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河
繁体版

第十四章 和亲不只是成亲

    张婷婷接着说到:“汉武帝刘彻打败匈奴接管了河西走廊,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并且在那里修葺了长城和烽火台和已经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也把那里纳入成了中原的一部分。河西走廊对于汉武帝甚至对于整个中国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事,也让汉武帝名垂千古。这和历史事件的意义用张掖的名称来解释最为贴切:“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臂掖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人的腋下到手臂之间的这一段身体结构。汉武帝对张掖的命名的意思就是中国有了手臂可以伸向更遥远的地方,大家可以想象汉武帝当年的激动。就是在现在,你打开地图,从东到西走,我们也一样能够发现河西走廊的地理价值,中国的东部和西部之间是由四大山山脉隔断的,只有中间的一段狭长的走廊,这个狭长的走廊就是河西走廊。它的北面是蒙古高原和马鬃山,南面是青藏高原和祁连山,东面是黄河,出了走廊是天山盆地。这个走廊的重要价值在于河西走廊是绿洲。南面的祁连山上常年不化的冰雪给它带来了丰富的水源,这里有内陆的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而且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温和,适合各种作物生长,当然也适合人类的生活和繁育。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人员交流和货物往来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取决于人和牲畜的食物和水是否供应及时。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和牲畜一天不吃饭不喝水都是一个不可能的选择。整个丝绸之路会穿越很多沙漠,所以选择有水源的绿洲经过就是必须的线路。所以古代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可能和现在的想象不太一样,没有我们想象的沙漠驼铃在沙漠中穿行,更多的是在沿着河流和山脉行进,选择河流是为了补充人和牲畜的水,沿着山脉为了不迷失方向,实在没有办法也只是短暂的进入沙漠,尽可能找人和牲畜走过的路来前行。在沙漠中前行更多的是现代人把在中东的沙漠路想象成了全部,中国境内更大的麻烦是高山和戈壁滩。

    河西走廊在汉朝以前是由匈奴控制的,一直是他们最重要的牧场,也是匈奴的政治中心之一。霍去病打败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也许一首匈奴诗歌可以说出他们的痛,“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蕃息;失我胭脂山,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的就是失去了河西走廊,匈奴没有了生活栖息地,匈奴养牛羊也没有了牧场。匈奴失去了河西走廊,不仅失去了牧场,也失去了从中原的西北面袭击中原地区的能力,未来以后的草原民族只能更多的从山西河北发起攻击来袭扰中原。

    从河西走廊的酒泉出发,走过五百里的戈壁荒漠,就会到达敦煌,翻过峡谷,就会到达西域。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不管从扬州还是西安出发,丝绸之路都必须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以后才会分为上中下三条路分别通往了南亚、中亚和西亚。所以汉武帝对于从匈奴手里得到河西走廊的狂喜心情就可以理解了。

    河西走廊连接了中原和西域,这条路不仅带来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往来和交流,更是当时中原与更西面的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人员交流和货物往来的路线。

    在西汉之前,这条路是一直存在的,人员货物交流是也是一直存在的。当时的匈奴是游牧民族,西域的大部分国家也是,甚至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地月氏也是。草原民族自身不生产粮食和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所以他们是需要交易的,但是这个交易不止和中原地区的交易,也有和其他国家商人的交易。

    匈奴手里失去了河西走廊,也失去了西域小国的控制,所以在汉朝在接管河西走廊进入西域以后。派出的是由官方使节和私人商团混合的队伍,有官方和小国们开展政治合作,具体的贸易由私人商团开展。

    从此,中原地区的丝绸和铁器和陶器等手工业品源源不断从这条路流向了西方,中原也从西域带回了牛羊以及皮毛。这也同样是一条交流之路,中原从西方引进了葡萄、胡麻、胡瓜、苜蓿等作物,还引进西方的杂技、音乐,丰富了中原的物产和生活。

    丝绸之路对于汉朝的经济来说,是很重要的。与西域各国的交易促进了汉朝的丝绸、铁器、瓷器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就会有更多的劳动力参与这个循环中,解决了就业,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丝绸之路同样给汉朝带来的大量的税收,河西走廊成了汉朝的海关,商家在这里交割货物,也会从这里把货物运到内地。这时候中国的经济中心完全在北。方从夏商周开始的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到了秦汉两个朝代,更重视农业,更是一直继续在修建。汉朝的南方由于处在黄河和长江一直的下游,水患严重,北没有反而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丝绸之路带给汉朝或者说以后的中原朝代,还有对于中原农耕文明自身能力扩张局限的认知。

    在接管河西走廊以后,汉朝派遣了以官方使节为主导,私人商团为主体的外交队伍。一方面和西域各个小国开展外交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贸易加强双方的合作。可惜商人贪婪的本质,想榨取更多的利益,商团的成员对小国就有了欺诈,甚至胁迫等各种不法行为。小国们不堪忍受,于是杀了汉朝的使节,甚至是断绝了交通。汉武帝刘彻为了威严,派出了大军,推翻了楼兰和车师的老国王,也在西域扎下了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汉西域开发是一场意外。

