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光之门1:补天
繁体版

第十章 艰难抉择

    窗外的天又快亮了,忙活了一通宵的瑞克放下手中的行动报告,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心下哀叹道:“上帝啊,求求你告诉我,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混进去。”

    实在没什么头绪,正要起身离开,瑞克下意识的回了回头,突然瞪大了双眼,直直盯着面前的大屏幕,脸上瞬间变的无比激动,差一点笑出泪来。

    这是前两天隐形无人侦察机被击落之前发回的最后一段视频,已经反反复复看了无数遍。直到现在,瑞克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一个看似寻常却十分关键的信息——画面中有十几只北返的大雁,正排着整齐的人字形队伍,从目标区域上方的天空中翩然飞过。

    很显然,这群大雁没有受到地面的任何干扰和阻止,这意味着C国部署的防御体系,对大雁这种纯自然生物是无效或者无视的。

    瑞克脑子里灵光一闪,立刻想到一个理论上十分可行的办法:在不携带任何金属物品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翼装飞行的方式,趁着茫茫夜色,从半空中穿透防御网。地面上的警戒雷达即便能发现到自己,大概率会当成一只过路的大鸟而已……

    当瑞克火急火燎把麦科恩局长从床上叫醒,简要汇报完自己刚刚发现的线索和想到的渗透方案。麦科恩局长很快清醒过来,大喜之下,来不及等到天亮,一把抓起床头电话,召集局里各部门的技术负责人立刻前来开会。

    大家迷迷糊糊赶到会场,听到这个惊人的发现,立刻变得兴奋起来,很快进入了各自的角色,不一会儿会场上就乱哄哄的吵成了一片。

    一个技术专家首先提出了自己的否定意见:“我刚刚计算过了,瑞克说的这个方法理论上不可行!翼装飞行的滑降比是3:1(即在每下降1米高度的同时,向前飞行约3米远),禁飞区半径是50公里,目标区海拔高度是1400米……这意味着我们的人必须从接近2万米的高空开始起跳。这个高度的气温接近零下50℃,气压只有地面的1/5,人如果突然暴露在这个环境中,只要1分钟,就会面临失温、缺氧、幻觉等多重风险,没有人能活着回来......”

    “先别急着否定嘛!我查了一下历史记录,1960年乔·基廷杰从3.1万米高的气球吊篮中跳下过。2012年费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也从2.18万米高的氦气球中跳下过。我觉得高度方面应该没什么问题……”另一个技术专家再次否定了对方的否定。

    对方很快反唇相讥道:“可你别忘了,他们跳下的时候,身上带着氧气瓶,还穿着U2飞行员的加压防寒服,翼装飞行要是带着这些东西,绝对没可能飞起来……”

    有人建议道:“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起跳高度降低一点?比如麦金利峰(北美最高峰,海拔6193米)和阿空加瓜峰(南美最高峰,海拔6964米)的高度就很理想,完全处于人体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简单考虑一下保暖问题就可以了。”

    很快又有人反对道:“这是个好主意,不过前提是我们得拥有更好的翼装才行。按照你说的高度计算,如果从禁飞区边缘起飞,滑降比必须达到1:10。据我所知,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翼装能达到这个水平。”

    那人心有不甘道:“如果我们从警卫区的边缘起飞呢,这样距离少了一半,滑降比只要1:5就可以了,我记得好像G国人那里有一种硬结构翼装能达到这个水平!”

    很快又被人反驳道:“拜托,我也知道,但那个玩意长得像F国人的幻影2000战斗机一样难看,你认为C国人会蠢到分不清飞机和飞鸟的区别?”

    “那能不能让G国人再特制一套?可以尽量做的像飞鸟一样?”

    “来不及了,这种顶级翼装都必须吹风洞试验,现在我们只剩下半个月时间,这是总统先生给我们的最后期限……”

    看着大家沮丧的表情,瑞克咬了咬牙,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举起手,跃跃欲试道:“我家里倒是有一套最新的仿生翼装,滑翔比和外形都能满足要求,应该用的上……”

    话音未落,在座的人顿时眼前一亮,纷纷围了过来,询问翼装的来历。瑞克介绍完来历和性能参数,心里虽然有点舍不得,但为了这几个月的辛苦不白费,最后还是决定贡献出来。

    翼装的问题解决了,很快有人发现了新问题:“就算有了你这套翼装,想从警卫区外直接飞进入目标区也是不可能的。刚才我查了一下,警卫区附近最高的山峰只有海拔1900多米,只比目标区地面高了四五百米而已,这远远低于我们需要的起跳高度。”

    “有没有别的选择,比如热气球、滑翔机之类的……”

    “没用的,我们的人前几天刚刚试过了,人造飞行器一进入禁飞区就会被强制驱离,根本进不去。看来C国人设定半径50公里的禁飞区、25公里的警卫区和10公里的防御圈,肯定是经过严密技术论证的,把各种可能的漏洞都考虑到了。从专业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对手。”

    “倒也未必……”坐在沙发里的麦科恩局长露出一脸诡谲的笑容。

    在众人投来的惊讶目光中,麦科恩局长伸了个懒腰,坐了起来,神秘笑道:“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让对方没有办法驱离呢……”

    “你是说……民航飞机?”瑞克很快明白了局长话里的意思,大惊道。

    麦科恩局长眼神一闪,似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准确来说,是一架失事的航班!在寻求紧急迫降的时候,没人能够拒绝机上人员的求救请求……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其他方面也做做文章。”

    ......

