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我也想当太子
繁体版

第六十四章 民生正轨

    有了皇帝亲口做背书的“便宜行事”四字,段然对滁州就有了许多办法,比如他可以将政令上三个月的期限抛在脑后,将开荒这件事延续到他离开滁州为止,这会让段然减轻不少压力。

    又或者他可以将滁州乃至附近几个州府积留的粮草借调过来,战事结束,这本该是要被兵部回收,乃至是贪墨的财产。段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东西送到滁州来,才能算是物尽其用。

    挑在冬末初春的时节进行开荒,是个极其不智的选择,大地覆盖着薄薄的一层坚冰,土壤浑然结成一体,让人不得不使出十二分的力气,整个进度变得极其的缓慢。

    这种时候,若是再赖在荒地里,便是愣头青的行为,只会吃力不讨好。段然不得不再次调整自己的计划,将疏浚滁河的工程提前,滁州虽属江北,但还没冷到把流动的河水冻住的地步,想必若只是清理些被河水泡着的淤泥,应当不会太费力气。且清理出的淤泥,届时晒干后,也可用来肥地。

    于是,在荒地上苦不堪言的劳工们,又被段然赶进了冰冷的河水。

    滁河并不是什么大川,淤塞处也只在滁州与台城交界的一小段,因此工程不算浩大,这也是曹培同等人愿意出资的底气所在。不过究竟是滁州与台城的界河,段然第一时间还是给润州刺史王举道去了信,要求其予以配合。

    身侧有一个人力物力都颇有充盈的上州邻居,这个时候不请他帮忙,段然都觉得对不起自己。

    当春风重新吹拂在大地上,滁河至台城一段已被彻底疏通,段然特地让民夫们多挖了几里,剩下的河段将由王举道接手,待润州方面的工程完结后,滁河就能直通长江,漕运行业将再度于滁州复苏。

    忙碌了数月的民夫也需要进入休整,即使是牲口,无法进行如此高强度且无休止的劳作,何况是人?在清理淤泥时,段然发现不少民夫都出现了双脚被泡烂,严重者甚至疮口生蛆的情况,因此不得不调整工程节奏,让民夫分组分批入场,往往是上工一旬,便要休息五日。

    当初查办邓平以后,段然曾经短暂地主政过归州,但当时,他似乎从未在意过这类治州的基本问题,即使是主持粮草运转一事,很长时间内段然也都交给了周辅去处置,自己却专心窝在兴山县,办些所谓的案子。

    而今看来,那时候算是投机取巧了。

    无论是劝课农桑,还是以工代赈,乃至是那些真正需要调动大量百姓,涉及到百姓基本生活的事情,都不是能够经得住取巧的活计。

    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段然这个滁州刺史去亲身体验,若不能如此,难道就让民夫们累死在荒地上、泡烂在河水里?衙门的人只会考虑该如何给上官交出答卷,只要不闹到段然的案头,便不会在意工地里会上演出什么样的人间惨剧。

    但开荒这件事还是拖不得,能够早一天收获到粮食,官府和百姓的压力就能早一天得到消解。

    段然选定作为第一批作物的绿豆,如今已经赶不上春播,但至少在五月份,夏播一定要展开。让段然头疼的是,五月又是冬小麦收割的日子,最是农忙时节,人手依旧是个问题。

    不过总得来说,这些事情总算是被段然推上了正轨,接下来就都是些细节上的调整了。

    随着天气渐暖,滁州刺史部再度收到了来自邺城的命令。成周十二年八月,朝廷将开启乡试秋闱,重点便在这些所谓的荆国故地。

    作为刺史,段然不止需要着手准备乡试事宜,还需要关注到自己手中的另一个权力——乡贡。

    寻常士子科举须从乡试、会试再走到殿试,他们的功名头衔也随之从秀才转变为举人、贡生再到进士。但一州刺史,手里总会有些特权,比如每届科举,段然都可以自主将某一位士子直接送到邺城,就好像地方官员向中央进贡人才一般,因此被称为乡贡。

    而这些出身乡贡的士子,也不必再参加那一系列的科举考试,将直接在经过尚书省考核以后进行授官,这就被称为省试。当然尚书省给他们授的官并不会高,往往会是回到家乡,在公学中担任一个训导之职,或是进入六部以及其他各司,做个基层的令史。

    相对于那些经过殿试,动辄主政一方,为一任县长的进士们,乡贡士子的含金量就显得不那么高了,不过无论如何,这毕竟也是一份出身。

    但至少在这一届,邺城限制了段然乡贡的名额。作为夏国一统天下后的第一届科举,段然这类管理着荆国故地的刺史,必须要为朝廷乡贡一位真正的、德高望重的大儒名士,相应的,这些人可以免除省试,直接授予官职。

    话虽说得满,段然却并不以为意,南国所有州府加起来,少说也有八十,这样的人怎可能遍地都是?他预计能有十个称得上是“名士”的人便不错了,何况是在滁州这种下州?

    段然觉得到时候找个看起来像样的送上去就是,朝廷的本意也不过是收拢天下、尤其是南国的士子之心,这些人送上去,大抵还是要送回来安养天年的。

    不过滁州的面子总不能太差,段然的重心还是要放在那批要真正参加科举的士子身上,让他忧心的是,公学里的学子太少,外面的私塾太多。

    滁州公学,加上林松溪在内,有教员八人,而学子却仅有二十三人,滁州虽是下州,却总不至于只有这点读书人吧。

    前任滁州刺史李响,据说也是个能吏,在维持军需供应一道上,颇有些手段,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但在农事教育这些民生方面,却疏忽了太多,给段然留下了太多的难题。

    思来想去之后,段然把情况告知了接替他活跃在荒地上的周辅,他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从乡贡这件事上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