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抹去的岁月
繁体版

第十六章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大清早,在村西头,围着一群的大人和小孩,手里端着大小各异的“器皿”,有的装着玉米、有的装着黄豆、有的装着大豆、有的装着稀有的大米,中间的小木凳上坐着一个爆米花的老大爷,满脸漆黑,飞快地转动着米花机,左手用小碳铣不停的添着碳,火焰肆虐,在米花机的两侧分叉,黑乎乎的米花机像一枚“炸弹”,任凭烈火无情的“摧残”,小朋友席地而坐,好奇的目光一直盯着米花机摇把上的压力表,不停地问着“爷爷,好了没有,好了没有”,突然,爆米花的老大爷大喊一声,快闪开,说时迟那时快,老大爷一把提起米花机,对准铁丝笼子,一只脚踩着米花机,一只手快速拿起套筒,插入米花机前面的档杆,脚一踏手一板,只听“砰”的一声,米花上了天,热气散过,洁白的米花已挂满铁丝笼,老爷爷仍旧保持着那个站姿,威武中略显一副“霸气”。

    一斤一毛,该到那个了,快拿过来,大爷喊叫着,用他那个掉了漆的茶缸子量着,顺手往机子里加进了三颗糖精,又开始了新的一锅。

    爆完米花的文生,一手提着袋子,一手不停地抓着发热的米花,咀嚼着,幸福满满。刚进院子,便大声地喊着“妈,吃米花了”,没人应答,便跑进厨房,还未放下手中的米花,他已看到锅台上的“面豆豆”,顺手抓了一把,填进嘴里,嘎嘣脆,刚想伸手,抓第二把,被妈妈喊了一声:“把火看一看,锅里还炒着豌豆呢”,他急忙放下米花,一屁股坐在木凳上,胡乱的拿起几个玉米杆就添了进去。

    “二月二”制作面豆的习俗,一般是在这个时候通过吃面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关于二月二吃面豆习俗的由来:听老人说,相传龙王因违抗玉皇大帝的命令而被压在了大山之下,因龙王被压很少下雨,导致连年干旱,说是只有金豆开花才能救出龙王。人们为此到处寻找这样的金豆,正巧到了二月初二的时候,人们看到玉米很像金豆,一炒就开花,因此龙王被救出。为了纪念龙王被救,人们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都会炒豆豆,但只是将玉米换成了面豆,一直传承至今。

    晌午时分,玩伴们一个个揣着鼓囊囊的裤兜,坐在村西口的石碾子上,相互交换着“二月二”的战利品,嘴巴不停地嚼着,议论着,唯有妈妈做的“面豆豆”成为了玩伴们最抢手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