    意外给汉武帝带来了政治上的惊喜,西域的国王们大为震动,纷纷来到长安,献上各种礼物已表示对于汉朝接管西域的诚服。一时间汉武帝的权利和威严无以复加。西域各国献上的礼物其中就有产自大宛的[汗血宝马],俗称天马。汉武帝武功盖世,天下诚服的背后是汉朝强大的骑兵。天马,是可以繁衍和培育的,所以就汉武帝要求大宛贡献更多,大宛没有答应,就有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大宛在今天的乌孜别克斯坦,对于兵力在敦煌驻扎的大汉王朝来说,是很远的,是一场劳师远征,所以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是汉朝更大的全国动员,成功了,也带来了隐患。两次大规模的劳师远征,再加上此时的匈奴又回来了,而且击败了汉朝。整个汉武帝时期有一半的时间在大战,国库耗尽,民不聊生,国内扰乱四起。汉武帝刘彻最终决定放弃西域。

    等到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即位以后,形式又有了变化。汉朝的实力重新的已恢复,击败了匈奴,再次进入西域,这一次和汉武帝时期不同,汉军不仅开进了西域,屯田,移民,汉朝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直接管理当地事物。

    两种不同结果的背后是一脉相承的结果。没有汉武帝当年的对楼兰和车师的用兵让小国知道了汉朝的强大,而且汉朝对西域各国的和亲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西域小国的和亲和对匈奴的和亲是完全不同的。和亲是汉朝的重要的外交政策,简单的说就是汉朝通过出嫁公主或者宫女的行为来加强双方的联系。中国嫁女都是给予相当丰厚的嫁妆作为陪嫁品,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随从作为陪嫁的附属一同前往,所以作为和亲主角的公主或者宫女也可以是汉朝的使节,和亲相当于在对方的领土内设置的大使馆。

    汉朝初期和匈奴的和亲是一种求和,是一种花钱买平安的行为。后期随着汉武帝打败匈奴,和亲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和亲带去的官员或者随从就成了双方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也让汉朝掌握了各国内部的政治动向,也让汉朝有了更好的处置问题的手段。

    和亲政策的效果是惊人的。通过和乌孙的和亲,把乌孙拆分成了三个小国,避免了乌孙一家的做大。后期通过和匈奴的和亲,甚至直接导致了匈奴的分裂,投降汉朝的匈奴成为汉朝的属国,也成了汉朝与匈奴残部之间的屏障,残余的匈奴以后没有了袭击汉朝的实力,实力也越来越虚弱。

    汉宣帝时期的汉朝对西域小国更多的应用外交手段,分化拉拢、远交近攻,在小国的拉拢一派打击一派的做法既让小国们不能相互联合,又增强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此时的汉朝没有使用武力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不是说武力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是有了武力才有了双方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汉武帝对西域小国楼兰和车师的敲打展示了汉朝的实力,也让汉朝的和亲公主在各个西域国家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小国的国王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公主本人也会在王国内部寻找对汉朝友善的支持者,双方联合甚至更多的合作。公主未来的后代在公主的耳熏目染下天然的对汉朝就有了好感,也有了实施汉朝政策和文化的机会,这也会获得汉朝的支持。这些王子们又是小国的本民族内部人,可以有效的降低了小国国民对强大汉朝的恐惧和担忧。这是一个一石两鸟的战术,也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才能收获结果的方式,同样是汉朝对外政策的重要转变。

    从夏开始,中原王朝的疆域就在不停的扩大,从最初的黄河中下游,到汉朝初期的黄河两岸、长江中下游、辽东的疆土。不仅是土地,也是华夏文明的传播历史,民族也从单一的汉族变成了多民族,但是基本上都是农业社会,农耕文明。这一时期也是汉族文化的传播时间,也经历了差不多千年时间才形成统一的身份认同。自从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开拓了西域,汉宣帝纳入了羌人,疆域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不同文明,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如何管理这些复杂社会成了汉朝的头疼的难题。

    汉武帝风风火火的打下了疆域,没有机会实施更多的外交政策就退出了西域。但是汉朝和西域之间的联系没有完全中断,因为汉武帝为了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实行了和亲政策。只要人还在,一切皆有可能。果然,到了汉宣帝时代,以前开的花现在结了果。汉宣帝重新进入西域以后,通过以前的和亲又重新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设立西域都护府直接管理西域以后,对于西域各国如何管理,不同民族如何和睦相处,汉宣帝给出了答案:像周朝的天子那样,就是汉朝作为天下共主,少数民族作为作为诸侯或者属国每年朝贡,汉朝不干涉内部事物。每年通过派遣官员和商团相互交流,更多的传播汉朝文化,让汉朝的文明传播的更深入人心。

    通过汉武帝对大宛的两次用兵,也让汉朝看到了自身扩张的极限。西域作为畜牧业为主的社会,没有支持汉朝大规模军队的粮草。以敦煌为军事前哨基地,行动的极限范围就是西域,西域一直受到草原文化的熏陶,如何亲近中原文化,进一步亲近中原王朝,才是头等大事。不能像秦始皇打下了疆土,六国的贵族却把它变成了自家的后院。所以经营西域才是汉朝最重要的工作,屯田,移民,从畜牧业逐渐转变成农业,更多的中原文化和文明传入西域,让更多的西域百姓了解它,认识它,认同它,并成为它的一部分。汉朝的农耕技术就这样流入了西域,还有更多的人也进入了西域去了四面八方,甚至去了更加遥远的波斯和印度。打井、炼铁、未来的四大发明都会随着这条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也带来西方的技术和交流。”