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山巅的联合
AD2294年,11月15日,亚洲,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寒冷,缺氧,狂风。
曾经是生命的禁区,自然伟力的极限。
这座最高的山脉宛若地球银色的长牙,在青藏高原的宏伟陆基边缘隆起。
当然,这种地方也是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天堂。
巨大的滑翔翼在珠穆朗玛峰的山巅被展开,仅有一对轻型螺旋桨用于姿态维持,而它的乘坐者将直接坐着它,从地球的最高点,一直飞行到恒河平原的东北部。
这是真正的极限运动,只有那些有着强力改造且驾驶技术精湛的人才能挑战。
当然,虽然我们的哈莉森小姐是驾驶轻型地效飞行器等常规载具的老手,也是行星际飞船驾驶证的持有者,但她身上的各种改造是为科研而生,偏精密的结构,不太适合这种强度过高的运动类型。
“科涅尔已经上去了,小同志。你要是想找他还是直接去恒河平原吧。”
“他的滑翔机是不是有定位?发我,现在立刻马上。”
哈莉森面前瘦高的中年男人叹了口气,“小同志,科涅尔同志这几天度假呢,你是什么急事找他?”
“我是科学院的人,是一些比较紧急的,工作上要交流的事情。”
“你们这些年轻人……”中年男人把定位信号共享给了哈莉森,“一个个真是不知道累的,好了,小同志,快去吧。”
哈莉森简短地答谢一句,随后立即跑向了自己的那架几天前凭公信点兑换的高速地效飞行器。随着涡轮引擎被启动,狂风带起积雪和半山腰耐寒的草本植物,哈莉森离开了这处登山服务点。
在从喜马拉雅山脉下来,到达恒河平原的范围以后,哈莉森可以将地效飞行器的速度提升到600km/h,因为这里的人口密度不大,大部分的人类聚落是村庄的形式。
恒河平原的东北部地区历史上由于破坏维管束的广谱植物病毒“枯管病”的肆虐,一度成为一片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严重的荒芜之地。也就是在近几十年,这里才在长期的生态恢复下恢复了先前丰饶的自然环境。但这里的人们却大多已经搬迁到了印度半岛的靠海地区,依赖海水淡化,海洋风能和电解水制氢的核聚变能生活。
迎面时速600千米的狂风从挡风玻璃的上方越过,吹起哈莉森的长发,蓝黑的发丝在她的头发后面凌乱地飞舞着,而哈莉森的前方的挡风玻璃上则像第一人称电子游戏的界面上一样,显示着“目标位点”的距离:
419千米。
而且现在,她如果抬头,已经可以在天空中看到那巨鸟一般的阴影了。
地球国际太空总署(EarthInternationalScapeInstituetion,EIS),佩伦航天设计局现任最高负责人,科涅尔·约翰内斯。
如果现在对他的速度的测算准确,根据他现在高度的气流情况,他应该可以在半小时以后到达地面。
这次滑翔运动,是哈莉森最后一次在地球上直接找到他本人的机会。如果等他结束假期,那么他就会直接回到自己在火星的设计局船坞,那时再去,就得花更长的时间坐行星际飞船了。
哈莉森在预定的落地点附近停下了飞行器,打开侧门,她站在半人高的野草从中看着自己过来方向的天空,那巨大的滑翔翼底部的人影已经渐渐清晰。
随着时间继续推移,滑翔翼的辅助螺旋桨开始产生减速的气流,那高大的人影,也随之降落在了地面之上。
翼展近15米,由钛合金打造的庞大滑翔翼被放置于地面,它的驾驭者解开自己身上的连接带,环视四周,露出满意的神情。
从喜马拉雅山乘着高海拔的强大气流一路滑行到恒河平原,这是科涅尔最喜欢的极限运动之一。唯一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就是从太空电梯的近地轨道中转站进行的100km卡门线极限跳伞了。
“可算让我找到你了!”
一个好像在哪里听到过的声音传入科涅尔的耳中。
“然后,环顾四周,他的目光最终锁定了自己身前,一个身高只到他胸口的小女孩。
“小妹妹,我们是在哪里见过?”
哈莉森抬起头看着自己眼前这个身高近2米的红发猛男,脸上的表情看起来有些生气,“四个月前你还公开在学术网站上攻击过我,说我领导的那个研究是个在100年之内都只能在实验室里的花瓶呢。”
“……哦!原来你就是哈莉森本尊。”
科涅尔低下头看着蓝黑发的小小少女,“原来是个这么娇小的女孩子,像个洋娃娃一样,还挺可爱的。”
哈莉森无语地低下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衣着,白色长外套和纯色的灰短裙,这样的装扮,她怎么看都和“洋娃娃”这个词搭不上边。
“额,那我大概是这个太阳系里最土的洋娃娃了。”
她懒得评价科涅尔的审美,但是刚刚的话,大概只是蹩脚的奉承。
“算了,我单刀直入一点。”
哈莉森理了理自己被风吹得有些乱的头发,“科涅尔同志,我今天是来打你的脸的。”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要和一个比我高半米的壮汉打拳击。”,哈莉森摊摊手,“我是来告诉你,我们成功了。我们现在知道怎么搞定那个烦人的魔法粒子了。”
未等哈莉森说完,科涅尔就已经在自己的脑机终端上打开了EISA微观物理所的官网,然后在学术新闻的第一栏看到了哈莉森口中的实验成果。
“相控阵四维体激发最小化隙间玻色子量子噪声”
哈莉森自信地看着科涅尔浏览着那篇由自己的学弟执笔的学术快讯,科涅尔的眼神由起初的疑惑,怀疑,慢慢变成诧异,惊讶。而当他读完全篇,关闭自己视觉中的文档,与哈莉森对视时,他心服口服地表示,自己低估了地平线计划的研究团队在技术上的创造力。
“啊,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哦。”听见科涅尔对自己的赞扬之词,她连忙解释道,“这一个多月我都没参与研究,一直在地球上的。”
“或者说,现在的地平线计划,早就不是那个需要我一个人力挽狂澜才勉强保下的科学计划了,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有志于技术转化的大量人才,走到这一步和我这个单纯的物理学家而非工程师的人,没什么直接关系。”
科涅尔点头赞同她的说法。
“至于我来地球是干什么的……嗯,其实就和之前把稀稀拉拉的团队重组起来一样。”
“地平线计划到现在这个阶段,必须把整个科学界,工业界的顶尖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
也就是……到四维空间去。”
“所以,科涅尔同志。”
哈莉森朝他伸出手,“您可以代表佩伦设计局,和作为地平线计划代表的我,谈谈合作的事情吗?”
“太空探索的新领域,就在你我前方。”
“我会期待您和您的团队给出的答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