牲口棚里,一个人手忙脚乱地给生产队的病牛灌汤药。

    米家镇不属于原西县,但由于位于高原上南北、东西两条交通主线的交叉口上,还可以直通平、津,所以在旧社会就是个大镇子;又因为距离双水村不但近,而且货品齐全,是故双水村以及周围的人要买什么重要东西,若是石圪节没有,基本上都会来这里操办。

    大青牛是少安队上几十口子的命根子,它生病了,自然也要到这里来治。

    毛病倒不大,几副药的事。

    没想到的是,给大青牛这样不通灵性的庞然大物吃药,一个人简直是太难了,下午那次还有人帮,到晚上这次孙少安抓瞎了,等强努着把药给灌下去,已经是深夜了,兽医站黑沉沉的,镇里空荡荡的街道上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入眼处没有一丝人迹,川道里冷硬的风吹得人站不住脚,过夜成了大问题。

    朦胧的月光下,孙少安停在路灯下用自备的烟丝卷了根烟棒想主意,等卷好后才发现,身上连火柴也没一根。

    这可就要了命了。

    好在天不绝人路,彷徨无计之时,一阵叮叮咣咣的打铁声传来。

    循声摸过去,透过半开的门缝儿看见里面正趁热打铁的两人,直到那块铁褪了红色,少安才推门走进去。

    “老师傅,借个火。”

    “中!”

    铁匠师傅用铁钳夹了一块红炭火给他伸过来,少安忙凑上去燃着烟棒。

    “师傅是南河人?”

    “是啊,新南县的,你是哪儿的?”

    少安跹蹴到炉边,伸手烤火。

    “我是双水村的,给队里的牛看病,天晚了,还没寻下个住处……”

    “你是双水村的?是石圪节那个双水村?”旁边暗影里忽然传出个声音。

    少安看过去,这才发现,炉火旁边的墙脚,暗影里靠墙还坐着两人。

    说话的这位大约三十来岁,面相和气;另外一位看上去似乎是个女的,模样颇俊样,也很年轻,不过已经靠着个竹篓睡着了,怀里还抱着个包袱。

    打铁师傅介绍道:“镇上旅馆住满了,这两位同志在我这凑合一晚,我看你今晚找不下地方了……你要是实在没去处,不嫌俺这地方,也可以凑合一下,虽然没铺没盖,可这地方还暖和……”

    少安大喜,拿出珍藏的金丝猴香烟,抽出两根来,让给打铁师傅的徒弟一根,另一根帮师傅夹耳朵上,“太感谢了!我在这火边跹蹴下就行,总比一晚上蹲在野场地挨冷受冻强。”说罢他又掏出一根让给刚才说话那客人。

    “方圆几十里地,也就石圪节有个双水村,同志这是赶路错过了宿头?”

    那人接过烟,回道:“可不是嘛,俺是柳林镇的,去原西县找个人,顺便也探望下俺爹的老拜识,原来搭乘的那辆车是去呼市的,到这里换个车,只是没想到镇里的旅馆统统客满……唉!兄弟是双水村的,打听个人可认识?”

    “您尽管问。计划赶不上变化,行路一时难嘛,这米家镇是交通要道,客流大,旅馆到晚上没床位是常事儿,我就是白天忙耽误了,忘了先登记。”

    “可不是咋的。”那人随声附和。

    “我向兄弟打听这人姓孙,叫孙玉厚,早年吆生灵常去俺们那里……”

    少安惊了,大睁两眼看了又看。

    “老拜识?大哥可是姓陶?”

