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河
繁体版

第十三章 历史是一面镜子

    何惜君接着说道:“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有一批特殊的官员,他们出入皇宫,担任官职却不参与朝政,他们不仅负责记录,他们也可以是老师,他们是最强势的皇帝也不敢轻易得罪的人群。

    他们就是史官,他们从上一任皇帝记录的文献总结出历史,他们也根据前一个朝代的文献记录最终修订出前朝的历史,他们会根据文献记录来评价过去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他们可以说权利很大,根据自身的知识来评价过去的历史,就连皇帝也不希望自己死后留下骂名;也可以说很小,现实中的他们官职很小也不能影响朝堂。

    我们今天的大部分的文献和历史资料就来自于史官。其实不止我们,古代的各个皇帝也是需要史官的。在没有古代皇帝学这门课的时代,皇帝们的最重要学习资料就是历史,皇帝也是需要学习的,最起码过去的成败得失也能够启发他们给他们提出合适思路。

    汉高祖刘邦虽然不上课,但是刘邦确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只有读了书才能做官。刘邦对秦朝的胜败得失的理解更多的来自于自己的理解和他的谋士张良。秦朝的强大他是体会深刻的,秦朝的轰然崩塌更让他印象深刻。刘邦在起义中用[约法三章]取代秦朝繁琐严苛的吏法为自己争取了民心。登基以后采取的国策同样都是针对秦朝成败得失的应对。轻赋税、薄徭役、修养天下,针对的解决了连年大战造成的老百姓的食不果腹和遍地灾荒。封建韩信等异姓诸侯也是回应了老百姓厌倦战争渴求和平的心声。天下安定了以后的数年,才开始逐个解决韩信等诸侯。封自己的兄弟和儿子为诸侯,也是实际的加强国家治理的需要。初生的汉朝需要稳定的环境。面对咄咄逼人的匈奴,刘邦曾经的意气风发却被现实教育,无奈的选择了忍耐,虽然汉朝说是和亲,但是各种滋味只有自己明白。

    虽然刘邦成了皇帝,但是是个弱势的皇帝,他更像是周朝的天子,诸侯林立。但是秦朝灭六国统一天下不就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吗。秦始皇的政策是没有问题的,秦朝只是倒在了想毕其功于一役,等于是猛火爆炒,外面焦了里面依然是生的。刘邦这样告诫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对于诸侯们,他是细嚼慢咽,解决一家,就把自家血脉换上。民心虽然看不见,但是刘邦自己却深有体会,实力远不如项羽的刘邦能够登基,靠的就是民心。要让天下人的老百姓感受到刘氏,就需要消灭诸侯这些中间环节。刘邦是耐心的,刘邦的子孙也是耐心的消灭了异姓诸侯和开国功臣,把全天下的影响归到了皇家的手里。只有到了第三代的汉景帝才解决诸侯的尾大不掉,但也只是拿走了一部分,诸侯依然存在只是权利小了很多。到了第四代的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封更多的小诸侯逐渐把诸侯纳入皇权的管理之内。四代人近百年的时间,可以说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耐心是刘氏稳定天下,秦始皇两世而亡的最大区别。

    汉武帝刘彻同样是有耐心的,十六岁登基,却要面对两位太后对皇位的把控,朝堂上是强大的后宫集团。刘彻耐心的熬死两位太后,没有了后台的后戚们也随之灰飞烟灭。正是这一段灰暗的经历,刘彻看到了官员们的弱点,官员是依附于皇帝的,官员的权利是皇帝给的,这一点刘彻看的很清楚。他重拳出击,通过酷吏残酷的株连官员,有利的打击了官员的贪赃枉法和徇私舞弊。刘彻觉得天下都是我的,商家们是从自家兜里偷钱,通过盐铁专营也沉重的打击了盐铁商家,又通过五株钱收回了国家的铸币权,税收大大增加。

    刘彻的攻击匈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也与刘彻攒够了战马有关。匈奴单于们看刘家四代人都很老实的与自己交易,就有了更多的战马交易。有了马,有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刘彻打跑了匈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有了河西走廊,进入了西域,汉朝派出出官方的使团和私人的商团,开始了和西域各国以及更遥远国家的交易和交流。

    这是中国过去的哪一位君主们碰到的新情况,秦朝和秦朝以前他们朝代只是在不停的征服天下,很少有交流和交易。刘彻的交易和交流也不顺利,商团的商人们为了利益,对西域的国王下手,西域的国王们杀死了汉朝的使者。刘彻一方面加强对商团的教育,另一方面派出了军队去彰显大汉的权威,小国是没有能力抵抗的,彻底臣服于汉朝的同时,也让汉朝有了在西域的根据地,西汉的军队在向前。

    汉朝建立以后到了刘彻这一百年,一方面是在彻底消灭诸侯,另一方面也在恢复秦朝广大的疆土,所以此时的刘彻的战线又多了向南的安南和对东北的朝鲜两条。草原民族的特别之处在于部落制,新的部落首领诞生总是建立在旧部落首领的尸体上,刘彻曾经打败的匈奴在新首领的带领下又卷土重来了,他们还在长城外打败了刘彻的军队,俘虏了领军的将领。

    此时此刻的刘彻,是骄傲的,也是惶恐的。过去没有哪一位君主做到的辽阔江山,刘彻做到了。刘彻的前面是他自己,他也和秦始皇一样面临一样的情况了,过去的历史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和人物了。

    刘彻坐在长安,心里充满了疑惑。他想到是一方面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威严,儒家“仁义理智信”的理念也比起道家的无为更契合皇帝刘彻的功绩,现在的天下需要的是教化,所以选择独尊儒术也就不奇怪了;另一方面是向上天强调自己的功绩,几年一次固定的封禅泰山,固定时间固定场所的先祖祭祀。刘彻的身边甚至有了方士,他们负责给刘彻炼制仙丹,好让他长生不老。