    百密一疏,再严密的防御网也有漏洞。如今这个漏洞,很快被麦科恩局长找到了。

    目标区附近有一条国际航线,距离禁飞区边缘最近只有不到10公里,每天都有40多趟航班从禁飞区边缘擦肩而过。

    由于临近降落重庆江北机场,这时候航班已经从正常的12500米下降了6个飞行高度,到达8900米——这个海拔只比珠峰稍高一点,十分接近人体能够接受的极限高度。如果想办法让航班靠的更近些,飞的更低些,就是一个很理想的起跳平台了。

    确定起跳平台之后,剩下的就是纯技术问题,麦科恩局长交给了手下们去处理。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确保行动队员顺利登机。这次行动中,行动队员要携带的不仅有特制的仿生融合式翼装、碳纤维头盔、紧身防寒服、降落伞,还有降落后用来调查证据的其他必要装备。其中还包括不少C国民航机构明文规定的管制类物品。这些东西勉强可以装进一个22寸标准行李箱里,但想要在C国机场顺利通过层层安检而不引起怀疑,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前边已经失败了好几回,这次是最后的机会,决对不能打草惊蛇,莽撞行事。

    既然国内航班行不通,那就从国际航班上想办法。技术专家在这条航线上找到了一趟非常适合的国际航班——OZ353。这趟航班的起飞地点是K国的仁川国际机场,以A国对K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渗透和控制,想在航班和安检上做点手脚简直不要太容易,这个方案的细节很快就定了下来。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确保航班能够偏离正常航线进到禁飞区内,再从防御圈的边缘弧点擦边而过。这需要航班提前95公里向左偏转18.43°,并保持直线飞行8分钟。这个操作不复杂,却对精度要求很高,太近了会引起怀疑,太远了又会错过起跳的时机,靠人工操作很难实现。

    好在通过远程操控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国际上90%航班客机都是A国及其盟友的产品,每架航班的飞控系统中都预留了硬件级后门,情报部门掌握的黑客团队可以随时远程获取全球任意航班的最高控制权限。

    当然,让航班靠近防御圈边缘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一架正常飞行的航班,绝不可能违背空管部门的命令,无缘无故偏离固定航线而不被怀疑——除非航班上发生了意外事故。

    在突发情况下,航班失控偏离航线并选择紧急迫降是很正常的自救行为,而且航班自始至终都在防御圈的外侧,绝对不会引起怀疑。

    另外以紧急迫降的名义,还能让航班下降到海拔65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这对翼装飞行来说是非常理想的起跳高度。很快这个方案的细节也确定下来了。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让预定于08:35起飞的OZ353延迟12个小时,到晚上再起飞,这样整个飞行过程都是在夜间,能够为翼装飞行提供完美的夜色保护。

    这难不倒情报部门的专家,在仁川国际机场制造一个莫须有的机械故障或者恐怖警报,就可以慢慢悠悠的派技术专家上去做排查,至于技术专家到底在做什么,谁知道呢。而且最后即便被人发现问题,也可以把责任全部推到恐怖分子身上,这个方案的细节也顺利通过了。

    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确保行动队员从航班上顺利起跳。任何航班上的紧急逃生门在飞行过程中都是无法打开的,即便黑客们控制了最高权限也做不到。高空中机舱内外高达2吨的巨大气压差,让舱门被死死顶住,人力根本打不开。就算通过暴力破开舱门,也势必会惊醒空乘人员和其他乘客。所以无论如何,必须让其他人要么毫无察觉,要么来不及反应才行。

    情报部门在这方面可谓轻车熟驾,很快制定了两步措施。首先利用航班上的新风系统,向乘客舱缓慢释放无色无味的催眠气体,让全体乘客和空乘人员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等行动人员换装完毕后,就可以引爆在客舱尾部提前安装好的爆破索,定向破开一个大洞,方便行动人员从尾部洞口处顺风起跳。这样不仅能确保队员不会被时速超过700公里的侧风撕成两半,舱外漫天飞舞的碎片也提供了绝佳的掩护。但这样一来,意味着这架航班必定会坠毁,没有任何幸存的可能。

