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前那些事
繁体版

第十四章 名帝帝俊

    七、名帝帝俊

    帝喾(kù),姬姓,名俊。五帝之一。生于高辛(今山东聊城市辛县),故号高辛氏。司马迁说他是黄帝的曾孙。姬俊5岁时(前2270年)受封为辛侯,15岁(前2260年)辅佐叔父颛顼,前2245年(颛顼78年)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为都城,此亳即为颛顼都商丘(聊城都昌府区),《说文解字》: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聲。意为高高的都城。就是说高高的商丘上的都城建得更高大、庄严、威猛了,新用了一个更合适的字“亳”来指代商丘。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是正史对帝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观描述。且看《史记。五帝本纪》的一段记载: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太史公每每写到上古帝王、圣贤功业成就时,都文采飞扬,不吝辞藻之褒奖,说明帝喾是一位深得后世敬仰的一代明帝。

    帝喾改革并建立了一套新的宗教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建立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宗教体系;

    二、由国家建立轩辕台,公祭黄帝,由专职祭司按时祭祀,同时作为人与神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指导民间各族修建祠堂,用于祭祀各族祖先,一姓一祠;

    四、劝人向善,福荫子孙,给祖先带来荣誉,给子孙树立好榜样。

    帝喾建立了明堂。在明堂的下部,潮湿之气不能达到;在它的上面,浓雾寒露不能进入,四方之风不能侵袭。土建墙壁不加粉饰,木梁也不作雕凿,使用的金器也不用刻画,穿衣用全幅,边角不加剪裁:冠用平直,不加修饰。明堂广大,能够在里面集会、行礼、发表政事文告。安静、洁净,完全可以用来祭祀天帝,礼敬鬼神。实行明堂的制度,告诉人们要知道平等民主。

    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这个时候,百姓能保天命而不无故夭折,年成按时成熟丰收而不闹灾异;各级官吏公正无私、上下协调而无过失;法令严明而不昏暗,辅佐大臣公正不阿;耕田者间不互相侵犯田界,猎渔者间不争夺鱼多水域;路途无人贪拾失物,市场无人哄抬物价;城门昼夜敞开,城镇没有盗贼;穷乡僻壤之处的人还互相谦让财物,这时连猪狗都因粮食丰富而将豆谷吐弃在路旁,所以百姓无争论之心、怨恨之情。这样天下清平安定、日月明亮,星辰运行正常不偏离轨道,风调雨顺而五谷丰登;虎狼不随意扑咬,猛禽不随便搏击,凤凰都飞临庭院,麒麟都闲游郊外;青龙进献车驾,神马安伏马槽。诸北、儋耳等边远国家无不奉献贡品。

    帝喾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绝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由于他德行崇高,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诚服的帝王。后订立节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

    帝喾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韶》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

    颛顼听说姬俊聪明多智,就请姬俊帮助他出点子。姬俊说:“九个国家齐来攻打我们,我们如果跟他们硬打硬拼,必然顾此失彼,难以取胜。”颛顼说:“以你之见呢?”姬俊说:“九国敌人都想独吞我们的地盘,他们彼此之间必然互不相让。我们若能叫他们之间互相打起来,不就好平灭了吗?”颛顼一想:对呀!姬俊想的这个办法就是好。于是就派人分别到九国敌人中调拨他们的关系,很快使他们彼此发起了战争。后来颛顼没费多大力气,就平灭了九国之乱。颛顼看姬俊有能力,就把他封在“辛”这个地方掌管一切。那时,这儿经常闹水灾,水来了,老百姓就往另一个地方迁徙。而重新迁徙的地方又闹了水灾,老百姓便又重新迁回来。这样迁来迁去,老是不能安居乐业。高辛氏又想了一个办法:带领大家把住处的地势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却赶不上水涨的速度,头天加高的,第二天又被水淹没了。夜里,姬俊睡不着,便跑到天上跟玉皇辩理,说:“天既然生了人,为什么又故意与人们为难,不叫人们活下去呢?”玉皇辩不过他,便派天神下来,一下子把“辛”这个地方的地势抬高到了水面以上。这儿的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赶得乱跑了。从此“辛”便称为“高辛”,姬便被称为“高辛氏”。

    后期,帝喾又将都城迁于古黄帝都(济宁邹城市大庄村),在位七十年,死后葬于峄山北,现在的斗鸡台遗址既是。《山海经·西山经》云: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狄山即峄山,古时音同异字记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