    匈奴的胜利对于汉朝是严重的,它让汉朝的属国们看到了机会,纷纷反叛。连年的战争刘彻的国库空了,只能向老百姓加重税。此刻的刘彻终于看清楚了自己的处境,也看清楚了此刻的汉朝面临了和秦朝末年一样的处境。刘彻比秦始皇厉害之处在于他的自省,自省的人都是强大的,他明白了问题他也解决了问题,把汉朝的天下扳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刘彻的罪己诏不仅没有影响到他的权威,也让他光耀千古。

    刘彻醒悟了,但是他已经太老了。过去的错误让他的太子自杀,他临终选择了托孤,由三个信任的大臣照顾自己八岁的儿子。这一刻他想到的是周公。

    刘彻这次彻底看走了眼,他儿子的三个辅佐大臣化身成了权利动物,把天下做成战场,争权夺利,拉帮结派。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后当年对皇帝的控制行为让这三位有了行动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他们在刘彻的儿孙身上实践了一番,虽然最终三个人陆续死亡,刘彻的孙子汉宣帝重新掌握了皇权。但是魔鬼的种子却已经种下。大臣如何控制皇帝并最终取代皇帝有了实践的可操作性,西汉最终也正式倒在这条路上,之后的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的故事一直就像连续剧一样不断上演。

    刘彻的形象太高大,他的子孙近距离的感受也最深刻。刘彻刀兵四起的败家行为,让汉朝差点暴毙的经历,也让以后的西汉皇帝们更加谨慎,又回到了轻赋税薄徭役的路上,社会也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西汉也不再是拿着锤子在打地鼠,哪里冒头就敲哪里,而是更多的选用外交手段和属国重新建立了往来。对于王朝的敌人更多的使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匈奴的好日子也到了头,最终一部分投降了汉朝,另一部分翻越山脉跑到欧洲最终消失在欧洲。刘彻放弃的西域到了汉宣帝又重新进入,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合作关系,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全权负责西域事物。刘彻的继任者没有像刘彻一样挥舞着刀剑去征服天下,不仅是他们看到了刀剑的局限,也是看到了刘彻这么做的后果。这一刻的刘彻就是像是汉朝的对立参照点。

    汉宣帝使用智慧解决国家问题,也让后来的皇帝们理所应当的这么认为,刘彻的独尊儒术和汉宣帝的亲睐儒家,是所有这一切的关键。后来的皇帝们不顾汉宣帝[乱我家者,必儒家也]的警告,更亲睐儒家,也让更多的儒家也加入国家的官员队伍,社会原有的阶层被打破了,儒家是要取代原来的贵族成为新贵族的,贵族与儒家的矛盾必然会十分激烈,整个社会也分裂了。贵族使出了法宝,吕后的阴影也再一次笼罩在汉朝的天空,宦官干政后戚干政轮番上演;儒家们也使出了杀招,他们找到了一个贵族身份的儒家子弟王莽,期待用内部人来打败贵族。最终的结果是新朝取代了汉朝。读书人和贵族都没有笑到最后,最后的胜利者属于豪强,属于大地主刘秀。

    西汉的皇帝们用历史为镜,为自己提供治国理政,也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我们都是从已知到未知来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来为未来指导方向这是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汉高祖刘邦的镜子里看到的是秦朝,所以他针对秦朝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改变,他成功了,他开创的王朝和时代存活的时间远远超越秦朝,影响力也远远超过秦朝。刘彻看到了刘邦等先祖的努力,经过努力,他到达了顶峰,但他也无人可以供他借鉴,所以他进行了很多尝试,当然错误也很多。汉宣帝的镜子里看到了刘彻,所以他针对刘彻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针对性的改变,他成为汉朝的中兴之主。再往后的皇帝们看到了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的丰功伟绩,却没有看到刘邦站在秦朝的肩膀上,刘彻站在刘邦的肩膀上,汉宣帝站在了刘彻等的肩膀上。他们只看到了离他们最近的汉宣帝,只看见了他的成功,却没有看到前人的错误。他们只看见皇帝的风光,却没看到背后的风险。

    但是镜子早就给出了正确答案,但是很多人没有发现。所有问题的答案就在刘邦。刘邦是一个盲流,一个小官,他为什么能当皇帝?刘邦的后代们应该好好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汉初三杰的韩信、张良、萧何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天才,刘邦自己也承认自己武不如韩信,文不如张良,后勤不如萧何,为什么最后他们最后都成了刘邦手下呢?

    因为皇帝的核心技能是掌控,皇帝要让天下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而不是把自己成为人才。皇帝要考虑的是如何发现人才,如何让人才物尽其用,自己又不被人才所利用成为工具,这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诸侯在西汉王朝走到了末路,以后再也没有和皇帝共分天下的诸侯,诸侯成了皇帝赏赐给臣子的荣誉。就算真的出现了诸侯,那也是皇帝发给他的死亡的通知单。

    儒家在汉武帝刘彻在位时达到了顶峰,独尊儒术也让其他学说的读书人生计艰难。但是中兴汉朝的汉宣帝独具慧眼,看到了儒家的问题。果然王莽的儒家开始了不成功的政治实践。不但给儒家,也给其他的读书人带去了灾难。[伪君子]从此以后成了读书人的代名词而流传千古。空想家,不契合实际,更是成了评价读书人的固定标签。

    宦官和后戚,因为吕后开启了自己的危险冒险,也把自己带入了危险中,被杀头砍全家,依然不能阻止野心家和心怀侥幸的人。他们是皇帝的固定配置,他们的故事依然会继续。

    历史的镜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历史的潮水却滚滚向前。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