    这个方案最后有惊无险的通过了,只有瑞克提出了异议,但少数服从多数,反对无效。

    第五个问题,是如何确保这次航班事故不会引起外界怀疑。如果在航班起飞前拒绝其他无辜乘客登机,无疑会打草惊蛇。毕竟让航班抛下其他乘客,众目睽睽之下独自带着行动队员起飞,这是完全没有办法解释的。

    如果有其他乘客垫背,反而更容易掩饰有人从航班上失踪的事——要在茫茫群山中搜寻全部遇难者的遗体碎片,这无疑是天方夜谭,多一个少一个,根本没法核实。

    所以最后这个问题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技术问题,而是很严肃的政治抉择。面对众人的左右为难,麦科恩局长传达了总统下达的“不惜一切代价”命令。

    既然上边有命令,那大家就只能遵照执行。一方面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另一方面反正做这种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大家从心理上没有任何负担——除了瑞克之外。

    自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进到局里之后,这三年瑞克只个普通的情报分析人员,平素最擅长做的事,无非是在情报中心凉爽的办公室里,一边品着咖啡,一边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技术情报。或者等到假期,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爬到高山之巅,纵身跃下,领略迎空飞翔的无比魅力。

    瑞克虽然知道这次行动势在必行,不过心里仍然接受不了让航班带着上百名乘客一起坠毁这件事。即便麦科恩局长拿所谓的总统命令来逼迫自己,瑞克仍然坚持了自己的原则,甚至强硬表示拒绝提供翼装——没有这套翼装,整个行动就成了空谈。

    麦科恩局长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瑞克拉进了局长办公室。两人谈了很久,从曼哈顿计划谈到星球大战计划,从广岛上空原子弹的冲击波谈到莫斯科红场上镰刀斧头旗的黯然落地……最后瑞克异常沉重的点下了头。

    一边是航班上的百十来个陌生人,一边是自己身边的无数亲人、同事和朋友,甚至是全世界80亿热爱和平的人们。孰轻孰重,总得有个选择——自己无论选择哪一边,另一边的人都会因此陷入万劫不复。

    “瑞克,这件事我知道你很难接受,但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国家安全,我们不得不这么做,胜利都是有代价的,这就是代价,我们必须得接受。”麦克恩局长见瑞克好不容易做出了决定,心下大宽,赶紧上前劝慰道。

    瑞克双唇紧咬,下定了决心,抬起双眼,直直注视着面前的麦克恩局长,毅然请求道:“这次让我去吧,我争取一次就成功,把胜利的代价降到最低。”

    麦克恩局长放下心来,拍了拍瑞克的肩膀,赞许道:“你不找我,我也要找你。要论翼装飞行,局里谁也比不过你。加上你的东方人面孔、熟练的C国语言以及在情报分析方面的专长,这个任务交给你是最合适不过的。不过瑞克,你要记住了,无论遇到什么事,绝对不允许感情用事。我们只有这一次机会。如果你失败了,我们的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会陷入无尽的黑暗恐惧之中,再也没有翻身的希望,希望你能明白这一点......”

    瑞克顺从的点了点头,苦笑道:“局长,你别搞得像告别仪式一样,这次只是探查一下目标区内的情况,把情报传出来就好了。你放心,我会好好准备的,绝对不让你失望。”

    为确保行动万无一失,瑞克花了整整一周时间,仔细研读了遥感影像资料,调阅了数字高程模型,对目标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了如指掌。此外还在阿肯色州一处地形地貌都非常类似的区域内进行了十几次模拟飞行演练,可谓做足了准备。

    即便如此,瑞克心里始终没有一线特工的冷血无情,就算这次渗透行动是为了拯救全世界,内心深处对坠毁的OZ353航班还是充满了愧疚和悔恨,也许这辈子都无法消散。

    ......

    听到这里,夏薇终于明白,造成这场惊世悲剧的,不是眼前一脸忏悔的瑞克,而是瑞克背后那只黑手。

    看到瑞克忏悔煎熬的红肿眼神,夏薇似乎看淡了一切,心中对瑞克已经没有了恨,轻声泣道:“当时如果不是你帮我系紧了安全带,我也不可能幸存下来。我的命是你救的,所以我原不原谅你,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怎么原谅你自己?”

    面对夏薇说出的灵魂拷问,瑞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思索再三,欲言又止,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夏薇转过头去,失望的眼神直直望着窗外,不再回头,似乎下定决心再也不想见到他。

    善良的人总是更容易选择宽恕,但宽恕并不代表着原谅。

    “对不起!”瑞克见夏薇不肯原谅自己,深深叹了口气,不好再多说什么,无奈的退出了病房,又轻轻的关上了房门。

    房门关上的那一刻,夏薇的心似乎也彻底关上了,转过头,捂住嘴,痴痴望着房门方向,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