    那人也是一惊,“莫非兄弟……”

    “陶大哥,我姓孙,你说那人是俺爸,咱是干兄弟哩!”少安有些激动。

    “俺干大身体可还壮健?”他问。

    孙玉厚早年吆生灵去柳林驼瓷器,救过陶窑主一命,两人从那时结拜,之后的岁月里,陶窑主一直帮衬孙家,少安二爸孙玉亭上学、找工作、娶婆姨……都是陶窑主从中帮的忙,可惜孙玉亭自己不争气,吃不得苦,自己从太原钢厂跑回来,白丢了一份吃官饭的好工作……

    听说白馍馍管够的,可惜了的。

    “哎呀!没想到在这里遇到兄弟,真是出人意料!我爹他……年前没了……”

    说到这里,那人神色有些黯淡。

    少安大惊,“咋会这样哩?咋不来个消息哩?说什么也应该去的……”

    “爹他走时很安详,没受罪。没通知干大是俺爹的意思,几百里地呢……”

    “路远也挡不住两家的情谊啊,俺爸知道不知该多伤心,干大他……唉!”

    俩干兄弟相认,相顾唏嘘的时候,靠着竹篓睡觉那女人想是受了影响,忽然悄悄睁开了眼,眨了眨眼,目光就定格在了孙少安身上。

    少安今年二十三岁,身材高大,脸型、身材和弟弟孙少平非常之相似,只不过由于常年劳动的缘故,少安要显得更为壮实一些。鼻梁高直,线条分明,两片嘴唇稍向下弯曲,显出黄土高原青年男子特有的刚骨气,略显沧桑的眼神说明他已是一个有着生活阅历的人了。

    好一个展扬的后生!

    女人眼里异彩连连,目不转睛。

    但随后,她却又悄悄眯起了眼睛,伸直耳朵开始专注地听起他们说话来。

    贺秀莲此次来原西,是见穆旭的。

    穆旭在贺家湾插队时,帮助贺耀宗梳理规划过他的那些醋,提出了“陈酿精品药醋”的概念,好马配好鞍,好东西要用好包装,结合柳林镇盛产瓷器的条件,设计出黑瓷坛装陈酿药醋,找到镇上陶家瓷窑代为生产精制黑坛。

    一来二去的,慢慢也就熟悉了。

    陶家瓷窑公私合营早已多年,算是柳林镇的企业,但仍由陶家管理。

    那时瓷窑主要生产锅碗瓢盆陶缸等家用器具,沿着古路销往各地。

    穆旭设计的黑坛器形古拙大气,倒不难做,但对瓷胎的要求极高,以陶家瓷窑的技术实力有所不逮,是故穆旭又顺手帮他们升级了工艺和烧制技术。

    黑坛大有来头。说开了大家都知道,其实就是后世茅台巴拿马小黑坛。

    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

    穆旭不是这个世界的人。

    他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芸芸众生里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以一种他至今没弄明白的、匪夷所思的奇怪方式,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世界,成为平京一人家收养的烈士遗孤,后人道洪流,随波逐流下乡插队,见到贺秀莲他才明白,来到的是什么世界。

    好在他学的是农业和食品工程,在这个以粮为纲的时代倒也算专业对口。

    所以,就结合贺家湾条件,弄出了一个“以果代粮”的计划,竟然成功了。

    至于帮贺耀宗改进醋酿,纯属职业病,闲来无事充实生活,也算报答。

    小黑坛搞出来以后,没收住手,结合靠近黄河的便利条件,又和陶窑主一起捣鼓起了澄泥砚,过程中,金砖作为副产品,也被他给弄出来了。

    就是故宫里用的那种铺地青砖。

    国营企业就这点好,只要领导支持,资源太多了。当然,陶家瓷窑也赚大了,从小黑坛到金砖再到澄泥砚,储备了相当多的技术,不但整体产品质量上升了好几个台阶,还衍生出了相当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可以说是赚麻了。

    陶林这次去原西,就是因为澄泥砚和金砖终于出了合格产品,送样品的。

    也是为了让穆旭审核定型。

    可不知怎的,小陶窑主去原西见穆旭的消息让贺秀莲知道了,于是一起。

    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会在米家镇巧遇孙少安,这还真是无巧不成书。

    真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