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八十四章 一切以圣上为准

    八月二十三,早朝再启。

    群臣们集体向乾清宫走去,京师内几乎所有官员,都赶来了上朝。

    经过嘉靖的暗示,王振提前放出了消息,京师里的官员此时人人皆知,邝埜已经壮烈牺牲。

    几家欢喜几家愁,群臣行走在紫禁城内,各有各的考量,

    文臣们在想支持谁去顶替邝埜之位,最好当然还是文臣们的自己人了,

    毕竟谁能成为新的领军之人,谁便能吃下北伐大军之首功;

    勋贵们也差不多,他们在思索如何从文臣手中,重新夺回北伐大军的领军权,

    绝大多数人,都在想借着邝埜之死,为自己捞取最多的政治筹码。

    群臣之中,只有一人,心中是带有缅怀之情,思念着逝去的邝埜,

    不用问,那便是在场唯一一个还有人性的于冕了。

    路早晚有尽头,群臣们依此进入了乾清宫。

    乾清宫还是那个乾清宫,空荡荡的龙椅与浓厚的西地那非药味。

    群臣依官品高低,站在各自的位置上。

    由于还有大量勋贵北派战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五拜三叩首的礼节结束,不等群臣站起来,王振即向群臣吩咐道:

    “诸君,昨夜的急报相信你们都看过了。”

    “现如今邝尚书为国捐躯,导致北伐大军内人心惶惶、无心攻城。”

    “军不可一日无将,大军需要一名领军之人,还请尽快商议个人选出来。”

    王振的嘴巴还没完全闭上,请谏声便已响起。

    “臣有奏!”

    “准~”

    “臣以为户部尚书王佐已与军士间建立感情,熟络无比,”

    “为将之道,其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兵将齐心’,故不应派新臣去执掌大军。”

    “因此,臣举荐工部侍郎王永和顶替监军之位,由户部尚书王佐转而主持大军。”

    “臣有奏!”

    “准~”

    “臣以为,大军统帅应有兵部出生官员担任,防止某些不知兵之人用兵。”

    “故而,臣举荐兵部侍郎于谦主持大军,由户部侍郎杨善接任采买之职。”

    “臣有奏!”

    “准~”

    “臣举荐……”

    文臣们率先发话,争先恐后的举荐同派系的其他文臣。

    听着文臣们举荐的借口,勋贵们、特别是经历过上次早朝的勋贵们,一个个都难忍火气。

    好家伙,你们文臣也是知道‘兵将齐心’啊!

    那为何当初全力要求撤下英国公,全天下有比英国公更与士兵齐心的将领吗?

    勋贵们两眼冒着火气的瞪了几眼文臣,又看向了英国公。

    英国公是勋贵们的代表,勋贵们要看英国公的态度,来决定何时替英国公冲锋陷阵。

    此时只要英国公稍微有点动作,勋贵们便会一哄而上,请谏英国公重新回去执掌大军。

    可惜英国公没有随了勋贵们的愿,如老松般站在原地,一言不发。

    在英国公得知了邝埜身死的方式后,便冷汗连连,

    别管急报中说得如何天花乱坠,给文臣们的英勇如何贴金,

    英国公只关注其中一点——邝埜先登冲上城墙、被鞑子阵斩,

    英国公掌兵数十年,知道先登的危险有多大,说一句十死无生都不为过,

    在英国公眼中,邝埜并不是为国捐躯,而是在送死、在以死脱身,

    邝埜一个兵部尚书,可以说得上是文臣中前三的重臣了,

    结果邝埜用身死为掩护,才顺利逃离了大同镇的浑水,

    如此看来大同镇之水,哪怕身为靖难功臣、西南平定者的英国公,也不一定趟不起。

    北伐大军从出征前起,便处处充斥着诡异,

    拿下大同镇后,更是接连出现怪事。

    惹不起还躲不起,英国公昨夜就做了决定:在嘉靖表态以前,整个勋贵派系,都绝不做任何动作。

    这便是勋贵比文臣好混的一点了,

    勋贵们哪怕再蠢,但只要懂得“一切以圣上为准”,就绝对不会做错事。

    此时英国公的心态便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没有嘉靖的表态,英国公也不敢表态。

    勋贵们被英国公压着,在早朝上肯定不会有任何表态,这可给了文臣们舞台。

    文臣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推荐起了自己派系的核心骨干。

    在争论了一、两刻钟后,文臣们终于在唇枪舌战中交换好了利益,统一了观点。

    和上次一样,由吏部尚书王直出面,做文臣们的最后表态。

    “臣有奏!”

    “准~”

    “臣以为为将者用兵时,知兵与知兵法同样重要,”

    “如此看来,新统帅应满足两个条件:”

    “首要是已在大军之中,此乃知兵;”

    “其次是要为兵部出身,此乃知兵法。”

    “可此时整个大明中,无一人满足以上条件。”

    “故而臣以为,应当让户部尚书王佐接替领军之位的同时,让兵部侍郎于谦赶去军营中辅佐其。”

    王直的算盘珠子打的很响,在场之群臣都听得懂。

    若真按了王直的意思来,于冕调入大军中,也根本无法影响王佐的权力,

    毕竟是王佐为主,于谦为辅,

    大军如此便依旧由文臣牢牢把控外,且采买军粮的肥差,也会被其余文臣补上。

    如此分配,文臣们皆大欢喜,

    王直发言结束后,文臣们便团结一心,用沉默给嘉靖施压,

    文臣们各个自信满满,认为嘉靖一定会向上次一样,向团结的文臣妥协。

    可这次,文臣们判断错了。

    嘉靖一直坐在软榻上,任凭时间飞速流逝,全然无动于衷,不用磬声发表任何意见。

    嘉靖既没有向他们妥协,敲响一声磬声表示顺从,

    也没有用两声磬声,来驳斥他们。

    双方也都耐得住性子,在大殿中站了快半个时辰,王直才打破僵局。

    “臣举荐再由王山监军,好让户部尚书王佐与兵部侍郎于谦可专心于兵事上。”

    王直认为是嘉靖对换人不满,又不能直接驳斥,便也用沉默向文臣施压,

    王直主动降低了文臣们的要求,将监军之位归还给嘉靖。

    嘉靖坐在屏风后的软榻上微笑,嘲笑着文臣们的小气。

    朕若是只要这点东西,朕还和你拖什么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